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800年书院群 文章华国诗理传家(1)


来源:新快报

日期:[2016-05-05] 版次:[A04] 版名:[书院广东] 字体:【大中小】

原标题:800年书院群 文章华国诗理传家(1)

日期:[2016-05-05] 版次:[A04] 版名:[书院广东] 字体:【大中小】

■塱头村祠堂书院多建于明清时期,岭南建筑风格明显。

■塱头村祠堂书院多建于明清时期,岭南建筑风格明显。

■友兰公祠门前的旗杆夹。

■友兰公祠门前的旗杆夹。

■部分书室墙壁青苔遍布,屋顶杂草丛生。

■部分书室墙壁青苔遍布,屋顶杂草丛生。

■专题策划:林波 陈琦钿

■专题执行:新快报记者 冯艳丹 刘子珩 文/图

(A01、A04-A06,A08)

广州花都塱头村书院群

花都的西南面。从广州绕城高速进入炭步镇,可达塱头村。

从东到西,塱头村分为塱东、塱中、塱西三社。村正南面是三口风水塘;塘后,三社祠堂书院一字排开,如家族长老,坐镇一方,于青砖黛瓦间伏笔光阴的故事。祠堂、书室、书舍、书院,由几代人逐步建设起来,最早的有近八百年。

1月的广州,寒雨缠绵,湿冷。村前村民稀少,只有几个孩童在嬉闹。当所有现代化被隐匿起来,过客难免有种时空穿越的错觉,恍若隔世。

广府古建筑精华

青砖红泥阶 灰塑博古脊

细雨氤氲中,我们游步塱头村,寻访书院群。

村口立着一对石碑,上书同样两行字:“乡试中式第十六名举人黄湛莹咸丰乙邓科”。这对石碑被称作旗杆夹,原本中间会竖起一根旗杆,碑上的字写明中榜之人的姓名、名次等,在村里是一种光宗耀祖的荣誉。

村民说,这种旗杆夹在村里一共有四对。言语间,难抑得意。

塱头村祠堂书院多建于明清时期,岭南建筑风格明显。砖雕、木雕、石雕、灰雕、壁画等精美绝伦的工艺令人目不暇接,古朴自然又惟妙惟肖。

谷诒书室,可谓书院精湛工艺集大成者,是该村奉直大夫黄谷诒所建生祠,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1999年重修。整个建筑三间两进,从用料到装饰都十分考究。

细品其建筑格局与用料,惊喜连连: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花岗岩石脚,红泥阶砖铺地,梁架、檀枋、木柱均为坤甸木材,花岗岩也经过水磨抛光处理……

装饰上,前廊梁架梁底雕花,有鳌鱼托脚、斗拱,柁墩雕刻多组戏剧人物、缠枝花草、雀鸟鱼虫等图案。挑头均为人物花岗岩石雕,有“雷公电母”、“和合童子”等造型。梁通体装饰有层次复杂的缠枝牡丹花纹浮雕,梁上石狮、异形斗拱雕花纹理清晰,梁下雀替透雕八仙人物。墀头砖雕如意斗拱、戏曲人物、花草瓜果等纹饰;两侧则分别阳刻篆书“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八个字;左侧房墙嵌砖雕门官神龛。所有砖雕线条规整,流畅自如,纤细如丝。

此外,谷诒书室正立面的石雕数量,亦极为丰富。柱础、栏杆、月梁处刻画精致,尤其是梁身,勾勒花草纹样,两侧则是人物,上顶为一头雄狮,皆栩栩如生,气韵生动,妙趣横生。

繁华与荒没共生

经过整修后的塱头村,引进了一些适合村落发展的文化项目。

在云伍公书室里,新快报记者看见了一家国学培训机构。据炭步镇宣传办副主任江永强介绍,这家总部本在北京的培训机构,2014年迁址塱头村,看中的正是这里的书院氛围。村里有几个书室已为其所用,开设国学班。

繁华与荒没共生。

在修缮、翻新的书院背后,部分仍处于废弃状态的书室蜷缩一隅。推开残败木门,稍往里探头,霉味重重。有的墙壁青苔遍布;有的屋顶杂草丛生……不知哪家的木船随意堆在角落,墙角的木椅已缺了两只脚,雨水顺着屋檐滴答流下,敲打着斑驳不堪的地面……

“进士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书院重教 人才辈出

塱头村村民,多为黄姓。

黄姓先祖于南宋末年从南雄县珠玑巷南迁至广州北郊(现白云区)神山镇,元朝年间迁入此村。“塱”的意思,是江湖边的低洼地——村南原是大片湖泽,村立于湖边小岗之上,故名“塱头”。

值得一提的是,村中书院与祠堂成了黄氏家族发展壮大的历史见证。建筑、文化、族群的关系,在这里得到了集中展现。

塱头村建筑多坐北朝南,布局规整,现保存有完整明清年代青砖建筑近200座,其中祠堂、书室、书院共34座。

这些建筑大部分呈一字形排开,三间三进或三间两进,多为人字或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或龙船脊,结构严谨,是典型岭南建筑风格。其石雕、砖雕、木雕及灰塑,工艺精湛,成为文史研究的活化石。

在村里,祠堂、书室、书院有着共同作用,就是被当做私塾,教书育人。

文化润内,养德固本。塱头村自古尊师重教,有着浓郁耕读文化特色,数百年“耕读传家”,提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传统价值观。第一座私塾建筑起于何时,现已不可考,目前有据可查的最早记录,为清嘉庆四年(1799年)重修的留耕公祠,并在同治八年(1869年)时再次重修。

标签:阳刻 珠玑巷 木雕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