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双向转诊可双赢


来源:重庆晨报

对于老百姓看病贵问题,医药卫生界别在《关于加强医联体建设完善分级诊疗的提案》中提出应强化制度建设,推进分级诊疗实施;加强医联体的制度机制创新,完善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制度设计等建议,得到区卫生部门吸纳。

原标题: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双向转诊可双赢

2015年10月22日,区政协医卫界别委员在大安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走访交流、业务查房、专家坐诊活动。

区政协医卫界别委员看望患者。

永川区自2014年开始率先探索建设医联体,实行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并取得一定成效。

为进一步推动该项工作,2015年5月至12月,区政协医药卫生界别对全区医联体建设和分级诊疗制度推进情况进行了为期八个月的专题调研,形成了《关于加强医联体建设完善分级诊疗的建议》的调研报告。

委员们针对基层医院承接下转病人能力不足、医联体内部运行机制不完善、医保政策的导向作用不明显等问题,提出按照改革要求,分级多层错位发展,强化制度建设,加强基础建设,巩固基层人才队伍等建议,得到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

基层人才应得到大医院帮扶

看病难,主要表现在群众有病舍近求远、到大医院“扎堆”受罪看病,与基层医院人才匮乏、医疗基础设施落后有关,其实质就是老百姓对基层医院不信任。

据了解,现阶段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的最大“短板”是人才。在基层医院,尤其是社区和镇街医院,往往遭遇人才荒,具体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因为工作条件较差、薪酬低,招不来、也留不住人才。二是基层医院整体水平不高,临床经验匮乏,一些小手术都需请“外援”。

2015年,九三学社永川区委提交《关于强化医联体改革推进分级诊疗的提案》。提案指出,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应由区级以上医院牵头,应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充分合理分配利用等建议,得到广泛关注。医疗机构认为,基层医疗人才培养,也应得到大医院的帮扶。

“送技术下去,请人员上来”成为区人民医院解决医联体内医疗人才瓶颈的重要探索。

经过区人民医院普外科进修学习后,大安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蒋世彪、陈食街道卫生服务中心黄宇两位医师,可开展小儿腹股沟疝高位结扎术、老年腹股沟疝修补术等手术,突破了镇街医院只能做“阑尾炎”的普外科瓶颈。

医联体已覆盖全区镇街医院

对于老百姓看病贵问题,医药卫生界别在《关于加强医联体建设完善分级诊疗的提案》中提出应强化制度建设,推进分级诊疗实施;加强医联体的制度机制创新,完善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制度设计等建议,得到区卫生部门吸纳。

以医联体为载体,实行分级诊疗改革,是永川在全市率先开展的一项改革创新,也是永川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头。

在医联体建设中,永川建立了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为龙头的医疗协作医联体,以区中医院为龙头的具有中医特色的医联体,以区人民医院为“龙头”的城乡一体化医联体等。

目前,这种医联体,已覆盖了全区所有镇街医院,实现了分级诊疗,做到“大病不出区,小病不出镇、社区”。

据了解,以医联体为载体的分级诊疗改革,通过建立的医疗机构联合体内部转诊病人看病就医“双向直通车”,免除了挂号、门诊、检查等群众到城区医院就医感觉最不方便的环节。同时,通过减除“门槛费”、检查结果互认、下转节约治理费用等措施,既节约患者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医保基金的支出。

双向转诊应该是个双赢结果

板桥镇高洞村村民陈后容,因突发脑梗塞到板桥镇卫生院就诊,卫生院接诊医师初步诊断后,立即为其开具了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证,患者到人民医院后,不用进行挂号、医师诊断、做相关检查等程序后再收治入院,前后仅花了1个多钟头。

陈后容在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后,共花费住院费6302元,其中自己支付了2977元。病情平稳后,陈后容转回板桥镇卫生院进行康复住院治疗8天,共花费4165元,自己支付了916元。如果陈后容一直在区人民医院治疗,前后住院治疗费用共需28900元左右,而自己必须支付11600元左右。

通过双向转诊后,陈后容不仅自己节省住院治疗费用7700元,还节省医保基金支出10824元,对于患者和政府来说,这应该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见习记者 刘念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