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不必拿最高境界吓自己


来源:信息时报

以笔者的学生为例,尤其是零基础的学生们,对他们最有用的知识,不是口若悬河的侃侃而谈,而是怎样执笔、怎样行笔、怎样提按轻重、怎样用墨、怎样认识结构、怎样进入章法。这类亦步亦趋的点点滴滴,对老师而言就像是牵着蜗牛散步。对学生们而言,则是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点收获。跟这类学生畅谈兰亭之会、西园雅集,他们永远只是感受到隔代异世的仰之弥高。而也许让人不屑的山脚下的春花秋草,则是他们亲眼所见、亲身感受到的眼前现实。从没有境界到有境界,需要一个过程。从小境界到大境界,也需要一个过程。没有渐修,而寄希望于神来之顿悟。或

原标题:不必拿最高境界吓自己

古往今来,任何领域,能悟入最高境界、修成正果者,终究只是凤毛麟角。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能在所涉及的行业里有一定成就,已经不错了。书画行业尤其如此,汉代有一篇文章《非草书》,谈到当时的书法爱好者们对草书趋之若鹜、废寝忘食地热情追求——“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鳃出血,犹不休辍……”即便这样,出类拔萃者仍然只是少数。对于其他人来说,最终的结局是“然其为字,无益於工拙,亦如效颦者之增丑”。站在“成功学”的角度视之,这些人的时间和精力之付出,显然不值得。

今天的情况也是这样,家长们纷纷把孩子送去书画培训机构,满怀着望子成龙的心态,总以为哪怕孩子不能成为齐白石,至少也可以成为赵白石、李白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笔者以多年从事艺术研究与教育的立场,可以明白地告诉大家,如果“会当凌绝顶”这个大前提实现了,那么“一览众山小”肯定是毫无悬念的。关键在于,这个大前提,大家都能实现吗?

如果把最高境界比喻为山顶的风景,能有幸来到山顶的行者其实不多。习惯于奢谈最高境界的成功者们,有没有想过山脚下、半山腰的所见所闻?对于书画艺术而言,“元气淋漓,真宰上诉”、“天下一人”、“乾隆御览之宝”固然喜庆,小名头或者还未入流的书画家们,同样拥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没有实力进入最高境界的书画家们,才是书画群体中的大多数。

以笔者的学生为例,尤其是零基础的学生们,对他们最有用的知识,不是口若悬河的侃侃而谈,而是怎样执笔、怎样行笔、怎样提按轻重、怎样用墨、怎样认识结构、怎样进入章法。这类亦步亦趋的点点滴滴,对老师而言就像是牵着蜗牛散步。对学生们而言,则是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点收获。跟这类学生畅谈兰亭之会、西园雅集,他们永远只是感受到隔代异世的仰之弥高。而也许让人不屑的山脚下的春花秋草,则是他们亲眼所见、亲身感受到的眼前现实。从没有境界到有境界,需要一个过程。从小境界到大境界,也需要一个过程。没有渐修,而寄希望于神来之顿悟。或者总是拿最高境界丈量别人、扣问自己,好高骛远,这种现象其实就是一种病。

从书画普及教育而言,学员们能够掌握一定的技能,写书法者敢于自题春联,学绘画者可以赠送亲友。在这个过程中,既陶冶情操,也呼朋唤友,就已经不错了。特别是一辈子从事其他行业,退休之后才有时间研习书画的老年朋友里,能产生出几个“梵高奶奶”?非要用山顶那些云绕雾罩的“最高境界”来对他们的作品评头论足、掐枝摘叶,所谓摒弃妇气、村气、市气、匠气、门客气、蔬笋气……一味强调“骨丰肉匀,入妙通灵”、“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岂不是把人都吓跑了。

最高境界,不妨等到登绝顶之后再聊。在“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的艺术旅途上,一路欣赏身边的风景,才是最现实的收获。就艺术的发展而言,不同阶段对“境界”的理解也不一样,神品、妙品、能品、逸品的排行榜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差异。至于古典主义、印象主义、浪漫主义等的境界高低,更是无法生硬地比较。不管是创作,或者是旁观,最高境界大概永远都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海市蜃楼。力所能及地提升自己,不虚伪,不吹嘘,方为正理。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