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驻村书记“老王”的扶贫经


来源:新文化报

自从2016年3月,吉林市检察院法警支队副支队长王威被派驻到磐石市黑石镇文化村当“第一书记”后,这个“三农”工作的门外汉,心里装的、脑里想的便全是村里脱贫这点事儿。

原标题:驻村书记“老王”的扶贫经

初冬的天刚蒙蒙亮,磐石市黑石镇文化村“第一书记”王威就已起床了。带着准备好的资料,打算到贫困户项凤兰家,和夫妻俩人商量明年大棚种植香瓜的相关事宜。

路上,王威心里盘算着,走完几户贫困户,顺便看看村里76岁的韩宪珍老人,也不知道治肺心病的药还有没有,没有的话下次直接捎过来。

自从2016年3月,吉林市检察院法警支队副支队长王威被派驻到磐石市黑石镇文化村当“第一书记”后,这个“三农”工作的门外汉,心里装的、脑里想的便全是村里脱贫这点事儿。

上任后,他想出利用大棚种植脱贫的办法,并在大棚种植得到收益后,为村里修了自来水、村村通路、卫生厕所、有线电视。不过,也因为这个大棚种植的脱贫项目,才35岁的王威,被院里同事们亲切的称为“老王”,同事们也经常调侃他说,老王明年还卖瓜不?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一头雾水,而这一切,则要从驻村说起……

摸“家底”:文化村一点不“文化”

“说实在的,2016年3月,接到院里的驻村扶贫任务时自己一下子就蒙了,因为驻村扶贫工作是检察机关乃至全国的一项重要工作,而自己既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又没有农村生活过的经历,真是怕做不好!”本来开始还有些拘束又腼腆的王威,说起驻村的事儿,却打开了话匣子……

“村子不大,有点儿事儿家家户户都知道,我记得进村报到的时候,出于好奇很多村民都来看。可能觉得我比较年轻,又不像有农村工作经验的样子,有的村民摇摇头就走了。”王威摸着头不好意思地说,也不怪人家那么想,当时自己对村里扶贫的事儿,心里确实挺没谱的。但既然院里把驻村的任务交给我说明信任我,之后就琢磨怎么把扶贫工作落实到位。

驻村的头一个月里,为了尽快了解村里情况及贫困户家庭情况,他开始走屯入户,最多的一天走访了7户,这样,一个月下来村里的“家底儿”算是摸清了。

磐石市黑石镇文化村,下有6个自然屯,总共261户,共44户贫困户。由于交通闭塞、思想落后,青壮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留守家里的多是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主要靠种玉米及国家给的低保费维持生计,脱贫任务可谓艰巨。

“以前总听到扶贫的词,但真的看到贫困户生活环境,最大感觉就是揪心,走了一圈下来,心里真着急呀,嘴角一下就起了很多泡。”走访时他发现,村里的基础设施也不是很完善,出村的唯一一条路坑坑洼洼,村里也没有有线电视的电缆等,发现这些事儿他都认真地记在工作日志上,想着以后有机会一一改善。

通过一段时间的走访,王威深知,扶贫必须扶到根上,想真正脱贫,还得帮村民们找到一条长期的收入来源。经过调研和深入了解,王威提出一个大胆脱贫项目的想法———建大棚,种高收益作物。

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大胆的帮村民脱贫的想法,在之后的项目实施中带来的不是一片叫好声,更多的是村民们的质疑。面对意想不到的质疑,无奈的同时,王威更深切的感受到,想要真正脱贫首先要思想先脱贫,而文化村现在显然还名不符实。

开“良方”:走上卖瓜路

“土地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村里每户耕地面积大都一两亩,之前主要是种植玉米,一年下来,耕地上的收益也没有多少,我就想着,能不能建些大棚种些收益高的作物,之后把这一想法跟院领导和村委会沟通后,得到了一致通过,院里还为此找到了技术人员设计建设大棚。”王威带着技术人员通过走访测量,选材,核算成本后,占地面积达3公顷,建30个大棚的设计初具模型,然而,很多村民对于他的做法并不理解,就更谈不上支持了。有的村民更直接地说,“我们祖祖辈辈种玉米过来的,建大棚种啥,万一种不出来什么,还把建大棚的钱搭进去了,别瞎折腾了!”

有时候村民们说完,他感觉也挺没自信的了,不过,回到院里领导询问扶贫的情况,适不适应,有没有什么难处时,更多的是给自己鼓劲,信心就又回来了,于是,顶着压力,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施工,大棚最终在5月完工。

大棚建设用地用的是村里的流转地,一亩地给农户800元钱的占地补助,而大棚也由村集体组织管理。经过村委会商议,这30个大棚采取承包制,一个棚每年2000元租金。本以为村民们会很积极地承包大棚,然而却并非如此。

“之前走屯入户的时候就发现,村民们的思想比较落后,主动脱贫的意识也比较薄弱,但没想到大棚建成后竟然没有一户村民表示有承包的意愿。”王威想,如果真没有村民租,那大棚真就变成“花架子”了。于是,他开始挨家走访挨户动员。

经过一轮的动员,最终有9户村民参与到大棚种植中来,30个大棚也全部租出去了。然而,问题又来了。“我们种什么呢?”面对着种植户的疑问,这回他可是有备而来。

王威介绍,大棚建设的初期就想到了这个问题,后来通过院里联系到了当地农科院的研究人员,并结合当地的土质、种植周期等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果是,种植香瓜是最好的选择。于是,他领着种植户开始了种瓜之路……

“自己第一次涉农,种植户又是头一次种香瓜,难免都有点些手足无措,那段时间,基本是早晚各到村里一次。进大棚看各家种植情况,哪里不懂、出现问题就马上联系农科院的专业人员。”他笑着说,自己还经常与农户唠家常给大家鼓劲,但即便如此,很多事情还是来得措不及防。

你快来看看吧,瓜叶都黄了,好像得了什么病!王威听出电话那头声音中夹杂着的急促。

叶子黄了,得病了……得找个专家给看看,这样想着,他拨通了农科院专家的电话,说完上述病状后,紧接着又拨通了一个电话,“我上吉林接您吧,打扰您了,但实在着急啊!”

王威说,到吉林接的是一个有10余年大棚种植经验的病害专家,到实地观察后专家称,因为之前村里的地都是种玉米,地里有一定的农药残留才导致了病害的发生,而盘锦有卖这种病害的特效药,如果需要可以让药厂直接邮寄过来,把药费打过去就行。不过,在听到需要自己花钱买药后,部分种植户都觉得专家就是为了卖药来的,无论王威怎么解释,有几户都坚决不买。

药来了,问题解决了,而没买药的几户听说后,到镇上也买了治病害的药品,病害得到解决,大家心里石头也算落了地。

奔“小康”:门外汉成了自家人

7月份到了香瓜收获的时候,看着地里的瓜别提心里多高兴了。不过,随着大地香瓜大量上市,种植户的香瓜销售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王书记,再不卖出去,香瓜就全烂在地里了。”看着一脸焦急的种植户们,王威想只能找院里领导,看看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于是,院里内部网发出了这样的一条消息:我们的对点扶贫村,磐石市黑石镇文化村的香瓜下来了,瓜大又甜,价格合理。受市场销售冲击影响,大量香瓜未销售出去还在地里,如果您有需要,请联系王威。

消息发出后,王威的手机一下“爆炸”了,第一天接到了几十个买瓜的电话,不少同事还到办公室来预订,一天下来,就卖出了680斤的瓜。但由于产量大,院里内部购买仍满足不了销售的问题,对此,院领导逐一联系企业、机关单位说明情况。之后,王威去挨家挨户地落实,连续15天的时间,他跑遍市内30家单位。闲暇之余,在朋友圈里发布售瓜消息,在多方努力下,最终卖出31000斤香瓜。

7000元,项凤兰不敢相信地数着手里的钱说:“一个大棚就赚了这些,多亏了你啊,一会儿到家里吃饭!”销售问题解决了,王威看到农户们一张张笑脸,之前所有的委屈都随之消散,一种发自肺腑的喜悦和成就感从心底油然而生。

王威笑着说:“不是有句谚语说,老王卖瓜自卖自夸,我确实也是这么做的,这回知道我这‘老王’的外号怎么来的了吧,大家调侃我还卖不卖瓜,也不足为奇了。”

在帮助村民脱贫奔“小康”的同时,王威用自己的行动也让曾经大家眼里的这个门外汉,变成了如今的自家人。

走访贫困户韩宪珍家,得知这位76岁的老人患有肺心病无钱买药时,王威细心地收集了她所服药品的包装,多次自掏腰包在镇里买完给老人带来。

村民鲁明生老人生活困难,在王威了解到,老人多次申请办理五保户都没有得到答复的事情后,立即与民政部门联系,并得知没有答复的原因很简单——民政部门每次到村走访核实情况时老人都不在家。于是,王威向老人解释了事情的原委,又帮助老人重新申请,叮嘱老人临近民政部门走访期一定要在家等候,以免再次错过机会,最终问题得到了解决。

记者感言:听着王威说着村里的大事小情,贫困户家里的那些芝麻绿豆小事儿,就像说着自己家发生的事儿一样,这让记者在冬季里感受到了这个驻村“第一书记”的浓浓温情。更不禁反思,如果每一个驻村书记都能把扶贫工作当成自己的事儿,把贫困户当成自己的家人,那么,那些贫困村的贫困帽子是不是就能被摘掉了呢? (赵爽)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