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世上只有妈妈好”?哪有这么简单


来源:新京报书评周刊

明天就是母亲节了。书评君提前一天提醒——不要忘记明早给妈妈送上一份祝福。

但就像在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向母亲表达爱意其实只是近二十年的新传统,母亲、母爱虽然是人类的永恒话题,却也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被赋予着不同的意涵与诉求。

今天,书评君就和大家一起聊聊这些年颇具影响力的文艺作品中,妈妈们的形象和角色有什么演变。从“世上只有妈妈好”到如今层出不穷的育儿家教书,“做个好妈妈”这件事不再充溢着苦情与泪水,却越来越复杂和精细了。


当我们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


说起关于母亲的音乐,近三十年来传唱度最高的还是那首《世上只有妈妈好》。我们从懵懂的幼儿时期就开始唱这首歌,并一次次地因之感动。


但如果仔细看这首歌的歌词,它所呈现的却并不是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温情和爱意,而是有些苦情,并且对“妈妈好”的表达具有排他性和绝对性——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


当然不是要指摘这首歌的创作者,因为《世上只有妈妈好》原本是电影的配乐,它的歌词与旋律,都是与电影剧情相关。最初是香港导演卜万苍于1958年根据法国小说家Hector Malot的《苦儿流浪记》所改编的同名电影用了这首歌,后来它又被用于1988年的台湾家庭伦理片《妈妈再爱我一次》,并随着这部赚取无数眼泪的影片在上世纪90年代初红遍了大江南北。《妈妈再爱我一次》讲述的是一对分别多年的母子终于重新相认的故事,用“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这样的表达并不算过火。


null


《妈妈再爱我一次》电影剧照,这部电影是70后、80后一代人的催泪记忆。


可无论是《妈妈再爱我一次》这部电影,还是《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能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传播到家喻户晓,都证明了当时的人们对这种强烈、纯粹、伴之以悲欢离合经历的母爱表达接受度之高。在这样的充满悲剧感的真情故事中,含辛茹苦、人生无奈是非常关键的要素;而不管是母亲对孩子的爱,还是孩子对母亲的眷恋,情感的表达和交流往往要以最后的感动和泪水来达成。


在同时期的其他文艺作品中,即便没有这样跌宕起伏的聚散情节,母爱的双向表达也往往是这种“奉献vs感动”的模式。比如中国内地的一首影响颇大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是这样描述的——


妈 我想对您说

话到嘴边又咽下

妈 我想对您笑

眼里却点点泪花

噢妈妈 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

噢妈妈 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

噢妈妈 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

噢妈妈 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眼睛为何失去了光华

妈妈呀 孩儿已长大

不愿牵着您的衣襟

走过春秋冬夏

……



《烛光里的妈妈》开始同样是作为电影的插曲,是词作者李春利为自己编剧的电影《眼镜里的海》而作,献给自己卧病多年的母亲。之后许多著名歌手都有过翻唱。这首歌里妈妈的形象深沉无私、日渐老去,非常感人。另一方面,这首歌是孩子在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情感,但却又是“妈,我想对您说,话到嘴边又咽下。妈,我想对您笑,眼里却点点泪花”。


一位无私奉献、含辛茹苦的母亲,一位长大之后感受到母亲的艰辛不易、想要报答这份恩情却说不出口的孩子,这是那一辈人最能感到共鸣的亲子之情。它背后是中国传统式的家庭相处之道——有辛勤的操劳和无私的付出,却缺少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的交流与表达。


文学中的情况也差不多。比如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在早年作品《妈妈的爱》中描述这样的场景——


我躺着,热得睡不着。妈妈又拿起那把圆圆的大蒲扇,一下,又一下,不停地为我扇着、扇着。我感到了凉爽的风,我闭上了眼睛。……忽然,我被惊醒了,扇子从妈妈的手中落下来,她困得睡着了。我叫嚷着:“热,热!”妈妈立刻醒来,抱歉地向我一笑,又拾起扇子,为我一下,又一下地扇着,扇着。那凉爽的风却扇走了我的睡意,我再也睡不着了。


这一句“我再也睡不着了”,和“妈 我想对您说/话到嘴边又咽下/妈 我想对您笑/眼里却点点泪花”中的情感,虽有程度之别,却是一脉相承。



她们的爱是一般的长阔高深


说起写母爱,怎么能忘记冰心先生?虽然“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诗句流传了上千年,但真的在文字作品中将母爱作为主题来褒扬、来赞颂,也是需要一场觉醒甚至革命的。


五四时期,初登文坛的冰心在她的一篇篇文字中写下的母爱,真挚、灵动、博大,几乎具有一种超越现实、宗教一般的永恒力量。


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着脸问说,“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颊,抵住我的前额,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


小朋友!我不信世界上还有人能说这句话!“不为什么”这四个字,从她口里说出来,何等刚决,何等无回旋!她爱我,不是因为我是“冰心”,或是其他人世间的一切虚伪的称呼和名字!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惟一的理由,就是我是她的女儿。总之,她的爱,是屏除一切,拂拭一切,层层的麾开我前后左右所蒙罩的,使我成为“今我”的原素,而直接的来爱我的自身。


…………


她的爱不但包围我,而且普遍的包围着一切爱我的人;而且因着爱我,她也爱了天下的儿女,她更爱了天下的母亲。小朋友!告诉你一句小孩子以为是极浅显,而大人们以为是极高深的话,“世界便是这样的建造起来的!”


世界上没有两件事物,是完全相同的,同在你头上的两根丝发,也不能一般长短。然而──请小朋友们和我同声赞美!只有普天下的母亲的爱,或隐或显,或出或没,不论你用斗量,用尺量,或是用心灵的度量衡来推测;我的母亲对于我,你的母亲对于你,她的和他的母亲对于她和他;她们的爱是一般的长阔高深,分毫都不差减。小朋友!我敢说,也敢信古往今来,没有一个敢来驳我这句话。当我发觉了这神圣的秘密的时候,我竟欢喜感动得伏案痛哭!


——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


这样的抒写,不只是一种情感的流露,而成为了时代精神的组成部分。她将母爱描述成一种源于人的生命本能、几乎具备神性的情感力量,这是一种新的自觉,但另一方面,它又像一个人间的神话,将人性的复杂、历史的变革、现实的功利等等方面都屏蔽在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在前面所讲的苦情的母爱表达,正是这种纯粹的母爱与现实简单碰撞之后的结果。它们很感人,很美,却总是有些渺远。



好妈妈是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代际在更替,时代在变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关于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的畅销书开始横空出世,见证了一代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渴望。新一代的家长要做的不仅是悉心照料孩子的起居长大,更盼望让孩子踏上自己没有走过的成功之路。

2000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哈佛女孩刘亦婷》,据报道在一年时间内售出120万册,“创造了普通图书销售的奇迹,这样的销售纪录在当今低迷的图书市场颇为罕见”。这本书的作者是刘亦婷的母亲刘卫华,她在书中讲述了自己对女儿的培养经历与心得总结。


null



《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

作者:刘卫华

版本: 作家出版社 2000年8月


这本书的畅销,所击中的是新一代家长们对子女的期望和重视。在时代变革的背景中,家长们看到了通过教育改变人生的可能,看到了与自己这一代人不一样的机遇。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了具有普遍性的公众情绪,因为这样的经验是自己的父辈所不具备的,他们转而从书本中去寻找成功的案例和可资借鉴的方法。


“成功”是诱人的。在那几年的家教类畅销书中,“哈佛”在书名中的出现频率极高,除了《哈佛女孩刘亦婷》,还有像《哈佛天才:用卡尔·威特法则培养出的哈佛孩子》《七岁准备进哈佛》《哈佛天才与素质教育》《轻轻松松上哈佛》……当然清华北大也不会缺席,《清华男孩章启轩》《北大女孩谢舒敏》《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九位中国杰出父母的成功经验》也都热销一时。


这是家长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自己孩子的表现,但这种关注又集中地体现在“学习”方面,体现在对好大学、好前途的期待上。这些畅销书虽然是关于家庭教育,但成功家长的身份是它能成立的前提。不能不说,在期待的情绪中弥漫着急功近利的气息。——这种成功学的倾向,我们在今天依然不陌生。



身为母亲,和孩子一起成长


大概是因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气氛很快就暴露出一些问题——真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吗?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父母与子女关系紧张怎么办?关于家教和如何为人父母,更多问题开始被思考。


从之后几年的畅销书单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书——


《告诉孩子你真棒》,《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null



卢勤《告诉孩子你真棒》和译自美国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两本书均出版于2004年。


如何与孩子进行真正有效的沟通,如何根据孩子成长的规律来施教,这样的问题开始受到最多的关注。“望子成龙”的想法受到反思,毕竟,再大的期待也终究要化归到日常的相处。身为家长,尤其是往往承担了更多家庭教育工作的妈妈们,开始真正学习如何处理亲子关系,如何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同时,对母爱的表达,也变得更为直接、更充满日常相处的温情。“爱你”不再难以出口,而任性地一句“讨厌”也无伤大雅。


null



《我妈妈》

作者:(英)安东尼·布朗

译者:余治莹

版本: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7年


null


安东尼•布朗的绘本作品《我讨厌妈妈》画了一只对妈妈满腹牢骚的小兔子——没帮他洗袜子、乱发脾气、一直催他快点、不准他看动画片,他气得想离家出走,但终究还是离不开妈妈的爱。


2009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成为家教领域又一本现象级的畅销书。这本书与《哈佛女孩刘亦婷》一样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但对比书中内容哪怕只是目录,就能看到从《哈佛女孩刘亦婷》到这时,家长们的教育理念有了新的变化。作者尹建莉在书中讲述“提高爱的质量”、“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做家长应有的智慧”……撇开对成功的要求,回归到日常点滴,强调尊重和信任。而且比起对孩子的鞭策,反而是对家长的要求更多。


null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作者:尹建莉

版本: 作家出版社 2009年1月


现在打开图书电商网站,会看到从婴幼儿时期开始,每一阶段都不会缺少相应的指导书,而且立场见解各一,并没有百分百的共识。如何做一个好妈妈,靠得不再是本能的爱,不是代代相传的经验,甚至也不仅是责任感,而是扎实、细腻、步步为营的学习。


看看近几年的一些亲子、家教类畅销书——《和儿子一起成长》 《谁误解了孩子行为》《为孩子做出1%的改变》《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孩子越来越能被作为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他们的兴趣、意愿和个性变得越来越重要,而母爱也变得日常化,平等化。要成为一个好妈妈,所做的不再只是无私的付出或严格的管束,而是和孩子耐心相处、共同成长的漫长过程。虽然“虎妈”依然会受到一些人的推崇,但同时也必然经受着质疑——家长们已经不太会不假思索地接受一种理念,一个成功的案例。

爱,关于付出,关于感动,但更应该关于尊重,关于快乐,关于自由。

祝母亲和孩子们节日快乐!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