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一城文化 一城气韵 一城星光


来源:西安晚报

渭水收暮雨,处处多新泽。昨日,“丝路新看点——全国城市媒体社长总编西安行”采访活动在圆满完成了所有采访后落下了帷幕。几天来,丝路起点西安,用一城文化、一城气韵、一城星光迎接了远道而来的宾客。

原标题:一城文化 一城气韵 一城星光

渭水收暮雨,处处多新泽。昨日,“丝路新看点——全国城市媒体社长总编西安行”采访活动在圆满完成了所有采访后落下了帷幕。几天来,丝路起点西安,用一城文化、一城气韵、一城星光迎接了远道而来的宾客。

丝路起点

人文山水与繁华都市交相辉映

9月22日~24日,来自北京、天津、广州等城市党报(晚报)主流媒体的社长总编齐聚古城,用欣喜的目光聚焦西安,了解千年古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取得的新成就。

参加此次采访活动的社长总编们大多不止一次来过西安。3天的集中采访让大家对古都西安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今天的西安,区位、环境、资源、产业和人文科教等综合优势更为突出,人文山水与古城新姿在这里交相辉映。

在了解到“十三五”期间,这座丝路经济带上的新起点城市正以“品质西安”建设为主线,加快推进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进程,围绕“一高地六中心”的目标定位,努力打造“中国向西开放的新窗口”,构筑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时,大家由衷地为西安点赞。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广州日报社社长顾涧清说,广州和西安分别是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这两座城市应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进行更多的合作。西安日报社和广州日报社可以扮演引擎的角色,策划各种活动,通过内容创新带动各地间的合作,西安和广州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更好地携手并进,创造新的辉煌。

创新西安

感受创新迸发的激情活力

22日下午,采访团在高新区和科技大市场采访时深切感受到了西安这座创新之城的激情与活力。

“平均每个工作日注册企业28.7家,平均每个工作日申报知识产权148项,平均每个工作日引进内外资总额2.29亿元……”这一连串的数字让采访团成员深切感受到了西安迸发出的创新激情和活力。

在惊讶之余,大家看到这些跳跃的数字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创新驱动力。在建设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过程中,西安以昂扬的斗志使创新驱动成为带动创新产业发展的原生动力,创新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因此不断提升。

国家科技部发布全国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在百余家国家高新区中,西安高新区综合排名第四。这个名次让社长、总编们明白了西安的创新发展早已跳出了把GDP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的时代。

在位于高新区的中航富士达,采访团成员了解到企业自2007年提交我国第一个连接器IEC标准(国际电工标准化机构)提案以来,已有7项提案成为正式的IEC标准,不但确立了在射频连接器行业的领导地位,也带动了企业的高速发展。

在西安科技大市场,一组数据则让大家感触颇深:2015年,西安科技大市场累计完成技术交易额627亿元,累计入库共享设备9000台套,2015年技术成果就地转化率达30%。

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让采访团的媒体大咖们看到,创新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激发了新的活力,西安正在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为纽带、科技服务平台为支撑、军民融合为特色、科技金融为助力的科技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是富有创新精神的西安更看重的实力。

太原晚报总编辑王福庆说:“这些年西安的发展都是大手笔,高新区的布局和建设都有很高的战略意义,过去咱们两省的人口和经济差距都不大,但这几年西安在战略、区位还是经济上都发展得太快了,西安已经重新拉开了国家经济增长的四维格局。”

开放包容

阅读西安书写的陆港传奇

羌笛一曲丝绸路,胡马千年五彩弦。从公元前139年,张骞凿空西域联通欧亚大陆开始,两千多年来这条黄金商道已缔造了无数传奇。今天,在西安国际港务区新筑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每周一趟向着欧洲出发的“中欧班列”,重新激活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互惠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在互联网的时代,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不断推广运用,让人们的交流、出行方式乃至工业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位于西安综合保税区内的洋货码头,采访团成员现场体验了从西安本地进行跨国购物的便捷。

截至今年9月11日,从西安出发的“长安号”中亚班列已累计开行240班。今年就开行了99班,累计11754车。8月底和9月初,西安还分别开行了通往波兰华沙和德国汉堡的中欧班列。

从中亚班列刚开通时以陕西本地货源为主,到如今整列货物七成以上来自外省,经过了近3年的发展,“长安号”中亚、中欧班列让陕西制造走出了国门,西安的国际化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沈阳日报总编辑张春风说:“西安结合自己的区位优势建设陆港,颠覆了港口必须在海边的概念。陆港围绕大物流形成大服务业,发挥了‘一带一路’发展中的物流节点的关键作用。”

绿色生态

探访八水润城的旖旎之姿

疏风密雨裹唐风,终南山色入城秋。23日下午,采访团在渭水岸边、在浐灞生态区看到了魅力西安的另一面,这是西安人习以为常的生活环境,但却给大家带来了一股拂面清风。

一个城市有水才有灵气,有水才有生机。初秋的渭河,河边芦苇茂密,颜色苍青,来此栖息的水鸟给这条西安人的母亲河带来了生命的灵动。采访团行走在依水而建、古韵十足的灞渭桥,在“八水润西安”文化长廊上寻访古时八水绕长安的盛景。

灞渭桥湿地是全国首家车游湿地,以其独特的原生态景观、舒适的自驾游观赏模式,吸引来四面八方的游客,被誉为西部白洋淀。

采访团成员一下车就纷纷掏出手机拍照。《厦门日报》首席记者王火炎还操作起他专门携带的无人机,在灞渭湿地上空航拍。

西安自2003年起,相继启动实施了“六片、八河、十路”等重点绿化工程;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八水润西安”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等称号,并成功举办了第30届“世界园艺博览会”。截至目前,西安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48.03%,超出国家标准18.03个百分点。今年9月19日,在2016年中国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上,西安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又增添一张亮丽的“国字号”名片。

济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经理郑凯说:“这次的采访,西安彻底改变了我对西北城市的认识,以前觉得西北城市的基调是黄色的,但这次绿色的西安让我们太意想不到了。生态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变绿了的西安让我们看到了你们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上的起点以及顶层设计都是非常超前也符合现代城市发展规律的。”

文化根脉

古城让“文化+”释放出更大潜能

华夏源脉、千年帝都,自古以来西安顶着太多的光环。如今,西安以正在崛起的国际大都市姿态,再次聚焦全世界的目光。9月的西安,汇聚着各项顶级文化盛事: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各类演出活动相继在丝路起点西安璀璨上演。

22日上午,在大唐西市博物馆里,对照着博物馆墙壁上青铜铸造的古丝绸之路路线图,嘉宾们在自己的脚下寻找着昔日丝路繁华的缩影。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西安站在了向西开放的前沿,以更加开放的、从容的姿态迈向世界。

23日下午,在陕西国家广告产业园,采访团走进电影特效制作中心体验电影后期制作。站在绿幕前,采访团成员实地观摩了电影特效的制作过程。

夜晚,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闭幕式,又将采访团带入丝路文化盛宴。在上万盏绚丽灯光的照耀下,大明宫再现盛唐的瑰丽和辉煌。观看闭幕式的社长总编不约而同用“极具丝路情怀,展现长安文脉”归纳闭幕式观感。

在汉长安城遗址里,沈阳日报文化部主任李彤说:“西安不只是陕西的西安,它是中国的西安、世界的西安。这里是汉民族的发祥地,应该也是世界汉文化的中心。在这里能追溯到丝绸之路的源起,西安应该进一步挖掘汉长安的文化魅力,让文化+释放出更大的潜能。”

济南时报总编辑赵治国说:“从长远来看,西安又一次站到了新的起点上。这里是中国的腹地,向东承接沿海城市,向西冲向欧亚大陆,未来的西安值得期待。”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过去的几天,在这条友谊之路的起点上,西安向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访团贵宾们展示了要再上新台阶的决心,未来更加宜居、富有活力的“品质西安”欢迎大家再来相聚。 首席记者 张佳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