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在感恩中迸发奋进的力量【长城时评】


来源:长城网

灾难中的患难与共,使得唐山人无比崇尚人与人之间那份超越血缘的深情大爱——无数人心怀感恩,扶孤助残,互助互爱,40年来,感恩的情怀始终在唐山大地传承不息。

原标题:在感恩中迸发奋进的力量【长城时评】

这是一个不能忘却的日子——1976年7月28日。

矗立在唐山市中心的抗震纪念碑,碑文上记述着那场7.8级大地震:“是时,人正酣睡,万籁俱寂。突然,地光闪射,地声轰鸣,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墟土。二十四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十六万多人顿成伤残,七千多家庭断门绝烟……”西方人曾预言:“唐山从地球上消失了。”然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全国军民的大力支援下,唐山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一片废墟上崛起,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

灾难中的患难与共,使得唐山人无比崇尚人与人之间那份超越血缘的深情大爱——无数人心怀感恩,扶孤助残,互助互爱,40年来,感恩的情怀始终在唐山大地传承不息。

河北省爱国拥军十大杰出人物、爱国拥军模范田金芳,是一名唐山大地震的孤儿。当年,解放军冒着生命危险,扒了一天一夜将她扒出来。为了寻找救命恩人解放军,她从1977年“八一”建军节开始,开启了漫长的寻亲、报恩、拥军路。为了报恩,她拼命创业挣钱。为了拥军,千辛万苦,自费投资30万元组建“田金芳拥军艺术团”,排演了各类不同喜闻乐见部队题材的文艺节目,270多个作品,深入到各部队演出500多场。自费拥军款已达200余万元,帮助过的解放军官兵有3000多人。她说:“不管我的生命还有多长,再难也要坚持走下去。解放军给了我生命,我要终身报答。”

感动中国的唐山十三农民兄弟,宋志永、杨国明、杨东、王加祥、王得良、宋志先、王宝国、王宝中、曹秀军、尹福、宋久富、杨国平、王金龙。2008年初,特大雪灾袭击了华南地区。他们没有上级号召,也没有组织要求,成了湖南电力安装工程公司一支编外“搬运队”,每天起早贪黑、踏雪履冰为抢修工地扛器材、搬材料、抬电杆。5月12日,在得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他们来到灾情最重的北川县城,用最原始的方法——铁锤砸、钢钎撬、徒手刨,不断寻找幸存者。宋志永说:“去救灾,我们只是用农民最朴实的方式来表达一种感恩的心情;而现在,帮助别人、奉献社会,已经成为我们终生追求的事业。”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在大地震中得到过救助,唐山人的感恩情怀深沉厚重。震后40年间,唐山涌现出像田金芳、宋志永等数不清的知恩图报典型人物,他们用行动践行着感恩梦。常玉珍拥军20多年、高淑珍创办爱心小院、丰润帮一点故事、南湖接力救人、烤鸭哥高空救小孩等,成为河北省乃至全国的舆论热点。唐山因此被媒体称为“留住雷锋的城市。”截至目前,唐山学雷锋十佳事迹已经超过3000多件,入选中国好人80多人,全国道德模范有3人,省级有9人,市级有52人。感恩像弥散的空气和阳光一样,已经从唐山这座城市的情感脉络,固化为每个人的性格特征与行为准则,成为心中不灭的光芒。

华罗庚说:“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因为感恩,所以博爱,所以奉献。每个人应学习唐山人的这种感恩情怀,具有感恩之心。

感恩是立身处世之本。人世间,每个人的成长进步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从呱呱坠地到白发苍苍,一个人要经过多少历练和磨难。而一个人的力量又很单薄、脆弱,在生长、发育、成熟的过程中,在同困难的抗争中,要得到父母、亲人、师长、领导、同学、朋友、同事们的帮助,也正是在他人的不断帮助下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下,才能走向成功,走过漫长而又短暂人生,同时拥有美丽的回忆和不凡的成就。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当然感恩,不是非得有什么催人泪下的故事,不一定是要违人常理地去感谢什么大恩大德,也并非是要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义举,它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每个人随时随地都能书写出平凡而动人的感恩故事。一位哲人说过,没有什么比一颗感恩的心更值得尊敬的。其实学会感恩,会发现自己便有了一个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便会感觉到生活更加美好。

社会是一个集体,生活像一条河流。唐山抗震救灾四十年,也是唐山人民感恩的四十年,正是在感恩中迸发了奋进的力量,让我们以感恩的心情去把握生活,用感恩的心情去回报社会,我们的生活便会显出更多的善意和爱心,我们的社会就会增添更多的和谐与温馨!(边建军)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