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走了,谁还能写出“史诗性”作品

作者:子申君

2016-04-29 第725期

高度碎片化、网络化、商业化的当今社会,越来越难产生像《白鹿原》一样恢弘的巨著了。
img
陈忠实。白烨称,昨日上午,陈忠实因舌癌恶化,癌细胞扩散,突然吐血不止,被送往医院急救,但依然回天乏术。白烨回忆,去年12月,陈忠实因为胸部长的瘤子,曾入院动过手术,之后精神面貌比较好,白烨还曾在西安举办的一场文学研讨会上见到过术后的陈忠实。
第725期

【导语】

今晨7点40分左右,作家陈忠实因病在西安去世,享年73岁。文学评论家白烨说,陈忠实患的是舌癌,昨日曾出现出血不止的症状。
1942年出生的陈忠实,6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长篇小说《白鹿原》甫一面世,便获得极高评价,与当年贾平凹《废都》、高建群《最后一个匈奴》等作品共同推动陕西文学的“井喷”,被文坛称为“陕军东征”。《白鹿原》于1997年获得茅盾文学奖。
陈忠实去世了,茅盾文学奖还有可以值得一提的作家吗?
img
陕西作家路遥,他的《平凡的世界》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2年,他因肝病早逝,年仅42岁。
茅盾文学奖标榜史诗性,但这不是一个产生史诗的时代

1981年,作家茅盾去世前将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嘱托中国作协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第二年,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被评出,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后每三年一届,后来又改为四年一届,自2011年起,由于李嘉诚先生的赞助,茅盾文学奖的奖金从5万提升到50万,成为中国奖金最高的文学奖项。
由于长篇小说在衡量国家文学实力上的特殊标志意义,以及茅盾本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评奖机构的“权威”等因素,茅盾文学奖一直以来都被当成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荣誉,历届茅盾文学奖的评审都得到社会巨大的关注,但也因此充满了争议。
茅盾遗嘱中说奖金用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对于“最优秀”,四届茅奖评委会主任巴金认为应该包括两种基础意义,一是文学的正面取值,二是史诗性的文学形式;还需要“新”和“深”两个基本标准。
评委们基本都是遵循巴金的理解,历届茅盾文学奖评选出来的作品都带着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强调主旋律和时代精神,重视史诗性品格。比如,《李自成》“展现明末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和社会生活”,《冬天里的春天》“表现了四十年的斗争生活”,《江南三部曲》“以百年的跨度处理了一系列重要的现代性命题”……
过分强调写实主义和宏大叙事的另一面是,对于内容本身艺术价值的忽略,茅盾文学奖历经三十多年,由于评委审美品位的老套陈旧,选出的作品几乎都不是“最优秀”的代表。甚至于这一奖项标榜的“史诗性”,都无法在获奖作品中体现出来。
当代著名批评家乔治·斯坦纳就曾表达过,只有“史诗”能明确、全面地概括托尔斯泰小说的特征,但人们在使用这一说法时,其实很难说出史诗的具体涵义。巴赫金认为“恢宏的史诗形式应该描绘出世界和生活的整体画面,应该反映整个世界和整个生活。……长篇小说中所描写的事件,应能在某种程度上以自身来代表某一时代的整个生活。”
但是,中国当代小说,很多都是靠篇幅来堆砌“史诗性”。董健主编的文学史中提到:“这一时期的‘史诗式’写作,由于作家史诗意识的贫弱与匮乏,也由于现实不可能给他们提供真正史诗意识生长的空间,更由于文化、政治环境决定了这不可能是一个产生史诗的时代,因而,依靠篇幅来支撑‘史诗’,最终只能是徒有其表。”
img
白鹿原实景
《白鹿原》拯救了茅盾文学奖,却差点被它拒之门外

陈忠实的《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白鹿原》获得茅盾文学奖,某种程度上来讲,从口碑上拯救了这一备受质疑、烂评如潮的奖项。
茅盾文学奖迄今颁发了九届,但只有两部的影响力巨大,一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二是陈忠实的《白鹿原》。相比于一直受大众喜爱,却很长时期在业界被忽略或受批评的《平凡的世界》,《白鹿原》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文坛,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白鹿原》1992年底开始在《当代》连载,1993年出了单行本。结果第一次就印了约1万5千本,陈忠实很兴奋,因为当时文学很萧条,“经常传出某某名家的书只征订出了五六百本的消息。”三个月内此书连续加印了三次,迄今已发行了约200万册,盗版的更多。西安新华书店找到当时的陈忠实,让他在图书市场签售。早上8点陈忠实到现场时,读者已经排了一里多长的队伍。“我那时年轻,心情也兴奋,一直坐在那里没动,签到下午一点多。在四五个小时里,我连头都不抬,只写我的名字”,陈忠实说。
《白鹿原》获得了当时文学界的集体赞誉,各种期刊都开始刊登这部作品的评论,关于它的研讨会也一场接一场。《当代》前主编何启治就认为这是五四以来中国最优秀的长篇小说,著名批评家白烨说:“《白鹿原》本身就是几乎总括了新时期中国文学全部思考,全部收获的史诗性作品。它把所有的思考都指向了人自身,指向人的精神和心灵的一部史诗。”
《白鹿原》对茅盾文学奖的意义在于,一直以来饱受质疑的这个奖项终于颁对了一次。洪治纲曾尖锐地说:“坦白地说,除了《白鹿原》具有一点史诗的迹象之外,所有获奖作品都毫无史诗气息。”但是这一部这么重要的作品,也差点被排斥在茅奖门外。
第四届茅奖的评选从1995年启动,到1998年年颁发,历经了三年。《白鹿原》在23人专家审读小组顺利通过,但在评委会的评议中引起了争议。评委会打电话给陈忠实,表达修改意见:“作品中‘朱先生’关于政治斗争‘翻鏊子’的评说与相关描写可能引出误解,应以适当方式廓清;一些与思想主题无关的较直露的性描写,也应加以删改。”如果说坚持不改的话,几个老评委不会投票,修改是获奖的前提。
陈忠实在电话里同意了修订意见,评委会的投票立刻发生了变化,《白鹿原》跃居第二位。陈忠实躲到郊外一个安静的地方,按评委意见对书稿进行删改,还加上若干倾向性鲜明的文字,11月交给出版社,12月获奖。但因此,也有很多人指责陈忠实“骨头软”、“为了一个茅盾文学奖就卑躬屈膝,与《白鹿原》里面体现的经典气质不符”。
img
2012年,《白鹿原》被翻拍为电影,陈忠实曾为电影打出95分的高分,另外5分,“不止遗憾,我觉得很多重要人物都没进去,白灵、朱先生都没进去。”
陈忠实闭门写作的方式 ,越来越不合时宜

陕西是当代文学的一座重镇,有人曾概括陕西小说的鲜明特点:土气、大气和刚气———土得掉渣、大得雄奇、刚得凝重,但却无不美得撩人。这个地方,曾出现过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著名作家,1993年文学史上更是出现了“陕军东征”的奇观。在90 年代初三两年中,陕西作家先后出版了近40 部长篇小说,在文坛刮起一阵旋风。
但是路遥90年代就已过世,陈忠实今天离开,现在还能够被公众所知的,只剩下贾平凹、高建群等寥寥数人,尽管近年来该省提出“文学陕军再出发”的口号,但迄今为止也没有培养出值得一提的青年作家。文学陕军就要因此而没落了吗?
事实上,整个当代中国文坛能够被人所知的,也依旧是莫言、余华、王安忆等早在八十年代就已成名的作家。七十年代后出生的,几乎再没有闪耀的带着明星光环的作家。究其缘由,也许是因为市场化浪潮侵蚀了文学的纯洁性,也许是都市化进程使现代作家经验变得匮乏,也许是因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挤占了纯文学的空间,也许是因为文化娱乐事业的空前繁荣让文学这一古老消遣方式更加边缘化……
有一点也许可以确定,像路遥、陈忠实这样,为了写一部小说把自己关在乡下的一间屋子里,隔绝世人,匍匐数年的人,会渐渐绝迹。高度碎片化、网络化、商业化的当今社会,也越来越难产生像《白鹿原》一样恢弘的巨著了。
凤凰新闻客户端 子申君
(更多有用有理有趣内容,请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sanjiangxing”)

凤凰网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