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三位名家邵燕祥、王学泰、陈丹晨共推读史笔记


来源:信息时报

近日,杨天石主编的“名家读史笔记”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其中包括邵燕祥《闭门日札》、陈丹晨《风雨微尘》、王学泰《写在历史的边上》。

原标题:三位名家邵燕祥、王学泰、陈丹晨共推读史笔记

近日,杨天石主编的“名家读史笔记”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其中包括邵燕祥《闭门日札》、陈丹晨《风雨微尘》、王学泰《写在历史的边上》。

杨天石在丛书序中说道:“我们的记忆力都有限,谁记得下,背得住那动辄万字的大文、长文!纵观中国文化史,能够流传千古、传诵不衰,刻入民族记忆的名文似乎都是小文,篇幅虽短,却小中见大,精光独具。”杨天石道出了这套丛书的特点:以小见大。三本书中所收录的文章篇幅不大,饶有趣味之余隐含各作者对历史与今天的思考。

《闭门日札》是诗人邵燕祥的读史小文,辑录了邵燕祥闭门读史、秉烛夜思的文章,文史底蕴深厚。全书共144篇小文,或用诗歌吟诵时代、谱写沧桑,或用匕首解剖自己、审视历史。

比如,在“世纪之思”一文中邵燕祥写到,人类还远未脱尽野蛮和蒙昧状态,尽管自诩已臻两千年、三千年以至五千年的文明。不要只看到从家用电器到宇航飞行器的发展;把眼光放开去,有多少场景,流血与不流血的人际关系中,不仅残存着几千年前的遗风,而且甚至尤有过之!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总的说来趋向进步,但并不是发展的每一步都意味着进步。社会进步中也不免掩盖着、夹杂着负效应,何况有时还有明显的倒退。因此,更不要以为,在不远的将来,比如下个世纪一来,就会达到理想之境了。以为远大的理想遥遥无期,不及身见,便消极失望的,固然未必算真有什么理想;以为理想距此一箭之遥,只需跑步过“金桥”便是,从而起劲的,也只是受了虚妄的鼓舞,并非真有什么理想为精神支柱。

《风雨微尘》是文化学者陈丹晨的读史小文。书中,陈丹晨怀念故人,追忆往事,留存了历经多年沧桑的历史风云碎片。全书共59篇小文。每篇小文可读性强,没有圈子的概念束缚,适合随时随地快速阅读,获取文史知识、增广见闻。

比如,在“‘出逃’与人生”中陈丹晨是这样说的,人在旅途无论何种年龄,也无论主动还是被迫,不如意事常二三,总是要孜孜矻矻地一路走去;即使遇到种种困顿曲折也在所难免。就像金宏达书中描写的,他游峨眉山,不到金顶心有不甘;科技发达已给人省心省力,有缆车就无需挥汗攀登,但总还有一段石阶要走,仍需不时自励和发力。殊不知这时已丢失了多少攀登的情趣和目不暇接的美景。

《写在历史的边上》是文化学者王学泰的读史小文。王学泰潜心研究历史几十年,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笔下生风,兼有文化的深度和历史的纵深感。全书共46篇小文,篇幅短小,涉及风俗、制度、史书等方方面面。

比如,在“君子之德,常存敬畏”中王学泰写到,古人不仅相信文化的崇高和永恒,而且把它视作民族凝聚纽带。世界大多数地方是依靠种族或宗教的认同作为民族凝聚纽带的,而我们则主要靠文化。所谓“《春秋》之法,中国而夷礼则夷之,夷而中国则中国之”,是否进入中国文化成为判别人群归属的决定因素。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他指的是上面所说永恒不变、天人合一的道或文化,正是这种兢兢业业的态度,“道统”延续了两千多年。对“道”“文化”的理解和定位,我们自然会与朱子有很大差别,但文化重建不能完全脱离本土资源也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那种质朴的精神、敬畏的态度是我们重建文化,进而形成文化自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