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墓地指南:这代人怎样“死得其所”?

作者:

2016-04-06 第710期

八宝山人民公墓,一座老墓的墓身已经断裂。新京报记者尹亚飞摄【导语】据媒体报道,近日北京市印发文件,将不再兴建传统墓碑,对于合同到期的传统墓穴原则上不再续租。根据民政部此前规定,经营性公墓的墓穴租期为2

img
八宝山人民公墓,一座老墓的墓身已经断裂。新京报记者尹亚飞摄
【导语】

据媒体报道,近日北京市印发文件,将不再兴建传统墓碑,对于合同到期的传统墓穴原则上不再续租。根据民政部此前规定,经营性公墓的墓穴租期为20年。
消息出来后,一下子引炸了网络。有人担心去世后没有葬身之处,就算安葬了,20年后该怎么办?也有人担心,面对飞涨的公墓价格,连“死都死不起”。
来到城市里奋斗的这一代,终有一天要面对自己或者亲人的离去,那么要怎么去选择墓地,才能避免“死无葬身之地”的困扰?

墓地价格超过商品房,常常有价无市

现在在北京市区的主要墓地中,墓穴起价都在5万左右,最贵的能达数百万,业务人员称主要是看大小和地理位置。丰台区太子峪陵园0.76平米的墓穴价格为55800元,最大的双穴0.99平米的墓则售价9万以上。朝阳陵园0.7平米的墓售价为48000元。海淀区温泉墓园0.9平米的传统双穴墓价格为6万到9万不等。西静园公墓最大的1平米墓穴售价最高15万。大兴区的天堂公墓1平米花岗岩墓碑最低6.8万元。而位置较好、墓碑材质优良的墓穴,最高售价上百万。昌平区炎黄陵园的双穴墓地以5.5万起价。
有记者调查后发现,北京的公墓价格涨幅每年都在10%以上,远超过了商品房的涨幅。

北京市墓地分布图
另一个大城市上海也不例外,据澎湃新闻,上海经营性墓地的中位数消费水平2015年在6万~7万元。到了今年,2月上海新房成交均价为3.7万元/平方米,而每座墓地均价在10万元上下,高端墓地价格更是在30万元左右。根据相关规定,国内安葬骨灰的墓穴面积一般不超过1平方米,因此可以推算出高端墓穴按面积计算的单价不会低于30万元,这比一些顶级豪宅的价格还要高出一大截。
在调查各大省会城市一年以来的墓地价格后,法制晚报发现,起码有超过14个城市的墓地平均价格在2万元及以上。
如果按墓地的20年缴费周期和房产的70年使用权换算年均“居住”费用,墓地的价格更是高得离谱。网友们感叹墓地价格高,“死不起”。
就算“死得起”,你可能也买不到一块墓地。记者电话咨询北京的八宝山人民公墓、万安公墓和福田公墓,工作人员均表示无墓穴出售。据北京市民政局介绍,北京未来不再开发传统墓穴,目前已有墓穴最多能用到2050年左右。上海某公墓2015年的最低报价为6.5万元,但低价墓都已售完,已经是“有价无市”。

一座墓穴200元拿地售价上万,墓园成高富帅行业

和“一墓难求”相对应的,是殡葬业的暴利。在河北廊坊三河市的灵山宝塔陵园2014年上半年综合毛利率高达80.61%。然而,这家“北京以东地区规模最大陵园”的拿地成本却极低:截至2014年上半年,灵山宝塔陵园已规划标准墓位共12.5万个,共缴纳土地出让金2522.5万元。这意味着,以一个不超过1平方米的标准单位墓计算,一座墓穴只需花不到200元买地,售价却至少要1万元。该陵园取得的一处占地359亩的荒山使用权,当时的“有偿出让价”仅为1元。

灵山宝塔陵园八成以上的地葬墓位被北京人买走
土地成本对于墓园来说,是一项很小的支出。“内地殡葬第一股”福寿园收入的八成以上来自墓地销售。在惊人的利润背后,福寿园的土地成本却只有1403万元,仅占整个墓地销售及服务成本的11.7%。
这里面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这些土地在十几年前就买入了。2001年前,公墓用地属于国家划拨土地的范围。而划拨的土地,必须是有特殊用途的,但对其使用的年限和价格并无明确的规定。福寿园大部分的土地在很久之前买入,当时的土地成本很低。比如,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的上海福寿园,土地性质为划拨土地,原土地收购成本每平米只有190元;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的河南福寿园,土地性质为批售土地,原土地收购成本每平米只有44元。
记者发现,不少墓葬经营企业低成本囤有大量墓葬用地,但开发缓慢,从而实现边囤边卖。灵山宝塔陵园可用墓位面积达11.7万平方米,但截至2014年年中仅出售不到5%。业内人士表示,不少墓葬经营企业在大中城市周边大量“囤墓”,随着城市的开发和规划的改变以及地价的高涨,想要获得用于墓园的土地难度成倍增加,这就给新墓园的进入和开发带来极大的困难。
行业的暴利使得从业人员都成了别人眼中的“高帅富”,在2004年审计部门对南昌市殡葬管理处的审计显示2003年该处80多名职工创收超过2000万元,除工资外发放职工奖金、福利477万元,人均约5.6万元,是全省城镇职工的人均收入的8倍。
重庆一从事殡葬行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墓地成本主要包括土地成本、墓石成本、管理开发成本等方面,但是墓价高的原因不在于这些成本,根本原因是人的心理需求。

从火葬到生态葬,艰难重重的殡葬改革

明代的李元阳曾说“一坟所占不过十步,而有力之人广图风水,遂致占田为坟,而刀耕火种之民无从措手,恐非长久之策也”。古人的预言在今天的部分地方已成为严峻现实——开山炸石造碑立墓,坟茔侵占耕地良田,甚至与住宅、学校比邻接踵。目前中国每年死亡人数不少于900万人,据统计,每年殡葬占去的土地就在几十平方公里,这相当于每两年就吞噬掉一个海南省的园林绿地面积。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死亡人口数量逐年累积,现有公墓的“死墓危机”正在逼近,这更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稀缺。
中国政府在建国后大力推行火葬,初衷有四点:一来破除迷信,反封建;二来节约丧葬成本;三来能增加更多耕地;四来可以防止瘟疫。从此火葬成为中国殡葬制度改革的方向。周恩来就曾带头平了自己父亲和祖宗的坟,并批示“家里的坟地如果能种,而群众要求要分,可让群众分去耕种”。从此,“移风易俗,开展平坟还耕活动”成为中国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在各个时期的地方工作报告中,都能见到相关内容的表述。
img
遗体火葬
1997年,《丧葬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火葬,该条例规定:人中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应当实行火葬;将应当火化的遗体土葬,或者在公墓和农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埋葬遗体、建造坟墓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强制执行。
近年来,中国政府开始推行生态葬,人的遗体火化后,通过“草坪葬”、“水葬”、“树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方式处理骨灰。2013年,民政部下发通知,探索把告别厅租用、骨灰生态葬法等纳入基本服务项目范畴,意味着生态葬法有望由政府来买单。近日出台的通知,北京市公墓原则上不续租,也是为了推行生态葬法。据悉,北京政府已将“海葬”的补贴标准提高至4000元,免费参加撒海活动的亡者亲属名额也增至6名。2014年南京推出“不留名、不留碑、不留灰”的生态葬,并给予每户一次性1000元奖励,后来,相关部门又把奖励范围扩大到可以留名,只要“不留碑、不留灰”就给予1000元奖励。
img
广东江门的一次海葬
但是,六十多年的改革收效甚微,民众还是更愿意选择土葬。即使是火葬过后,也要选择一块墓地,让骨灰二次土葬,完成“入土为安”的仪式。这使得土地依然被占用,难以循环利用。陕西省铜川市2013年为推广生态殡葬投资1000万元建成的骨灰堂和骨灰墙,可以安葬一万多人,但铜川市殡葬管理处主任程达勇说:“目前到现在为止只安葬了一个人。”

“生于此,葬于彼”:移民一代的新埋法

几千年“入土为安”的观念深入人心,尽管墓地越来越贵,管理越来越严,但是生活在大城市的民众还是想方设法地进行土葬。新华社日前调查报道称,“生在北京、葬在河北;生在上海、葬在江浙”,河北和江浙的“异地墓”受宠,成为环大城市“异地墓”兴起的现实注解。
河北的灵山宝塔陵园距离北京仅50多公里,一名陈姓工作人员介绍,自2013年开始对外销售以来,该墓园客户80%以上都来自北京,许多客户表示,这里“性价比高”。据其介绍,陵园双穴墓价格从1平方米售价16500元起到2个多平方米售价8万多元不等。“去年最便宜的是9500元的,被许多从北京来的客户一抢而空。”
img
在河北三河某陵园设置的祭祀园内,市民燃烧香纸等祭祀物品冒出阵阵黑烟。
上海周边的苏州、嘉善等地,双穴墓的价格普遍在3—4万元左右,较上海的墓地价格有明显的优势,一些陵园还为上海的居民开通了销售班车和扫墓班车。
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乔宽元说,上海大量外来人口都来自于周边的江浙地区,对老一代“移民”来说,都有“叶落归根”的心理,回江浙老家安葬的现象还是相当普遍的。近年来随着对移居城市认同感上升,选择在上海安葬的“外来人口”有所增加。在这一背景下,一些位于上海周边江浙地区,却“逆向”面向上海居民销售的墓群,对居民的吸引未必仅仅是价格,“大碑大墓”和更为宽松的购买条件等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除了葬在江浙地区,一房产中介人员说,近几年,不少上海市区居民在崇明原农场地区纷纷购置商品房。这些人中,除了自己或家人居住用途外,个别购房者还带有“特殊”目的——将房子作为存放亲人骨灰的场所,并定期前来祭扫。据悉,崇明原农场地区一套数十平方米的两居室,均价在20万元以内,比起上文提到的上海高端墓穴单价超30万每平米,可以说是低廉得多。

政府所推行的殡葬改革,基于唯物主义的观念,认为去世的人只是一个没有意识的物体而已,实行火葬或者生态葬能够有效地节省土地、保护环境和市容,而土葬、各种祭祀仪式则被看作为“封建迷信”。
而传统中国人的生死观念是,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但是当走到尽头时,希望能够体面、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人死,神、形分离,各自归于其自来处:神气发扬,上归于天;形体弊坏,下归于地。中国人 “入土为安”,让后代“慎终追远”的善终理念十分重要,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祭祀礼仪。祭祖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文化仪式,也具有重大的社会作用。每年清明节,回家扫墓成了现在具有亲缘血统的人们沟通、交往的一个纽带。
几十年来,观念的缠斗并没有能够分出高下。但一个必然的趋势是,随着城市生活的发展,人们“叶落归根”的故土意识日趋淡薄。随着居民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对现代各种葬俗的了解,现在年轻一辈对于“土葬”的执念越来越少,“土葬”的观念基础产生动摇。也许,人们真的可以在不久的将来,看到“土葬”这一形式的消亡。


(更多有用有理有趣内容,请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sanjiangxing”)

凤凰网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