注册

汪曾祺先生,我十分想吃高邮的咸鸭蛋


来源:新京报书评周刊

原标题:汪曾祺先生,我十分想吃高邮的咸鸭蛋

书评君的小客厅——“一周话题”栏目又在周六准时和大家见面啦。

往下看之前请收下书评君的温情提示:如果你还没吃早饭,可考虑暂且收藏,饱后再读。否则出现任何后果,书评君不负责任!

017期

本周话题

最近《深夜食堂》这么“红”,我们也来聊聊吃吧。都有什么书里写的吃食让你好奇或垂涎欲滴?哪位作家最擅长把美食写得活色生香?饿的时候最怕读什么?

聊天现场

1

汪老,您到底勾下了多少口水……


@容与

汪先生«端午的鸭蛋»,从那之后,我吃鸭蛋也会用筷子戳……

高邮鸭蛋已经排好队啦。

@冰魚

印象最深的当然是汪曾祺。初中讲他的《端午的鸭蛋》,正好是上午最后一节课,全班垂涎欲滴,老师居然也提前下课让我们去食堂了,可惜没有鸭蛋……

最近看《死魂灵》,宴会菜单就把我看饿了,非常没出息。作者好像特别喜欢用吃的打比方,什么褥子薄得像饼、男人脸上像抹了蜜等等。看到后者我瞬间想起前几天吃的烤蜂蜜猪肋排……由此判定果戈里是个吃货,拒绝异议。

你猜老师那天有没有偷偷吃到咸鸭蛋。

@倚斜阳

汪曾祺的那篇端午的鸭蛋。想想就条件反射流哈喇子。。。啧


仿佛看到了你的嘴角亮晶晶……

@不仅钟情于黑夜

前几个月读汪曾祺小说集,有一部分专门讲美食。当时是下午最后一节课,看了一篇之后就直接把那部分跳过去了,因为写的实在太诱人了…本来我一点都不饿的,估计看完之后会饿死在教室里。汪老的功力真是不服不行。

安全第一,下次请在(味道好的)餐厅里读汪老的书


@烨

汪曾祺的人间草木,边看边饿,后来去云南旅游的时候还特地去吃了各种蘑菇(里面有篇专门说杂菇的,还说太好吃了有人吃到中毒)\(☆o☆)/这种美味怎么可以错过

汪老:跨越时空的美食代言人

@Lo.Lo

写吃的,当然是汪老先生了。每每看他的文章,大半夜的馋虫都要勾出来。"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鸭蛋,我是看不上的",让我对高邮的鸭蛋口水直流,还有云南的菌子。不管,今年要去云南吃菌子!好想穿越去汪老先生家蹭饭,还有梁实秋老先生家。

为什么要在吃饭前编这条微信,为什么。

@慕杨

当然汪曾祺啊,他作品挺多的,其实更喜欢《人间草木》,额,偏题了。他写的很多关于美食的散文我都很喜欢看,其实也是想追随汪老,读各个地域的文化,饮食算作一部分吧。真的很感兴趣,他写过很多西南的美食,曾经我还想做一些补充,介绍更多家乡美食和美景和文化。只是感觉与汪老的境界还差大圣一个跟斗的距离,加上自己图样图森破,不敢献丑。不过有一些感悟,小时候当地的饮食文化,以及母亲教给我的做饭菜的风格,有点与现代都市里的饮食文化格格不入。这里的“有点”,与“格格不入”,似乎矛盾了,亦如两种文化的矛盾吧!

真想请汪老开一门“美食写作课”。

@沉石

能把吃的写得让人流口水的绝对是汪曾祺汪老,而且他不是写什么满汉全席、四大(八大?)菜系,他写的都是眼前身边经常见到的寻常食物,但一经汪老描摹,那些个普通人家的绿蔬青果手撕肉就变成了催馋生津的妙物。汪老曾说,一个人要听得懂四方言,更要吃得香百家宴,才有闯天下的资本。

饿……你说得对。

@smellycat

印象中汪曾祺《草木春秋》里有一篇是在内蒙吃羊肉,我都看饿了;《舌尖上的中国》里面有一篇作家写的吃藕的散文,看得我当时就想买藕去做。另外,我预测这期红楼梦又得多次提名,可惜我没看过

饿……谢谢下节预报。

2

不看《红楼梦》,不知茄子可以恁复杂

@默言

当然是《红!楼!梦!》了!那个王熙凤喂刘姥姥的茄子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我一直好奇解酒的酸笋鸡皮汤是怎么做的,鸡皮做汤?还有豆腐皮的包子、宝玉挨打后要的小荷叶汤、刘姥姥逛大观园里的松穰鹅油卷。我很羡慕他们喝酒吃饭的气氛,行个令、做首诗,连刘姥姥都参与了,还有贾母、薛姨妈,不管会说什么,都包含着中国传统文明。

饿……他们也不会总这么吃

@潇湘妃子

论美食自然是《红楼梦》排第一了,光点心就把我馋的够呛。玲珑剔透、精致可人的花样小面果子,螃蟹馅炸饺子,枣泥馅山药糕,桂花糖蒸的栗粉糕,豆腐皮包子……好吧,我承认爱吃点心。还有各类汤……每次看书,都恨不能钻进书里大快朵颐。做梦都想要个柳家媳妇当厨娘!

饿……最神奇的是厨娘差点被开了,难道这些菜府里谁都会做?

@一修

《红楼梦》美食特别多,一道茄子都特别讲究,对懒妈来说太复杂。我想说的是我的光盘行动是从读了阿城的《棋王》开始的。那个饥饿的年代被作者写得感同身受,记得男主成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去,火车上吃那一粒蹦出来的米饭细节。。从此光盘,也教育孩子做到光盘。好像偏离了话题……

饿……有关吃的就不偏

@莹崽

中学时代对汪曾祺笔下的高邮鸭蛋印象深刻,此外还有《红楼梦》里的珍馐美味、余华的阳春面等等。但是这都不及《平凡的世界》开篇里,孙少平吃的黑馍馍,还有囫囵咽下的润叶给做的肥肉片子。这些给九零后的我带来了前所未见的关于饥饿、贫穷的体会。

饿……你是来做总结发言的嘛

3

好了,下面是五花八门的大餐


@小猪记

叶广岑的《豆汁记》,读到:“莫姜的酸梅汤在冰桶里冰过了,泛着桂花的香味,喝一口,全身通泰,爽极了”。。。。这时的我,身处一个类似大蒸笼的环境里,想到酸梅汤,身上的鸡皮疙瘩都一颗颗冒了出来了

饿……但是看到“豆汁”,突然有点怕怕的


@已陈刍狗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陆文夫的《美食家》,买的时候对他一无所知,读时津津有味,第一次了解了原来讲究吃是那样划分逼格的。还有就是《绿化树》,多年来一直想尝试一下用铲子摊玉米面煎饼。一个没经历过饥荒的人对那个年代的吃吃喝喝那么感兴趣也是搞不懂自己!

其实,你只是对吃的都有兴趣而已。

@琉森

之前读过《滑落心际的滋味》其中有一段写叫花鸡“叫花鸡是上天的悲悯之情,有了这泥土的芳香,才能够彰显那鸡肉的美制,有了这份美制,再复杂的烧烤烘焙都不会磨灭上天的悲悯之情。”

说起叫花鸡,今天竟然没人提《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和洪七公。

@哈哈哈哈哈

是舒国治,是舒国治 (不要怀疑,我只是重复了两遍名字而已�)。他的《理想的下午》,还有《台北小吃札记》。印象最深的是这一句“理想的下午要有理想的街头点心,以使这下午不是太过清逸。纽约的披萨、热狗显然不够可口;一杯egg cream 倒是解渴沁脾;罗马翡冷翠的甜点蛋糕,鲜润振人心神,口齿留香。台北的葱油饼,员林的肉圆,王功的米糕冰棒,草屯的蚵嗲,北京的烤红薯,也是好的”,好的,你们都到我碗里来吧

饿……所以,它们去了吗?求马良神碗!

@飘在外太空

强推古清生!其美食散文既有老饕的讲究,又有乡土的质朴,文字洗练而又富韵律美感,间以琐碎感悟乃至哲思,却真实诚恳,绝无硬灌鸡汤状。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因着作者的地质学背景和严谨的考证习惯,其文章科学性极强,作为一个经常被各种美食文中的指鹿为马尴尬到生无可恋的生物学生,读古清生简直要落泪!强推强推!

说这么多也不讲讲吃的……诚意呢?

@胖胖Q

我记得最深刻的是,初中课外读物中介绍北京小吃的文章,写的真好,从配料做法到小吃的神奇,传说看了好多遍,(ˉ﹃ˉ)。于是记住了爆肚、炒肝等小吃。后来大学北京,于是……

“于是”让人不安,很怕是个转折

@沐木

毛无的《十六夜膳房》,讲的是开在忘川河边的一家料理店,人们临死之前在这里吃完最后一餐,并留下自己的回忆。整本书由十六个故事构成,每个故事都包含一道带有特殊意义的菜肴。这些故事让人或感动,或失落,或愉悦,通过读别人的故事来重新品读自己的人生。当初买这本书是被封面上的一句话所吸引:如果,你的人生已到终点,最想吃的那道菜,又会是什么呢?

比《深夜食堂》还沧桑的设定

@银杏

看着小说《大浴女》,看到烤小雪球那段,忽然就有了兴趣,一直想试试,四处张罗买柠檬酸,大冷的天去了道外两次,零下28度可见我的诚心。除夕年夜饭,我做了烤小雪球,可是我做成的不是球,而是窗含西岭千秋雪。

还有看了《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很想很想学习做西餐,想想需要添置很多容器,也担心把美食做成门泊东吴万里船。至今还停留在梦阶段。

最爱实践派,请继续呀

@小庄

美食文集当然要推荐张佳玮的《无非求碗热汤喝》啦!印象里写的大部分是南方地区的食物,不过也有全国各地的美食,可以算是遍全国了。除了文风细腻平和之外,整本书的文化气息也很浓,文笔也极好,描写到位且优美流畅,我高中写作文就靠这本书来带文风的哈哈;作者也是很有巧思的,每每读到一个精彩的比喻,都惊喜“从一个食物也能联想到这样的东西啊”,于是美食突破了食物的界限活了起来,带上了人情味,还有满满的安详的满足感。对美食的描写里人和美食的情感是那样充沛,关于美食的故事里更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意,让我更加喜欢现在的世界了……

另外特别的是,作者对于食物的感觉,和我惊人地切合!看着很多我自己对于美食的隐隐约约又描述不出来的感受,在书里被精确地表达出来时,真的,你们能体会到那种会心一笑的快感吗!“爱吃”的人对美食的情绪真是相通的!生命的大和谐!这种共鸣第一次产生是在摇摇晃晃叮叮咣咣、人挤人人挨人、挥汗如雨喧嚣不停的公交车上,那一刻却真是觉得阳光太美好……

饿……快去跟张公子表白吧……

@瓶子和天秤

詹宏志的《旅行与读书》应该改成《旅行,美食与读书》,这本书不能晚上读,越看越饿,一顿夜宵免不了,读了一个星期,醉心那些日本料理和印度菜

越看越饿,在恍惚间,书名仿佛又变成了“美食,美食与美食”

@望星辰

说到吃,我再顺带说说喝的吧!毕竟吃喝常是在一起的!《茶叶大盗》的故事真的很奇特,一个外国人跑到我们中国连哄带骗的盗取了我们茶叶的种子、种植、加工、存储方法,然后到印度种出了闻名世界的红茶,并让英式下午茶分了我们一半的茶叶名声,特别是这本书的开头,像《百年孤独》一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比“许多年后”多了很多的历史的厚重,“历史上曾经有一刻,当英国和中国因两种花木——罂粟和山茶——兵戎相见时,世界版图以两株植物的名字重新划分。”我觉得应该在阴雨连绵的午后,坐在窗前,配上香香的桂花糕,一个人静静的在书中跟氤氲的茶园来场邂逅!

这画风……历史的沉重终于变成了小清新

@牛


讲美食书没什么印象,倒是对陆文夫的《美食家》印象深刻,简直就是一个吃货的浮沉史。

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吃货沉浮史的主角。

@栗子璐

专门写美食的书没看过,但是有本书读了以后却对里边的美食很感兴趣。东野圭吾的《新参者》,每一章都是推理中的温情故事,哈哈,其实还有美食出现,一开始的线索人形烧,之后的仙贝,烤鲍鱼块,西饼店里的点心,鸡蛋烧。。。后来看了同名日剧,记不住了宽叔扮演的排队永远买不到鲷鱼烧的加贺恭一郎。

专门写美食的书,比如菜谱,往往没有这种效果呢

@Flora

舌尖上的中国 还有爷爷奶奶下的面条,爸爸炒的干子,大哥做的鱼!


你是馋晕了吗……我们聊的是书啊,书呢?

怎么样?你也来吧。你的留言,大大的概率会被选入下周六“一周话题”的聊天现场!让我们在每周六,做一点美好而不孤单的事情~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