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故宫大修缮被叫停背后:墙面刚修不久就出现裂纹


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因为这些工人没有掌握这样的古建筑修缮技艺,所以修缮的质量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有一些墙面,刚刚修不久就出现了裂纹。如果按这个施工方法进行下去,可能很多古建筑要出现一些修缮方面的问题。于是我们叫

核心提示:因为这些工人没有掌握这样的古建筑修缮技艺,所以修缮的质量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有一些墙面,刚刚修不久就出现了裂纹。如果按这个施工方法进行下去,可能很多古建筑要出现一些修缮方面的问题。于是我们叫停了。 

院长亲自带队,“故宫人”将迁出故宫。

但是作为一个博物馆,不能当停车场。

故宫文物医院“开张” 看国宝挂号治病。

这幅画一打开,碎了上千片。

无奈叫停修缮工程,故宫破解“匠人危机”。

我几乎是哭诉,我就是说故宫今天遇到这个难题,我们束手无策。

《问答神州》专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故宫人迁出故宫+观众限流

2017年元宵节刚过,“故宫讲坛”系列迎来了第100场讲座,这次的主讲人正是故宫博物院的院长单霁翔。他说未来自己会亲自带头,让半数的故宫工作人员迁出红墙;另外,员工的私家车也将不准开进红墙。

我上一次采访单霁翔是在2012年,那个时候他刚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不久,如今依然清晰地记得他和我描述自己心目中故宫的未来:例如说,把红墙内的殿宇还给观众、开发故宫文创产品;让观众把故宫文化带回家、实行观众限流等等。如今五年过去,我发现这位自称故宫“看门人”的院长一一践行着自己当初的诺言。

单霁翔:都来啦

记者:单院长好。

单霁翔:您好。

记者:我已经不是第一次让您陪我陪逛故宫了,应该其实要先恭喜您。

记者:那时候您跟我们说的很多话,这四年多您都实践了。

单霁翔:都成了实践了。大约咱们(访谈)频率是五年一次啊。

记者:您说未来还有750人要离开故宫红墙,包括了您。 

单霁翔:对,包括我在内。

记者:这样也包括了所有故宫的工作人员的停车都不能在紫禁城内了。

单霁翔:对。

记者:其实还是有压力的。

单霁翔:有压力。

记者:还是有反对意见的。

单霁翔:太大的压力。因为长期以来,故宫的员工在这里面,离食堂也近,离工作岗位也近。那么经过调整以后,不和文物每天都要必须打交道的,我们的行政人员、我们的研究人员,可能就要撤离,搬到紫禁城外面去。现在每天东华门、西华门、早晚这个车水马龙的员工上下班,车都会开进来,停在离办公室不远的地方。但是作为一个博物馆,不能当停车场,尤其要是真正我们要扩大开放到85%这样的空间的话,这些必须要离开。这对文物安全也是有好处的。所以我们今后四年,要把750名员工,一半的员工和所有私家车搬出紫禁城。

记者:搬到哪里?

单霁翔:搬到筒子河以里的这些部分,就是要搬到城墙外面去。

记者:那么是不是在红墙以内就再也不会有汽车进去,以后只能电瓶车了?

单霁翔:那么红墙里面,比如消防车辆,比如急救车辆,还有必要的车辆,临时地开进来,再开出去,这样工作的用车。

记者:您说难度巨大,也包括一些公家机关撤离红墙外,这也是一个难度巨大的事情。

单霁翔:非常难,但是我们这几年的实践,我们有信心。文化自信吧,我们这三年的环境整治,拆除了14800平米的临时建筑。其中59栋是彩钢房,那种易燃的那种彩钢房,都拆掉了,克服了很多困难。就是在工作环境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一个房间过去三个人办公,现在挤到六个人办公。把这些房间都拆掉了,说明故宫人还是有文化自觉和文化精神的。我们今年上半年,就实现故宫只有古代建筑,和经过国家文物部门批准恢复的少量古代建筑,没有任何一栋现代建筑。

2017年的大年初二,故宫迎来了春节第一个参观高峰,不到中午12点,便开启了春节期间的首次限流,且一直连续启动到大年初六。所谓限流,就是故宫将观众的每日接待量限制在8万人以内。这项措施在2015年的6月开始正式实施,其实早在2008年故宫就曾经尝试启动限流,但是试行的第一天就宣告失败。

随访:

单霁翔:这古槐树,这些槐树三四百年了,是明朝时期种的。

单霁翔:那么我们希望观众到故宫里看到的是绿地、蓝天、红墙、黄瓦这种美景。现在除了蓝天我们没有信心,其他我们都能做到。

记者:今天我们运气很好,算是蓝天了。

单霁翔:我们是前年的6月13号正式实行限流,就是每天只接待八万人。目的就是叫削峰填谷,也就是把旺季的观众控制住,把淡季的观众想方设法地给它抬起来。这个目的比我们预想的还成功。那么到去年,故宫博物院第一年观众突破了一千六百万,有史以来观众最多的一年。但是呢

记者:观众体验还更好。

单霁翔:对,体验更好。

记者:它说好,你说的好。刚刚它说好,好,好。

单霁翔:乌鸦是我们这的福鸟,它是欢迎您的意思。

专访:

记者:也有人提到,未来故宫会不会采取就像英国国家博物馆和美术馆,他们采取的(措施)就是政府补助30%之外,其他的都是用文创产品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门票免费。有可能走向这样一条路吗?    

单霁翔:故宫今天是低票价,那么为什么要收费,主要是限制人流。也就是如果免费了,那么我们今天可能不是一千六百万观众,可能是三千万观众、四千万观众。但是我们又不希望,把提高门票价格挡住最需要博物馆的观众,比如无收入的学生,比如低收入的人群。所以我们坚持十多年,都没有涨门票。故宫(门票)现在我们淡季40块钱,旺季60块钱。但是这样的价格,能够保证观众在三分钟之内买上票,对于我们来说挑战性很大。因为人民币没有40块钱、60块钱的面值。我们有些员工说,咱们要提到一百块钱,咱们就可以自动售卖机售卖了,或者就是手工售卖也会很方便。但是我们始终坚持不提高票价。那么对于文物古迹不能免费开放,是国家有这方面的规定的,所以故宫也要执行。

记者: 我们从2015年6月开始进行了限流,而且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因为以前也采取过限流,但是限流的时候出现有人在拍窗户,要人家(故宫)开门这种情况。这次为什么能够这么顺利地限流了?

单霁翔:故宫限流是很早以来的愿望。就是观众过于集中在某一天,进入紫禁城以后,那么观众的参观感受、文化遗产的安全都会出现问题。那么八年前,故宫就希望限流在八万人,那个时候全年的观众人数只有一千万左右。但第一天失败了,因为没有做预案。所以下午到了八万张票卖出去以后,我们的售票处窗户关起来了,前排的人都在敲窗户,后面的人在喊口号,要进故宫博物院。因为事先宣传地不到位,那么最后就干脆就把人都放进去了。那么一直就没有敢实施。这次2015年的6月13号,之所以能够得以实施,是做了一年半的宣传工作,做了一系列的预案。那么宣传工作,最重要的两点:一点就是鼓励大家淡季来参观故宫博物院。淡季我们比如团队,我们打折,比如免费日,对于教师的、医务人员的、志愿者的、学生们的这些免费日,都放在淡季。告诉大家,其实4月、11月,淡季参观故宫,天气也很好,也不是很冷,但是票价也便宜,并且还不挤。这样很多人就改为淡季来参观,尤其是旅游团,打折以后淡季来参观。第二个就是网上售票。网上售票一到旺季,人们怕进不了故宫博物院,80%的人都会网上购票,在家里买好票,到故宫前面,身份证一刷,就进去了。这个无须排队,这样窗口的观众就很少。10月2号人最多那天,三分钟人就买完票了,就是每个人。这样这两项措施,就是使得我们的免费开放成功了。但成功以后我们最担心的就是很多想来故宫参观的,因为限制八万人以后,他们就来不了了。没想到去年,我们的观众第一次突破了一千六百万。最可喜的就是,淡季不淡了,旺季和淡季的差值在六千人。

记者:就是当时您跟我说要削峰填谷,真的是做到了。

单霁翔:对,就是做到了。 

人们走出故宫博物院,可能有人会回身拍照,一拍照“故宫博物院”五个字没有了,怕大家会有质疑。

故宫文物医院开张

2016年的12月29日,历经了两年多建设的故宫文物医院开张,需要修复的国宝文物们犹如病人般,需要先到文物医院挂号、分诊,之后才能得到系统性地治疗。如今这座拥有世界最先进文物诊疗设备的医院也设立了常规展览场馆,让观众可以近距离地观看文物修复的过程。

文物医院随访

单霁翔:那么过去一个文物要修复,从我们的保管部门、使用部门发现这些文物要修复了,开一个单子,很简单,上面写这件文物出现了什么问题,它的文物号是什么,它的文物名称是什么。然后由我们的修复人员,凭经验(进行修复)。但是我们想如果一个人要得病了,今天要到医院。

记者:还得做详细检查。

单霁翔:对,绝对不会说上来就给我们吃药,上来就打针,一定会有详细的一个检测。比如我们会先挂号,然后把我们病例取出来,看我们既往的病史,然后会给我们量体温,量血压,量心跳,确定病情,然后才转到治疗方案。那么一件青铜器,它也是有生命的,我们觉得这些文物的生命比人的生命要更长,要更长远地要保护。所以它一件青铜器,它出了问题,应该先检测它是从什么地方出土的,那么它的金属的成份是什么,它今天得了什么病,什么有害锈,是哪一类,采取什么样治疗方案。总之,要经过详细地分析、检测、无损探伤。然后确定治疗方案才可以治疗,所以这个文物医院就把科学技术,和传统技艺结合起来了。

神武门上的这块“故宫博物院”匾额,是由历史学家郭沫若在1971年题写,故宫观众经常把它作为合影留念时的背景。2017年的春节前夕,由于北京的八级大风,匾额发生部分边框脱落。

记者:像这样的损毁的话,我们是不是也会赶快送到文物医院去做急救?

单霁翔:对,前天夜里,其实晚上七点钟,就开始有这个,就是水磨石当时的装饰,掉下来。但因为神武门的门洞是大量的观众出去的通道,所以我们怕出现危险。这样我们就进行检测一圈,已经松动的我们开始主动地给它摘下来了。现在我们就发了一部公告,告诉民众这块(匾额)我们可能在春节期间,要把它遮挡起来,要进行修复了。因为春节期间人们走出故宫博物院,可能有人会回身拍照,一拍照“故宫博物院”五个字没有了,怕大家会有质疑。

记者:现在是不是要进行一些修复的工作?

单霁翔:我们修复的过程,当然就是按照传统的工艺修复,但是是不是还再镶上去,我们在犹豫。

记者:为什么?

单霁翔:因为它是七十年代,当时文化大革命以后重新开放的时候,郭沫若先生写了“故宫博物院”五个大字,它就镶嵌在古建筑里面,当时的做法都是这样。这种做法到了近十年不再使用了,就是不要因为镶嵌东西伤害古建筑。那么这次我们修好神武门,是把它还是镶嵌回去,还是给它落地建一个牌子,我们要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

文物修复师常说:他们的工作是一场穿越古今的对话,每一件文物上都保留着一代又一代修复匠人的痕迹,“修旧如旧、最小干预”也是行业的金科玉律。

随访:

记者:您好,

单霁翔:杨老师

记者:杨老师好。

单霁翔:他是带徒弟,他是师傅。

故宫文物修复师 杨泽华:我们这故宫博物院书画修复传承已经有四代了。

记者:您是第几代?

杨泽华:我是第三代。

单霁翔:我第一次看他修的一幅画非常神奇的。就是在我们的符望阁,乾隆花园里最高的一栋建筑,叫符望阁。墙上曾经有一幅画,但这幅画七十年前就已经堆落下来了。堆落以后,我们当年的工作人员就给它包成几包。那么这次要修乾隆花园,要修符望阁,这幅画一打开,碎了上千片。然后我们杨老师带着徒弟,把它一点一点的,用计算机的辅助把它拼对起来了。然后用了更长时间把它修复起来,才知道它是一个清朝非常著名的大学者,叫董诰,他画的一幅非常重要的画。

杨泽华:结果修完是两米八宽,四米六高。我们在修复的时候是不断有惊喜,因为你是越修越大,又一片,又一片,结果修完了是两米八宽,四米六高。

单霁翔:是铺在地上修的。你修的时候,知道它是谁画的吗?

杨泽华:因为它裹在里面的。

记者:一面修一面发觉有落款。

杨泽华:对,单院长当时也拿个碎片,当时也去拼了。

单霁翔:他难为我,他让我拼。其实他们都已经拼这片的,我对了半天,根本都就找不到。

记者:就小时候拼图没拼好。

杨泽华:实际上像个拼图游戏一样。

杨泽华:我们是五六个人,但是当时也有一些学生,我们带的研究生,他们来了以后,给他们的任务就是每天就拿着碎片,来回围着看。

单霁翔:当时我问过的,他说拼对用了三个月,那么修复用了更长时间。

我几乎是哭诉,我就是说故宫今天遇到这个难题,我们束手无策。

故宫破解匠人危机

干我们这行必须得坐得住。

有人说:在机器工业时代,故宫墙内文物修复手艺蕴含的“缓慢、执著”与墙外“快节奏、机械化”的巨大反差,引发了大众对于“工匠”的格外关注。采访中,单霁翔经常提到“择一事,终一生”的匠心精神。2016年初,一部纪录片揭开了文物修复手艺的神秘面纱,片子的热播也让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成了网红。

随访:

记者:您进来多久了,在故宫?

文物修复师:五年。

记者:五年,算是比较年轻一代的。为什么想要来这?

单霁翔:对,她跟我差不多。

记者:跟你进来差不多。

单霁翔:我五年。

记者:您学的是什么?

文物修复师:学的就是漆艺专业,漆器和漆画类的。毕业的时候,正好这边有应聘岗位,居然能进来,还是挺荣幸的。

单霁翔:是这样。就是2014年,我们爆发式地增长,18000人报我们60个岗位。

记者:都是修复的吗?

单霁翔:其中有修复的。那么这样呢,我们就抬高了(门槛),就是只有一流大学的硕士以上,才能可以报故宫。即使这样,也是2015年就是15000人报名。结果2016年,一演《我在故宫修文物》特别好,那报名就(很火)。所以他们进来是确实,她说居然,很幸运,这的确是。

记者:第一次碰到文物什么感觉,真的是这种古文物的时候?

文物修复师:就是不敢碰。 

单霁翔:他们第一年,从怎么对待文物的态度,怎么持拿文物入手。第一年他们还不接触文物,主要是对于文物接触修复的常识方面进行学习。

记者:您是80后还是90后?

文物修复师:我是80后。

单霁翔:70后、80后

记者:对,就是梯次接班。

专访:

记者:在故宫这样一个静静、安静的地方去做这样的一个可能是终身喜爱的一个职业,但是确实是日复一日的,一个比较枯燥的事业。所以现在故宫,您说很多人愿意来做这文物修复的工作,更容易招人了。但是据说在这些年轻人来的时候,故宫的这个招考员会说:你们确定要到故宫来吗,不是你们想象中的这么兴奋的事情,很多时候,是很枯燥的,很多考据,还要做一些重复的工作。是不是真的有这样的情况? 

单霁翔:是的,因为反差太大。人们想到故宫,是观众熙熙攘攘的,每年接待上千万的观众。那么居然在故宫的一个部门。

记者:一个小角落。

单霁翔:要在那里面静静地,面对着一件这个文物,要跟它对话,要好几个月。比如修一件漆器,我就看到我们的员工修一件漆器,过了好几个月,他还在修这那件漆器。我说要修多长时间,他说七个月。我说为什么要修七个月呢?他说北方,北京最暖和的季节,潮湿的时候,一天才能刷两道漆,平常一天只能刷一道漆。

记者:它要自然风干?

单霁翔:对。他每天定时,他来刷这一道漆,然后一定要刷一百道漆以上,那个漆器要120道漆,才能把它损伤的部分刻画下去。所以这样的一个耐心,这样一种默默无闻,绝对是工匠精神。所以要事先跟这些年轻人要讲好,你从事的是这样的工作,并不是完全说像电影明星似的,在这个片子里面演的,要经常能够对亲友、对同学们展示,而是你是要默默无闻地来做。很多人都接受。

记者:听说故宫文物部门,是不主张加班的,但是主张慢工出细活,就像您说的。那现代人,其实挺浮躁的,灰墙外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地方。在这,咱们要静静地工作,这种落差,他们能平衡吗?

单霁翔:这个环境,他们窗户这边是红墙,这边是城墙,在里面做这样的修复工作、研究工作。他们是把文物视为有生命的,他们在跟文物对话,并且他们所对话的对象,都是过去杰出的工匠所留下的精彩的一些制品。所以他们在自己的责任和自己的使命,是有非常深的感受的。

采访中,单霁翔说:尽管故宫文物医院的文保修复人员的编制已达200人,这要比大英博物馆或者卢浮宫文保科技部三四十人的规模大很多,但仍然远远不能满足故宫文物修复的需求。而与文物修复相比,令他更为担忧的是:有关古建筑修复手艺的传承。

记者:我记得我在2012年采访您的时候,您那时候最担心的就是人才的青黄不接。尤其是在那个时候说:五六年后,大概有30%的故宫人,年龄到界了。也就是再过一两年,差不多就是这一批老的工匠或者老的这个手艺人,就要退休了。

单霁翔:对。

记者:怎么办,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了没有?像刚才我们提到有些是返聘了老师,但有些老师就是退休了。

单霁翔:故宫的文物藏品和文物建筑,是两个门类。在文物藏品这块呢,这些年我们的梯队基本建立起来了。年轻人报名的也很多,愿意开始进入故宫医院的也很多。另一方面就是古建筑,今天的传承,我们还是比较担忧的。

记者:怎么办呢?

单霁翔:那么古建筑就是我们申请国家特殊的政策。比如遇到了一些难题,就是故宫的古建筑修缮,要有传统的工艺技术支撑。但是呢,现在是招投标,招投标招标的公司并没有队伍,它只是管理部门。那么中标以后,它就会寻找队伍,用比较低的价格,找我们叫包工头,包工头去找社会上的一些价格比较低的这些工人。但这些工人往往没有修过古建筑。他只是按照管理者的,叫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手头他没工夫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第二个就是材料问题,过去修古建筑的材料,都有建材基地的。皇帝比如像苏州的这个金砖,比如门头沟的琉璃、山西的琉璃,这些今天基地都没有了。我们招标,政府采购来的材料,那么是货比三家,如果真是比价格的话,谁便宜谁中标的话,往往就不是真正的高质量的材料。还有就是传统工匠。年轻人,真正学瓦匠,学木匠,像北京这样大城市的年轻人不爱学。那么可能就是一些比如河北的、山西的、山东的一些年轻人学。学完以后没有北京户口,进不了北京。还有我们的老师傅,到年龄要退休。过去呢,身份不是干部身份就不能返聘,那么他们到点就离开了他的岗位。所有这些都是我们遇到的难题。

2002年,故宫启动“百年大修”规划,计划持续到2020年故宫的第一个600岁生日。然而这场持续数十年的修缮计划,因工程质量不过关,一度被故宫叫停一年多的时间。单霁翔说:“如果用这种方法修,修一栋会坏一栋。我们没法负这个历史责任。”

记者:您当时发现的时候是怎么找到问题的?

单霁翔:因为2012年,我到故宫博物院来的时候,当时我们的这些,维持18年的故宫古建筑整体修缮工程,还在按部就班地在进行。但实际上2010年,我们自己的队伍已经解散了。

记者:当时为什么解散?

单霁翔:就是因为自己的工程,自己的单位不能投标,这是有法律规定的。那么只能外单位来投标。那么故宫的修缮工程,我们自己人都不能做的话。

记者:没有生意做,没有工作做了。

单霁翔:我们没有生意做,我们自己没有工作做了,我们就解散了。到了2013年的时候,我们在院里面巡视的时候,发现一些刚修过不久的古建筑,出现了一些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呢,我们经过研究分析就是因为没有掌握古建筑修缮技艺的这些工人,他们在招投标以后进入了我们施工的工地。他们由于没有掌握这样的技术,所以修缮的质量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

记者:您发现了什么问题?

单霁翔:比如刚刚修的这个瓦面,就开始出现了往外流失,这些建筑材料,因为他没有能够严丝合缝地按照传统工艺把它制作成。比如有一些墙面,刚刚修不久就出现了裂纹,像这些问题。但是当时定的计划是一年修一个大殿。也就是太和殿修完修中和殿,中和殿修完修保和殿。如果按这种,这个施工方法进行下去,可能很多古建筑,可能要出现一些修缮方面的问题。于是我们叫停了。我们当时把工程停下来以后,那么应该说也很焦虑。正好在2015年的11月,全国政协,开双周协商座谈会,我获得了一个,

记者:发言的机会

单霁翔:八分钟的发言的机会。然后我几乎是哭诉,我就是说故宫今天遇到这个难题,我们束手无策,希望能够解决,然后写一个报告给国务院。我写成以后,很快得到批示,批示里边最感人的一句话就是要故宫的事要特事特办。于是很多相关的部门,比如文化部、财政部和人社部一些部门,也很重视。就是给国务院给予了回应:故宫的事,按照特事特办。

记者:咱们来看特事特办。财政部,原因是因为像您提到,当时有一个要求,一年得要修一个宫殿。因为预算不用完就说要收回,所以财政部给予了特事特办。第二个您说,人社部,因为我们要工匠,需要返聘的问题,我们有外地工人要进来的问题,这部分他们是怎么解决的,怎么特事特办的?

单霁翔:他们就同意我们当时有九个,就是已经到退休年龄的工匠,同意我们就留下返聘了。完了没有北京户口的这些,已经学了三年零一节的一些徒弟们,也得以了留在故宫了,解决了户口问题。

记者:但是这一批队伍,未来还是不能够再重新组建我们的修缮队伍。

单霁翔:那么我们希望在特事特办的这个进程中,慢慢再把我们的工匠汇集起来,把我们的这个师承制再重新恢复起来,组建一支故宫博物院自己的管理队伍。

[责任编辑:刘洋LY PN003]

责任编辑:刘洋LY PN003

推荐
专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http://p0.ifengimg.com/pmop/2017/02/17/696c252a-bb97-4c56-9e40-61facfeb1dd6.jpg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