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成都生态守护控制规划出炉 划分四个管控区域


来源:华西都市报

3月27日,成都市规划局召开2017成都生态守护控制规划新闻通气会,发布了《成都市生态守护控制规划》(下简称《规划》),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扩大城乡绿色空间,让成都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原标题:成都生态守护控制规划出炉 划分四个管控区域

宜居成都,如何守护成都的生态环境?

3月27日,成都市规划局召开2017成都生态守护控制规划新闻通气会,发布了《成都市生态守护控制规划》(下简称《规划》),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扩大城乡绿色空间,让成都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规划》清晰地划定成都市域生态格局边界,全面构建“两山两环、两网六片”的市域生态安全格局。要求严查侵占生态资源的违法建设,有效遏制侵占生态资源的建设行为。

针对市民关注的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和城市雾霾问题,此前成都市总体规划要求构建“6+X”通风廊道,6条一级通风廊道和若干条二级通风廊道。此次《规划》对通风廊道宽度、建筑高度和密度、布局形式、建筑体量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管控要求,促进郊区生态冷源与城市中心连通,改善城市风环境和热环境。

构建全域生态控制体系

划分四个管控区域

成都目前已经确定了“两山两环、两网六片”的市域生态安全格局。其中两山指龙门山、龙泉山,两环是都市核心区生态环、双核郊野公园环,两网指岷江水系网、沱江水系网,六片是六片生态隔离区。

“但是目前还没有明确管控分区及边界,也只有环城生态区有明确的控制边界和管控要求。”成都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成都市域范围内生态空间约占市域面积的78%,同其他城市相比,具有较好的生态本地资源。但成都市的生态保护仍面临挑战。

除了格局管控力度不够,局部的建设量偏高,比如六环内生态空间内的建设占比达到24%,面临着较大的生态压力。生态建设的质量也需要提高,像龙泉山生态植被较为稀疏,生态功能被削弱。

“在此种背景下,我们制定出台了成都生态守护控制规划。通过这个规划,清晰划定市域生态格局边界,有效遏制侵占生态资源的建设行为。”成都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基于生态功能的不同,全域划分为四个管控分区,即生态保护红线区、重要生态绿隔区、一般生态绿隔区和城镇空间。

设界桩明确控制边际

重要交通干线廊道内禁设建筑用地

《规划》通过坐标或自然地理边界等方式,根据管控分区的不同生态要素,明确控制边界。

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生态区及水源涵养功能区划入了生态红线保护区,通过立碑定界的方式明确控制范围,共设置界桩956个。

在重要生态绿隔区中,如龙门山和龙泉山通过坐标定界明确管控边界,都市核心区生态环、双核郊野公园环通过道路、河流、绿地等明确管控边界。

管控要求,包括总量控制、功能控制、安全控制等。

比如,重要生态绿隔区内不得新建工业、村庄生产用地(不含村庄仓储用地)、仓储物流、采矿项目,与生态绿隔区功能无关的办公和教育科研设施等。同时,对生态生态绿隔区内用地总量实行减量控制,要求现状建设的拆除与新增建设统筹挂钩。

同时,禁止在重要交通干线廊道内布局建设用地,禁止在主要河流、水库控制带内布局除水利工程、市政交通基础设施以外的建设用地,并不得影响河道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

明确通风廊道详细管控要求

建筑高度不应超过40米

一级通风廊道宽度不小于500米

备受市民关注的通风廊道在此次《规划》中得到了落实。

此前,成都市的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构建“6+X”通风廊道,6条一级通风廊道和若干条二级通风廊道。

这些通风廊道大都依照现有现有的山脉、河流、绿化带布局。主要目的是促进郊区生态冷源与城市中心连通,改善城市风环境和热环境。

此次《规划》,对通风廊道宽度、建筑高度和密度、布局形式、建筑体量四个方面提出了管控要求。“关于城市风廊也有非常详细的管控要求。”成都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宽度上,要求一级通风廊道宽度不小于500米,二级通风廊道宽度不小于50米。通风廊道的建筑高度,不应超过40米,住到来风方向的第一排建筑应至少降低建筑高度20%;密度不应大于30%,建筑间口率不宜超过70%。

除此以外,布局形式上宜采用利于形成贯通性通风廊道的建筑布局形式。建筑最大连续展开面宽不宜大于80米。

“这是成都首次对通风廊道有如此详细的管控要求,以后通风廊道区域内改建和新建的建筑都将受到管控约束。”成都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举能对城市通风条件改善有积极作用,预期可一定程度缓解大气污染问题。

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记者 谢燃岸

全国两会 封面直播

2017-03-03 11:34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