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四川百家姓|名儒梁寅 清、慎、勤诫官三字名言传世


来源:华西都市报

明朝时的梁姓人,在分布上很有意味。宋朝时梁姓人口全国最少的广西,一跃成为梁姓人口第一大省,大约有6.3万人。第二大省是北方的山西,大约有4.5万人。宋朝梁姓第一大省山东,人口从15万多人减少到明朝的大约3.4万人。四川梁姓人不多,但有不少外省人开始入川。合江的九支、车辋梁姓人,就是在明初入川的。这支梁姓人属于安定梁氏,从安定迁徙到江西泰和县,后落业在湖广麻城孝感乡。元末明初时,这支梁姓人中的8兄弟入川,分散在各地。其中的梁从祖落业在符阳(今合江县)先市镇下坝村。崇祯17年(1644),因张献忠入川,梁家

原标题:四川百家姓|名儒梁寅 清、慎、勤诫官三字名言传世

梁赞画像。

梁赞画像。

梁梦龙画像。

梁梦龙画像。

反映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浮雕。

反映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浮雕。

到明清时,梁姓人遍布全国,广西、广东、福建、浙江等是主要的聚居地,是典型的南方大姓。康熙末年,有梁姓人移居到台湾,并迁播到海外。明朝时,梁姓全国总人口大约有43万,比宋朝时少了一万人,排名也从宋朝时的第37位跌落到第53位。有关数据显示,在宋元明600年的时间里,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梁姓人口的增长比值是负值。这在中国的姓氏发展史中,是非常罕见的。

明朝时的梁姓人,在分布上很有意味。宋朝时梁姓人口全国最少的广西,一跃成为梁姓人口第一大省,大约有6.3万人。第二大省是北方的山西,大约有4.5万人。宋朝梁姓第一大省山东,人口从15万多人减少到明朝的大约3.4万人。四川梁姓人不多,但有不少外省人开始入川。合江的九支、车辋梁姓人,就是在明初入川的。这支梁姓人属于安定梁氏,从安定迁徙到江西泰和县,后落业在湖广麻城孝感乡。元末明初时,这支梁姓人中的8兄弟入川,分散在各地。其中的梁从祖落业在符阳(今合江县)先市镇下坝村。崇祯17年(1644),因张献忠入川,梁家人把家业送给当地苟姓人后逃难。清雍正4年(1726),在韩溪口购买田业繁衍生息。

首辅梁储,为官正派与宦官斗争

“清、慎、勤,居官三字符也。”说这句诫官三字符传世名言的人叫梁寅,元末明初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梁寅自幼家庭贫穷,自学成才,精通五经。遗憾的是,屡次参加科考都没考上。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征召天下名儒修述礼乐,60多岁的梁寅被征任。礼乐修成后,朱元璋想让他做官,他以年老有病为由回到老家,从事教育事业。

洪武10年(1377),梁寅创办石门书舍,后来发展为石门书院,前来求学者众多。有一个刚进入仕途的学生,向梁寅请教从政之道。梁寅告诉他:“清、慎、勤,居官三字符也。”

梁寅的学生中,最为著名的是金幼孜、黄子澄和练子宁,都是明朝的忠良之臣。

明朝中期,梁姓人中的梁储官做得大,很有名气。梁储是广东顺德(1952年划归南海县)人。成化10年(1474),21岁的梁储考中举人;成化14年(1478),25岁的梁储上京赶考,考中会元。殿试时,考中了传胪(第四名,位列状元、榜眼、探花后面),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做编修。

此后,梁储因才能突出,受到重用,职位不断提升,进入内阁。正德10年(1516),内阁首辅、新都人杨廷和回乡服丧,梁储出任内阁首辅。梁储病逝后,嘉靖帝特别追赠他为太师,谥号“文康”。

梁储一生最突出的成就,是在政治作为上。他为官正派,敢于直谏,不畏权势,刚正不阿。尤其是在侍奉正德帝时,充分展现一个忠臣的形象,敢于帮被诬陷的同僚申辩,敢于经常劝诫正德帝,敢于与宦官作斗争等。为官40多年里,他曾得到御赐图书数百函,晚年建有奎翰楼,专门收藏图书。梁储擅长书法,他的行楷书《致玉山先生书札》收藏在四川省博物馆里。

明朝后期,广东顺德又出了一个忠直大臣梁元柱。天启2年(1622),梁元柱考中进士,入选庶吉士,后出任陕西监察御史。

梁元柱为官正直,嫉恶如仇。刚进入都察院,就上疏例举了监察方面的七大弊病,希望不要把有实权的职位给那些靠先辈功绩被封荫的子弟们,他们没有本事,只会把事情弄糟。

梁元柱的同乡劝他投靠得势的宦官魏忠贤,他写下一副对联贴在大门口:“不惧不忧,君子乃能偱世;患得患失,鄙夫安可事君。”

粱元柱写了《苍穹告变疏》弹劾魏忠贤,说“魏忠贤罪恶惯盈,无君无天,人神共愤”。结果魏忠贤看到了这道奏折,梁元柱差点没了脑袋,被斥革回乡。

崇祯2年(1629),魏忠贤倒台,粱元柱官复原职,补任为福建道御史,顺天府乡试监考官。后升任陕西参议,还没来得及上任,就病逝了。

名中带龙,五个梁姓人载入史册

明朝的梁姓人中,有5个名字中带“龙”的名人:兵部尚书梁梦龙、戏曲家梁伯龙(梁辰鱼)、户部员外郎梁应龙、兵部左侍郎梁云龙、抗清志士梁见龙等。

梁梦龙,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政治家、军事家。嘉靖32年(1553),梁梦龙考中进士。在总督蓟、辽、保定军事防御时,梁梦龙先后取得抗击后金的赫赫战绩,受到万历嘉奖,升任兵部尚书。

为加强北京地区的防御工作,梁梦龙主持了黄华镇、古北口一带长城边墙的修建工程,被封加为太子少保。

梁梦龙为官颇有清名,人称梁阁老。天启4年(1624),东林党首领之一赵南星颂扬梁梦龙的功绩,明廷追赠梁梦龙为少保。如今,河北正定的梁姓人,大多是梁梦龙家族的后裔。

昆剧《浣纱记》《红线女》的作者梁辰鱼,江苏昆山人。作为戏曲家,梁辰鱼在当时颇负盛名,嘉靖年间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明朝“后七子”,都与他有往来。

梁辰鱼的作品吸收了元杂剧的成果,对推广和改革昆山腔起了巨大作用,成为昆剧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他的作品以《浣纱记》传奇最为著名,其中许多单出,发展成经常上演的折子戏。

峨眉山金顶上有一副对联:“不陟高寒处,安知天地宽。”作者叫梁应龙,祖籍广东饶平县,后居海阳县(今广东潮州市)东津,为明代潮州后八贤之一。

崇祯元年(1628),梁应龙考中进士。崇祯末年,升任保宁府(今四川阆中市)知府。当时农民义军攻破了龙安府(今平武县)、潼川府(今三台县)等20多座城市,保宁府所辖州县一片哗然,大为震动。

梁应龙遵照朝廷“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略部署,采纳下属建议,在城池附近的梁山关、土地关构筑工事备战。义军攻打保宁不下,只得转向广元。明亡后,梁应龙弃官回乡,81岁时病死在老家。

梁云龙,海南琼山新坡(今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梁沙村人。由于家里太穷,14岁才被送进私塾读书。结果没读几个月,父母相继去世,只得辍学回家,帮兄嫂干农活。

但梁云龙仍不忘上学,每次路过学堂附近,都要站在那里聆听老师上课。时间一长,私塾的两个老师发现了他,把他叫过去考问,梁云龙对答如流。两个老师觉得梁云龙很有天赋,到梁家劝说梁云龙的哥哥梁云鹏。梁云鹏非常感动,同意让弟弟再进学堂。

嘉靖40年(1561),梁云龙考中举人。万历11年(1583),55岁的梁云龙终于考中进士,大器晚成。万历18年(1590),青海鞑靼部火落赤攻战临洮、河州等地。梁云龙时任兵部员外郎,随军赞画(相当于参谋)。

梁云龙认识到,临河发生兵祸,是因为没有控制住青海。第二年,他跟从大军进入西宁,控制青海。叛乱的鞑靼逃走的逃走,投降的投降,西北边关由此平定下来。

万历26年(1598),西北河套地区再次受到鞑靼部侵扰,因梁云龙熟悉西陲边务,朝廷派他前往协助平乱。不久,荆楚乱了起来,梁云龙被任命为荆南布政使前往征讨。他征抚并用,半年后平定荆楚,被提拔为湖广巡抚。

万历31年(1603),发生“楚宗叛乱”事件,梁云龙受命前往解决。闹事者全部被抓后,梁云龙建议分别处置,该杀的才杀,不该杀的就判刑或释放,使得棘手的楚宗大案得到圆满解决。

梁云龙的孙子梁燮鼎,李自成攻入北京时,梁燮鼎是守卫明廷金库的官员。义军逼他交出金库锁匙,遭到他的痛斥。义军又诱降他,他也不从:“我家世代忠贞报国,怎么能与你们为伍?”说完,整理好衣冠,从容被杀。

梁见龙,徐闻麻觧(今广东徐闻县南山镇芒海村)人。梁见龙所在的这支梁姓人,在元明清三朝中,是当地有名的科举大户,载入《府志》和《县志》中的人物就有20多个,梁见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梁见龙自幼家贫,小小年纪替人牧牛。他非常好学,每次牧牛时,都偷偷跑到村中私塾外旁听,不久居然能粗通文字。梁母看他这么好学,把唯一的嫁妆金耳环拿去当掉,又回娘家借款,把他送到县城书塾去读书。

万历19年(1591),梁见龙考中举人,到广西出任知县,后又升任户部给事中。崇祯年间,梁见龙不受重用,遂告老还乡,郁郁而终。

梁见龙的两个儿子和一个侄子,都考中了举人,梁姓家族一门四举人,成为当时的美谈。

湖广填四川,上千人大家族移民

清初兴起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不少梁姓人迁徙入川,极大地充实了四川的梁姓人口,使得在明朝梁姓人口很少的四川,如今成为梁姓人口第四大省份。

从湖北麻城孝感入川的梁胜秀三兄弟,分散在川北一带。梁胜秀定居在岳池县,一个兄弟住在遂宁,另一个住在南充市嘉陵区世阳镇。

湖南涟源梁氏中的梁昌宝、梁仓宝等人,康熙初年入川,落业在泸县黎家沟。唐末邛崃人梁震的后裔,在外地辗转数百年后,又回到了四川。

宋朝文状元梁颢的后裔梁子升、梁子贞、梁子学3兄弟,原住在江西吉安府龙泉县(今江西遂川县),康熙56年(1717)迁徙到隆昌县南乡五里,奉父亲梁登昌为隆昌梁氏始祖。

梁子升后裔繁多,分衍在宜宾境内各地,以及荣昌、贵州等地。梁子贞后来迁居到成都大慈寺附近的纱帽街,后裔繁衍到成都的梁家巷。梁子学的曾孙梁灿章,乾隆12年(1747)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这支梁姓人,后世从政者众多,是当地的一支大族。

湖南保庆府新宁县的梁天明、梁天玉兄弟,康熙2年(1663)入川,落业在珙县下罗坝。梁天明有4个儿子,其中梁可贵娶妻彭氏,有个儿子叫梁绍先。梁可贵病死后,彭氏因娘家无后,带着梁绍先回到兴文县跃龙乡水泸坝沙坝咀。如今,这支梁姓人后裔已有上千人。

合江县先市镇蔡沟的梁氏,先祖梁友浩、梁友苗在南京府做官,因押送粮草从长江入川的过程中粮草出事,不仅被撤职还卖地赔款。事情搞定后,两兄弟举家迁徙到湖南新化县(或新晃县)。乾隆年间,这支梁姓人中的梁登第、梁登科兄弟与表哥罗尚介一起入川打猎,最后落业在合江县蔡沟。

定居下来后,他们回到新化县,把父亲梁兴盛等八兄弟一起带到四川,分散在贵州桐梓县、泸县立石镇等地落业。

在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长沙府湘乡县白石乡(今湖南涟源市枫坪镇白石村)的梁氏家族,有1000多名族人入川,定居在四川各地。据现有资料来看,涟源白石梁氏可能是当时入川的最大梁氏支系。

金玉状元,慈禧太后称赞梁耀枢

整个清朝,梁姓人出了梁国治、梁耀枢两个文状元,还有一个晚清时的梁士诒,据说原本已定好是状元的,结果被取消了。

梁国治,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乾隆13年(1748)考中状元,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先后出任广东、江西、顺天乡试正考官,《四库全书》副总裁等。

梁国治做事缜密,不徇私情,廉政清俭,好学爱才,乾隆夸奖他“品学端醇,小心谨慎,扬历中外”。梁国治擅长书法,著有《敬思堂文集》。

相比梁国治,另一个状元梁耀枢在仕途上就没有那么辉煌了。梁耀枢是广东顺德杏坛光华村人,是广东历史上的三大状元之一,同治10年(1871)考中状元。

梁耀枢在北方多个地方做过乡试主考官,不仅文才好,而且长得帅帅的,气度非凡。慈禧太后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梁耀枢是一位金玉君子。”这话在朝中传开后,梁耀枢有了“金玉状元”的外号。

清末“民国”初,广东三水(今佛山市三水区白坭镇岗头村)人梁士诒是一个在政坛上非常活跃的人物。据说,光绪28年(1902),梁士诒在殿试中,与杨度分列第一名和第二名,就等着发榜了。

这次会试的主考官是湖广总督张之洞,他的政敌、慈禧的红人瞿鸿禨见状元、榜眼都是张之洞保荐的,心头十分不了然。

发榜前,慈禧按例要询问一下前几名进士的来历,相当于是政审,了解家庭出身什么的。当时戊戌变法虽然过去了,但慈禧对康有为、梁启超仍充满了恨意。

问到梁士诒时,瞿鸿禨趁机说:“梁士诒是广东人,是梁启超的弟弟,他的名字最后一个字又与康祖诒(康有为原名)相同。梁头康尾,这个人可想而知是怎样的一个人了。”如此一来,梁士诒自然无缘第一名了。

一代祖师,梁赞收徒推广咏春拳

除了政治家,清朝的梁姓人在文化艺术、武术等方面,仍继承着先祖的优良传统,名人辈出,如清初诗人梁佩兰,诗人、书法家梁鼎芬,父子同科进士梁嵘椿、梁廷栋,学者梁启超,清初将领梁化凤,晚清武将梁禹甸,晚清著名武术家、咏春拳一代宗师梁赞等。

这里重点说说梁赞。梁赞,鹤山古劳乡(今广东鹤山市古劳镇)人,出生在广东佛山。梁父精通武术、医术,开设有赞生堂药材店。

梁赞受父亲影响,喜爱习武,父亲特聘名师为他传授武功。父亲死后,梁赞在店中行医,深得病人称道,大家尊称他为“佛山赞先生”。

梁赞先后师承咏春拳术传人黄华宝及其师弟梁二娣。梁二娣是广东洪门子弟,曾拜少林至善大师为师,学得著名的六点半棍法,把该棍法融入咏春拳器械中。黄华宝、梁二娣认为梁赞是可造之材,把咏春拳术和六点半棍法悉心教授给他。

1870-1890年,梁赞在赞生堂内收徒授拳,咏春拳从此闻名,梁赞被咏春门人推崇为一代祖师。晚年的梁赞,曾回鹤山古劳老家居住,闲时也给乡里的青少年传授武艺。

咏春拳一代宗师叶问,最初向梁赞的徒弟陈华顺学武。1950年代,叶问到香港,遇到梁赞的长子梁璧,梁璧当时在香港经营绸缎店。叶问又向梁璧求教,武功大为增进。

叶问后来在香港设馆授徒,收了一个叫李小龙的弟子。此后,咏春拳由李小龙传向世界。

华西都市报记者黄勇

/特别致谢/

本期梁姓的采访和资料提供,得到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