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 蜀道翠云廊柏树何人种?


来源:华西都市报

在“入蜀之正道也”金牛道上,有三段翠柏参天的大道。清康熙年间,剑州知州乔钵写了一首《翠云廊》诗:“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传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教人妒。休称蜀道难,莫错剑门路。”从此,这段金牛古道有了一个诗情画意的雅号。

原标题: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 蜀道翠云廊柏树何人种?

翠云廊“群像”。 李贵平摄

翠云廊“群像”。 李贵平摄

【编者按】

蜀道,这条惊险奇绝的古道,跨越3000年历史,承接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连接南北丝绸之路,它是人类筑路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文明的奇迹。

2016年8月,四川省政府成立了蜀道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开启了蜀道申遗的“冲刺”之路。

古蜀道穿越茫茫秦岭、巍峨巴山,包括了金牛道、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阴平道、米仓道等多条子线。在纷繁变幻的中国历史上,古蜀道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舞台

本期起,华西都市报《宽窄巷》副刊将更深入地挖掘古蜀道的各种传奇——3000年来,这里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有“难以上青天”之名的古蜀道,当年究竟是怎么样的?古往今来有多少奇人逸士在这里流连?一山一水,都是故事;穿越古今,书写传奇。今天,让那些承载血与火传奇历史的重镇、留下无数历代文人墨宝的驿站邮亭、以及浩如烟海的档案典籍来告诉我们:3000年的古蜀故事,给我们展开了何等惊心动魄而奇绝雄浑的立体画卷。

参天柏树下,水滴石穿。

参天柏树下,水滴石穿。

在“入蜀之正道也”金牛道上,有三段翠柏参天的大道。清康熙年间,剑州知州乔钵写了一首《翠云廊》诗:“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传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教人妒。休称蜀道难,莫错剑门路。”从此,这段金牛古道有了一个诗情画意的雅号。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小红介绍,翠云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翠云廊,是指以剑阁为中心,西至梓潼,北到昭化,南下阆中的三条路,号称“三百里程十万树”。而狭义的翠云廊是指现在的翠云廊景区,它不仅是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门蜀道的核心景区之一,也是国家森林公园及4A级旅游胜地。

虽说“翠云廊”之称,出自清代乔钵的诗句,但这些古柏树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栽种了,后经三国蜀汉、东晋、北周、隋唐、北宋、元明等多个朝代,数次大规模种植,才有了崎岖凸凹的古蜀道两旁古柏参天之景。

2014年12月,王小红带领高宇等研究生,重走翠云廊。他们从梓潼出发,沿翠云廊直至昭化,脚下蜀道斑驳,沿途古柏参天,还有饮马槽、拦马墙、防滑带等古代交通设施,保存得原汁原味的环境,令人出乎意料。

回忆这次重走翠云廊,王小红印象最深的细节,是古柏树下的石板上,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石洞。蹲下身来细细查看,石洞小如胡豆,大如乒乓球,虽然大小不一,但内壁圆滑,显然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她与学生围坐在一起探讨,这些石洞从何而来?再重新考察地形,只有柏树枝杈荫蔽的石板上才有石洞。他们据此推测:雨水顺着树枝滴滴答答落在石板上,久而久之,就有了“水滴石穿”的效果。

三百里翠云廊,十万棵古柏树,最大、最有名气、最有故事的柏树都在这里。王小红介绍,关于翠云廊的历史变迁,特别是大规模植树的次数,在学界众说纷纭。在她看来,从秦始皇下旨栽种皇柏,到明朝剑阁知州李璧沿途补栽柏树,前后历经七次植树的说法比较站得住脚。

翠云廊“群像”。 李贵平摄

翠云廊“群像”。 李贵平摄

秦始皇降旨种皇柏

翠云廊在秦朝时候,还有个霸气的名字,叫做“皇柏大道”。那些参天柏树当时被称作“皇柏”,寓意柏中之王,一下子就成了“金枝玉叶”。这种尊贵的身份,得益于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降旨植树的传说。

相传翠云廊植树的历史始于秦始皇。唐代文学家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意思是说,当四川的大山都变得光秃秃了之后,阿房宫才映入眼帘。秦始皇修建“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需要大量的木材,工人曾在蜀中大肆伐木取材,老百姓怨声载道。为了平息民愤,秦始皇又下旨在驿道旁植树。这一说法在广元地区广为流行。

不过另一种说法,则是秦始皇主动为之。当他统一中国后,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筑四通八达的驰道,在道两旁种上成排的松柏,用以显示天子的威仪。这样的说法与《汉书·贾山传》相符合:“(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而托足焉。”无论是驰道还是松柏,都是加强中央集权、宣扬皇威的载体。

这种树龄超过2000年、体型硕大的柏树名叫“皇柏”,也叫“帅大柏”,这里还有个小插曲。1963年,朱德视察翠云廊的柏树时,有随行人员感叹“这树真大!”一个农民用当地方言说道:“前面还有一棵帅大的树。”工作人员不解询问:“什么是帅大的树?”朱德幽默地回应:“就是很大的树,像元帅那么大的树。”帅大柏由此得名。

翠云廊“群像”。 李贵平摄

翠云廊“群像”。 李贵平摄

张飞:上午栽树,下午乘凉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是一个声震如雷的糙汉子,谁也没想到他还有一寸柔肠,做了植树造林这件利在千秋的大事。张飞当年种植的柏树,年逾两千多年,至今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蜀汉时,张飞担任巴西(今阆中)太守。当时刘备驻守成都,姜维驻守剑门,军情政务往来频繁,却因剑门山势险峻,马不识途而耽误。张飞带领将士自阆中至昭化凿石开山,将羊肠小道扩建成一丈多宽的石板大路,还号召老百姓参与,同心协力在道路两旁栽植柏树,并严加保护。

据当地导游介绍,相传张飞在蜀道大量植树时,曾梦见自己到了天庭,被玉皇大帝接见。玉帝见他植树有功,决定赏他宝树二棵。张飞一觉醒来,见营帐外果然有两株树苗,于是大喜,趁着黎明,带领士兵,骑马来到大柏树湾栽种。士兵无意中将两株小树蹭破了皮,粘在了一起,他也不敢声张,便将两株树苗栽在了一块。树苗落地便长,瞬间变成了一株似松似柏的奇树,所以民间叫它“张飞柏”,并有“上午栽树,下午乘凉”的故事。

种植了柏树之后,不仅可以做路标、里程碑,还能防止雨水冲刷路基,将士行军、商贾往来、百姓出行都得到极大的方便。当地人感激他的功劳,在这里勒石塑像以示纪念。这尊石像豹眼圆睁,须眉尽张,神形兼备。

翠云廊“群像”。 李贵平摄

翠云廊“群像”。 李贵平摄

“阿斗柏”是歪脖子树?

三国时期,翠云廊迎来第二个植树的高峰,很多柏树都打上了“三国”的烙印,除了前文提及的“张飞柏”,还有“阿斗柏”。不过蜀后主刘禅并不像张飞那样“少生孩子多种树”,只因他途经剑阁时躲在一棵柏树下避雨,连累这棵古树也要承担“扶不起的阿斗”的骂名。

公元263年,魏征西大将军邓艾攻成都,刘禅衔璧投降。为了招降东吴,邓艾提议封刘禅为“扶风王”,令其经蜀道迁徙到洛阳。据说路过此地,正值大雨倾盆。一行人在此避雨,刘禅背靠大树,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睡意阑珊,阿斗迷迷糊糊地走进红墙黄瓦的“昭烈庙”,烟雾缭绕之中,父王刘备、叔王关羽、张飞以及诸葛亮和赵云等人坐于殿堂之上。阿斗自知罪过,磕头如捣蒜。刘备厉声问道:“如今汉室江山何在?”阿斗头不敢抬,声若蚊蝇:“邓艾大兵压境,儿臣只好衔璧而降。”张飞破口大骂:“你这无用的昏君,我要打死你方解心头之恨。”

且不说这样的民间传说真实性待考证,后代的刘姓皇帝是不是刘备一族的血脉,这个故事的结局依然令人唏嘘。阿斗走后,当地人听说他在洛阳乐不思蜀,无心光复汉室,个个义愤填膺。大家找到阿斗避雨的柏树泄愤,以火烧之,刀斧削之,久而久之,南侧的半边树干全部干枯。老百姓仍然没有气消,经常指着这棵柏树教育小孩:你若不思进取,就像这棵歪脖子树一样,是扶不起的刘阿斗。

杨贵妃与爱情大道

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云:“回望长安绣成堆,千顶山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描写的正是唐玄宗为博爱妃一笑,举全国之力,快马加鞭运送荔枝的故事。

唐天宝年间,因杨贵妃喜欢吃荔枝,而距长安最近的荔枝产地只有四川合江,玄宗命人每日快马运送荔枝到长安。可是荔枝这水果十分娇贵,采摘之后容易腐烂变质,如何经得起一路上舟车劳顿呢?为了保证荔枝鲜味,他下旨令地方官员大规模整治道路,同时在道路两旁大量补植柏树,试图缩短荔枝在路途上停留的时间,并且用树荫为荔枝遮风挡雨。经过这一时期的栽补,翠云廊初具规模。此时的翠云廊被当地人戏称“爱情大道”,柏树因此得名“荔枝柏”。

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次年,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蜀中,途经马嵬驿时,随驾禁军一致要求处死红颜祸水,玄宗为求自保,不得已将爱妃赐死。一个月之后,玄宗行至梓潼七曲山,夜宿驿站,忆起爱妃的惨死,“宛转娥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不禁热泪盈眶,愧疚得辗转反侧。夜半风起,驿亭檐角的铜铃叮当作响,玄宗凝神静气地倾听,仿佛是杨玉环在呼唤“三郎、三郎”。怅然回忆“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玄宗潸然泪下:“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穷尽一时风流梦;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惹就几多相思情。”

翠云廊“群像”。 李贵平摄

翠云廊“群像”。 李贵平摄

李璧:官民相禁剪伐

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广西人李璧任剑阁知州。走马上任之后,就对南至阆中、西至梓潼、北至昭化的官道进行了整治,并沿路大量补植柏树。清代乔钵《翠云廊》诗序云:“明正德时知州李璧,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数十万,今昔合抱,如苍龙蜿蜒,夏不见日。”翠云廊从此有了现在看到的模样。

当时战事刚平,剑州城垣破败,生灵涂炭,百业待兴。为了招商引资,盘活地方经济,李璧决定打通剑阁的官道,并把水陆交通连结起来。他不畏艰险,骑马翻山越岭进行实地勘探,亲自制订路网规划。他劳以身先,教以身率,带领当地人开山凿岩,推土填沟,用石板铺砌了一条长达300余里的通途。此后,剑州水陆交通无阻,货物流通顺畅。

为了防止山洪冲塌这条生命线,李璧又带人在道路两旁种下10万株松柏,这条路宛如一条绿色长龙,成为举世闻名的“翠云廊”。这时所植的树叫“明柏”,又称“李公柏”。除了种树,他还颁布了“官民相禁剪伐”禁令,对植被保护功不可没。从宋仁宗开始,就形成了以种植树木多寡作为考评官吏政绩依据的惯例。而明代李璧之后,伐木禁令沿用至今,每届州官交接时都要核实古柏的数目,古柏的保护当作政绩指标来完成。

李璧400多年前植柏、补柏、护柏的举动,受到人们称赞。清同治《剑州志》载:“古柏树万株,为璧所植。”除了植树禁伐,李璧的功劳簿上的另一笔功绩,是重视民众教育。6年的任期内,他先后创办了4所社学,修复了剑州儒学和兼山书院,甚至亲自授课。由于他的不懈努力,剑州的教育事业欣欣向荣。

蜀道两旁的拦马石和古柏树,令人惊叹古人的智慧。王小红摄

蜀道两旁的拦马石和古柏树,令人惊叹古人的智慧。王小红摄

种柏树的N个用途

古人为什么要植这么多古柏呢?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研究生高宇谈及于此,惊叹于古人的智慧。种树的首个目的是起路标作用,元代时候,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其《旅行记》中记载:“(大汗)命人在大道两旁,广泛种植一种长得很高大的树木,夏季可以遮荫乘凉的益处,冬季大雪封路时,可以起路标作用。”

正如今天高速公路上的路牌,写有“距离某地多少公里”的标识一样,古人种树还能以树计里,有里程碑的作用。此外,为了防止雨水冲刷路基,树枝可以对雨水进行缓冲,保护道路。

古人修建栈道需要伐木,往往越伐越远,不便运输,沿途种树就能解决就地取材的问题。无论是官兵还是行人,烈日当头,总希望有一片绿阴,柏树刚好提供了这个方便,为路人遮阴避暑。

华西都市报记者曾洁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