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通络可保护微血管防治心脑血管病


来源:新快报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心律失常、心衰,这些病从中医角度看,原来都是脉络不通导致的!日前,第十三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在广州召开,会上公布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973计划项目专家表示,微血管病变的实质就是“脉络不通”,通络药物对高危因素致动脉粥样硬化微血管病变、斑块内微血管滋生、心律失常微血管损伤、心力衰竭微血管损伤等微血管病变均有显著干预作用,可有效保护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原标题:通络可保护微血管防治心脑血管病

日期:[2017-02-28] 版次:[B03] 版名:[慧生活·护] 字体:【大中小】

第十三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发布国家973项目研究成果: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心律失常、心衰,这些病从中医角度看,原来都是脉络不通导致的!日前,第十三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在广州召开,会上公布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973计划项目专家表示,微血管病变的实质就是“脉络不通”,通络药物对高危因素致动脉粥样硬化微血管病变、斑块内微血管滋生、心律失常微血管损伤、心力衰竭微血管损伤等微血管病变均有显著干预作用,可有效保护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新快报记者 梁瑜 通讯员 赵中其

项目两大结果: 血管病脉络学说、 通络中药有效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吴以岭教授介绍,两项国家973计划项目具体为:第一个973项目中重点是系统构建脉络学说,首次形成指导血管病变防治新理论;第二个973项目重点围绕微血管病变,建立一个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的新理论,从实验和临床角度,证实了通络中药治疗微血管病变的确切疗效。

据了解,项目组是以中医为主体、多学科交叉,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北京301医院、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等十多家医院近20名专家参与研究5年,揭示了微血管损伤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心梗后心律失常、心梗后慢性心力衰竭等血管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证实了通络方药对微血管的保护作用,对血管病变防治提出系统指导。据了解,目前市面上的通络方药主要有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等,一些通络中药已进入临床指南、专家共识,成为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病患者新的药物选择。

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钟南山教授在大会上评价称,据他了解,在美国已有5个中药完成了二期实验,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以往西方不相信也不接受中医中药,现一些中药经严格询证医学证明有效,这是中医药走出国门的关键。虽然中药不可能代替西药,但可以互补。相比西药,中药的作用除了对付外来的病原,还有对机体的调节。

基础理论:保护微血管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关键

吴以岭向记者介绍,微血管是决定人体健康的最重要器官。过去医学界认为微血管只是循环系统的最末环节,现代研究发现微血管既承担着血液的运输功能,又是细胞与外环境之间物质交换、能量代谢与信息调控的重要途径和场所。

973计划项目专家应用现代微血管医学研究技术观测发现,随着人体年龄增加,微血管受到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因素的危害会引发一系列改变:高血压易出现微血管痉挛、数目减少、消失;高脂血症患者则有微血管内血流减慢、微小血栓形成等表现;高血糖患者的微血管数量增加、交叉畸形。接着,微血管形态的改变会影响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引发动脉硬化斑块破裂,进而引发心梗、脑梗、心律失常、心衰。

“如果能保护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改善微循环血流灌注、营养代谢、脏器功能,就可以维持心、脑等脏器的血液供应,防治疾病的发生。”吴以岭总结项目研究结果称。973项目的多项研究结果让专家得出一致结论:保护微血管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重要靶点。

■在现场——

钟南山:警惕禽流感变异、耐药,抗病毒药对大多数患者仍有效

“今年的H7N9疫情有几个特点:一是今年1月份以来发病数明显比去年同期增多;二是发病的省份也比去年同期多;三是出现了变异株,对抗病毒药物达菲耐药,在禽身上也有高致病性。”钟南山表示。2月19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广东省疾控中心上送的从两例人感染H7N9病例分离到的病毒进行了复核,证实我国从人感染病例中发现H7N9病毒变异株。“变异的病毒株对人是不是有更强的毒性或是有更高的致死率,是不是在人群里有更高的传播率,现在还没有准确的结论。”钟南山强调,即便已出现病毒毒株变异、耐药,公众也不用恐慌,但变异株还没成为广泛的流行株,目前多数人禽流感病例使用达菲还是有效的。

统计显示,今年H7N9疫情病死率超过40%。钟南山表示不认同这个数字,他称,就医的都是病情较重者,病死率也是从就医人群中统计的,但就医人数并不等于总体患病人数,总体患病人数无法统计,因此这个病死率统计并不准确。

钟南山建议,预防人禽流感,最关键的要从源头开始。“千万不要接触活禽;一旦流感发热,就赶紧用上抗病毒药,达菲用在发病的前5天效果最好,5天后才用药效果就不明显了。”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