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古代中国有没有科学幻想?600年前古书就写了“科幻电脑”


来源:华西都市报

在名为《蜀神、蜀王与蜀人:古蜀神话与幻想中的科学思维》的演讲中,考古学家王仁湘教授旁征博引,从四川丰富的历史考古发现到历史文献记载,成都的一街一路都蕴含着历史典故,源远流长又充满科幻意味。向我们展示了悠远神秘的古蜀文化中的现代科幻思维。他以古书《琅嬛记》为例,探讨了“古代中国有没有科学幻想?”这个话题。他说:“有一部古书名为《琅嬛记》,题为元代伊士珍撰。书中描述了许多漫无边际的幻想,所以读书人送给它一个“荒诞猥琐”的评语。书中作者写出了类似电视机、照相机、X光机和计算机的幻想,从这些被古人视为荒诞的文字

原标题:古代中国有没有科学幻想?600年前古书就写了“科幻电脑”

成都一直拥有着强大且持续的科幻文化氛围。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科幻世界》杂志的总部也坐落于成都。作为国内科幻成名类最高奖的“华语科幻星云奖”和“银河奖”,均起源于成都这座城市。 12月23日,由成都市互联网文化协会、赛凡科幻空间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科幻之都”文化创意节,在成都博物馆开幕,何夕、王晋康、夏笳、张冉、 宝树等十余名科幻作家,出席开幕仪式。据记者从主办方处了解,此次科幻文化创意节为期三天,包含“成都过去与未来的对话—开幕论坛”、国际优秀科幻艺术作品巡礼、“未来科幻大师”颁奖典礼及《三体》评书专场等多场系列活动。

据了解,“未来科幻大师奖”,是专业内较为领先的原创类中短篇科幻奖项,早于2012年就已创办,此次的颁奖典礼已是第五届。其创办初衷是为团结全国各类科幻群体,发现和培养更多科幻文学作家,促进科幻文学产业不断升级。经过5年的发展,“未来科幻大师奖”累积征稿量已逾千篇,不断涌现出如阿缺、灰狐、胡绍晏、念语等一批活跃在科幻文学创作一线的科幻作家,而历届征文比赛中的部分获奖作品也正以IP的姿态,投入影视改编的制作中。在“国际优秀科幻艺术作品巡礼”版块,则在成都市博物馆新馆5楼,举办科幻电影原版收藏海报展、《三体》舞台剧设定及道具展、青少年科幻画作展。12月24日,“未来科幻大师奖”也在成都博物馆颁出。

尤为让人脑洞打开的是,在23日的开幕式论坛上,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资深影视特效化妆技术专家王乃鹏,科幻青年作家代表夏笳,分别做了自己的主题演讲。他们对科幻的思考深刻,给人启发,可谓一场科幻“脑风暴。”

考古学家探讨:古代中国有没有科学幻想?

古书《琅嬛记》里藏着“600年前的科幻电脑”

在名为《蜀神、蜀王与蜀人:古蜀神话与幻想中的科学思维》的演讲中,考古学家王仁湘教授旁征博引,从四川丰富的历史考古发现到历史文献记载,成都的一街一路都蕴含着历史典故,源远流长又充满科幻意味。向我们展示了悠远神秘的古蜀文化中的现代科幻思维。他以古书《琅嬛记》为例,探讨了“古代中国有没有科学幻想?”这个话题。他说:“有一部古书名为《琅嬛记》,题为元代伊士珍撰。书中描述了许多漫无边际的幻想,所以读书人送给它一个“荒诞猥琐”的评语。书中作者写出了类似电视机、照相机、X光机和计算机的幻想,从这些被古人视为荒诞的文字里,可以触摸到作者超越若干个世纪跳动的脉搏。 ”

王仁湘教授提到,该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谢霜回有七宝灵檀之几。几上有文字,随意所及,文字辄形隶篆真草,亦如人意。譬如人欲修道,则使其人自观,几上则便有文字,因其缘分性资而曲诱之。又如心欲得某物,则几上便有文字曰“某处可得“。又如欲医病人,或欲作戏法,则文字便曰服何药愈,念何咒、书何符即得也。甚至读书偶忘句字,无不现出。霜回宝之。”

王教授认为,这“七宝灵檀几”几乎是“600年前的科幻电脑”。他的理由是“1、随意改换文字字体,隶篆真草,皆如人意。2、求学问道,几上出现文字建议,还能根据求问人的缘分性资诱导。3、想寻购某物,几上有文字告知“哪儿可得”。4、欲医病求药,文字有药方愈疾。5、欲作戏法变魔术,会告知念何咒、书何符便可完成。6、读书偶忘句字,可以检索原文。”

中国科幻电影仍需努力

特效技术将起助推作用

资深影视特效化妆技术专家王乃鹏,则以《物理特效如何为中国科幻电影保驾护航》为题目,分享了他纵观科幻电影的百年史的观察和未来展望。他首先客观分析了他对中国科幻电影,“其实早在前几年,就有媒体根据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中美国科幻电影的票房成绩来预测,说中国科幻电影处于井喷前夜,而事实是,喷到了2016年,这个前夜,也还没结束。

2015年,刘慈欣曾说中国的科幻市场还没有启动,2016年,仍是如此。从产业链上来看,在《三体》被提名星云奖获得足够的曝光之后,我国的科幻作品及衍生作品,包括漫画、动画、影视的改编等,在这些年,并没有大的发展。甚至是在过去两年被炒热的IP手段,都没能扩大中国科幻的市场。”

他说,纵观科幻电影的百年史中国的存在感却极其薄弱。这有历史原因,如传统中国缺乏宗教、科学、理性主义等孕育科幻的土壤;也有现实原因,如中国的现代电影工业起步较晚,观众接触科幻影视的时间也尚短(1980 央视引进的第一部美国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也是中国人初次接触到的科幻题材作品)。但是中国科幻电影也有很多亮点。比如早在1958年,就拍出根据田汉同名话剧改编的科幻电影《十三陵水库畅想曲》,以及拍摄于1980年的被成为是“我国第一部科幻电影故事片”的《珊瑚岛上的死光》,1988年拍摄的有“中国第一部儿童科幻影片”之称的《霹雳贝贝》等。在愈发成熟的国内特效技术和团队的助力下,中国科幻电影将来一定会有更好的前景。

科幻青年作家、2015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夏笳,则以《写科幻也能发Nature!——谈谈科幻对于未来的价值》演讲。夏笳认为,科幻是一种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在夏笳看来“科幻是培养一种‘为什么不’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能让人去尝试许多过去认为不可能的事。”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