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2016-03-31 第708期
台湾4岁女童被砍杀现场
【导语】
媒体报道,28日,台北市一名4岁女童与母亲外出,遭突然出现的男子持菜刀割喉,当场身首异处。她母亲目睹了全过程,当场痛哭失声。据悉,嫌犯是一名33岁的男子,曾两次吸毒被警方逮捕。警方从他家中搜出29本笔记,内容写有“反共抗俄”计划、抗日战争等。被捕后,他向警方自称是古代尧帝,因为想传宗接代,所以要找一个四川的小女孩,并且把她杀了才行。
被抓嫌犯
报道一出,台湾社会为之震惊,有民众包围派出所,想要教训嫌犯。各政要、机关等也纷纷呼吁严惩凶手。事件让“废除死刑”议题再次成为焦点,国民党主席洪秀柱就直接质问“这还要废死吗?”,并同意杀害12岁以下儿童应判死刑或无期徒刑的提案。
和大陆一样,多年来,每一次极端案件的发生,都会引起台湾社会关于“废除死刑”的激烈争论。其结果就是,多年来台湾地区的“废死”进程也颇为曲折,这说明在华人社会,“废死”都仍是一个具有高度敏感,缺少共识的公共议题。
追赶世界文明潮流,世纪之交台湾地区曾公开以“废死”为目标
死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罚之一,全球每个国家都有着不同的死刑历史。对统治者而言,死刑是一种必要的惩罚和威慑手段。菲利在《犯罪心理学》中说:“死刑不违背人类社会应当通过消灭反社会的和不适应社会的个人的方式来进行人为的淘汰这一自然规律。”死刑是原始人类复仇习惯的延伸,但统治者对罪犯的报复往往远超过了必要的限度,是一种毫无节制的加倍报复。英国直到18 世纪,仅仅因为砍倒一棵装饰用的灌木,或者在一座桥梁上乱涂乱画都会被绞死。
绞刑
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观念的改变,人们对生命权越来越重视。在现代社会,死刑存废的争议是基于对于生命权的理解,在生命权是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权利这一共识下展开的。反对死刑者认为,生命权不可剥夺,人们不可能把最基本的生命权交给国家,因此国家没有处死一个人的权利;支持者认为,那些谋杀他人的人侵犯了别人的生命权,也理应失去生命权,这是一种平等。
从1764年意大利人第一次主张废除死刑开始,19世纪末的死刑废除活动展开,到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废除了死刑。据南方都市报2015年的报道,当前世界上有140个国家与地区废除了或者不使用死刑,仅有58个国家与地区仍然在使用死刑,其中包括了中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应该说,废除死刑是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可逆的一股潮流。
世界上还保留死刑的国家分布地图
2000年至2001年,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与司法行政首长,为迎合国际潮流,先后宣示以废除死刑作为终极目标。2006年至2010年曾出现过四年的无死刑执行期。但在台湾的多次调查中,反对废除死刑的民众稳定在七八成左右。近年来,台湾社会也出现了不少影响这一进程的大事件。
极端案件不断引发民意反弹, “废死”之路举步维艰
1987年12月21日,新竹东门小学四年级学生陆正从补习班下课,在附近新建大楼前沙堆玩耍,疑似遭到邱和顺和女友等人绑架。途中陆正抵抗咬了邱和顺的手,行经青草湖下车,邱和顺持刀杀害陆正,由别人载往海边,丢入海中弃尸。这起案件时隔9个多月才被警方侦破。
尽管女友和共犯们都已经承认绑架陆正,还在记者的面前向其父亲陆晋德下跪道歉。但邱和顺事后翻供,坚称自己是无辜的,遭到了刑讯逼供。再加上陆正的尸体也一直都没有找到,欠缺直接证据,台湾的司法系统一直无法排除邱和顺被冤枉的可能,此案一再上诉,历经更11审、长达23年,最后在2011年才定谳为死刑。
报道称,陆晋德为了儿子的官司,长年不断奔走上诉,一头青丝已变成白发,几乎每次开庭都到庭陈述。陆晋德说:“要尽速批准这个死刑的执行,不要再拖泥带水,你既然判了死刑,无论如何也应该依法马上执行死刑。”这也反应了大多数家庭在面对罪犯时的态度,不执行死刑,让罪犯受到惩罚的话,对他们而言是一种长时间的折磨。
陆晋德
1997年4月,台湾艺人白冰冰16岁的女儿白晓燕在去上学的途中,被包抄而来的绑匪劫持。晚上白冰冰在影棚拍摄专辑时接到了勒索电话。绑匪拍下白晓燕的裸照,剁下她的左手小指,置于龟山墓园通知白家人来取,并勒索500万美元,白冰冰立即赶回家报了警。媒体的大幅度报道激怒了匪徒,他们因不满白冰冰报警,对白晓燕拳打脚踢,并涉嫌强暴了白晓燕。白晓燕因不堪殴打致肝脏破裂,腹腔内出血身亡。
白晓燕案是台湾有史以来最重大刑案之一,因为被害者是知名艺人之女,而且罪犯手段残忍,逃亡途中与警方多次枪战,对当时台湾的社会大众造成相当大的震撼。据台湾“国策中心研究室”所做的研究报告,此案的影响层面甚至达到台湾的“修宪”、“政党政治”与内阁政治的权责划分。因为此事,白冰冰在白晓燕案十年后,公开宣示反对社会上部分人士推行的废止死刑运动。
白冰冰与女儿白晓燕
去年一名8岁女童被割喉后,白冰冰就表态称,对坏人保持善心,等同向好人增加一分恶心,希望大家将心比心,想想若下回发生在自己的家人身上该如何是好,台湾法律不应只为加害者说话。
此次惨案发生后纷乱的议论中,女童母亲的声音弥足珍贵,她说“我真的不想有人借着我们的故事,讨论支持死刑或废除死刑,这一课我之前没想透,现在我依然没想透……如果你同情我们,你可怜我们,你关心我们,请至少过个一周十天的,等我们处理完情绪,你们再去讨论,好吗?对我,这不是一个社会案件,对我,这只是‘我的宝贝发生意外走了’,我真的想要好好的、静静的处理这些后事。”
错判错杀代价触目惊心,政治人物背负压力
2003年5月,因死刑犯徐自强可能被处决,为请求政府暂缓执行死刑,台湾一些团体发起了“废除死刑推动联盟”。联盟致力于保护死刑犯的人权,反对死刑,希望以假释或精神治疗来代替。江国庆遭冤杀案是他们常拿来证明死刑不合理的一个例子。
废除死刑推动联盟
1996年,台湾空军作战司令部一名5岁女童被人发现陈尸水沟,小肠断裂脱出、子宫脱落、下体严重撕裂伤,有遭钝器插入的痕迹。舆论一致要求军方应迅速破案,在强大的压力下,空军总部立刻组成专案小组进行调查,但军方约谈了福利站的员工和士兵,却毫无进展。军事检察官和法医于交谊厅的柜台上发现一把疑似作案用的凶刀,上沾有血迹。军方随即展开调查,最后过滤出包含江国庆在内的四名士兵有涉案嫌疑。
调查局对福利站的员工和支持士兵实施测谎检测,结果只有江国庆一人未通过。经过连续37小时的疲劳讯问和刑求逼供,江国庆被迫承认犯罪,之后被处以死刑,时年21岁。但在2011年,当时与江国庆睡上下铺的士兵许荣洲承认了杀害女童的是他,而不是江国庆。
江国庆家人
由于此案件是违法侦办、使用非法手段刑求逼供施压而导致冤枉判死,被视为台湾的重大人权事件之指标,2013年还被改编为电视剧。
另一起十分闻名的是苏建和案,一起以杀人罪缠诉21年最后被宣告无罪的案件。2012年9月,马英九还在社交网络上发文,解密这一起令他念念不忘的杀人案。
1991年3月,台北县汐止镇的吴铭汉夫妇被人发现身中79刀,陈尸家中。警方根据命案现场的血指纹,查出现役军人王文孝。王文孝供称“自己一人所为”。但根据犯罪现场模拟,警方提出:“身中79刀不可能仅为一人所为。” 王文孝及其弟王文忠称苏建和、刘秉郎、庄林勋3人为共犯。
1995年,苏建和等3人遭法院判死刑定谳,但因物证模糊,定罪依据主要来自口供,而警方又有刑求被告之嫌。时任“法务部长”的马英九认为有疑点,没有批准执行枪决。“其实,我当年停止死刑的执行,并不表示我认定这必然是一宗冤案,而是认为还有一些疑点必须厘清。” “苏建和案”随后开始了漫长、反复的审理程序。2000年启动再审程序;2003年,判处3人无罪;2007年,又改判3人死刑。2010年又宣判3人无罪。直到2012年8月,台湾高院作出撤销死刑判决,宣判3人无罪。依岛内“速审法”规定,检方不得再上诉。“苏建和案”至此定谳。
“这个缠讼21年的重大刑案,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痛苦与煎熬,也给政府和社会提供了一个深刻反省的机会。”马英九说,“21年来,此案对家属造成惨痛巨大的伤害,永难弭平,我也深信,正义该被伸张。”
诉讼结束后,苏建和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从19岁诉讼到现在,我已经41岁了,一路上是非常悲哀。”
苏建和
纠结还是坚决,死刑话题考验政治人物的勇气
4岁女童当街被砍头的案件发生后,洪秀柱立即表态,这不必多说,大人用凶残手段对毫无反抗能力的孩子,重罚有必要性。“这还要废死吗?”
废死历来是台湾选举政治中的重大议题,反对废死是洪秀柱一贯的立场,2015年洪就曾表态“废死不是普世价值,生命才是。”
洪秀柱
其他大佬的表态则暧昧得多了。宋楚瑜说:“儿童节前夕的悲剧,令人不舍,孩童何其无辜?希望每个孩子都看得到明天的太阳,幼童有遮风避雨的安全伞,给爸爸妈妈一个放心生养的环境,我们台湾社会大家一起来努力好不好?”柯文哲表示:“爱的相反词不是恨,而是冷漠。”
绿营人物历来多主张废死,此次,蔡英文在社交网络发表了一封给女童母亲的信,被民意代表批为“空话”,信中蔡讲到:“您的呼吁,我都听见了。我不会只有心痛与不舍,我也不会只有愤怒。愤怒之后该做什么,我已经有我的答案。”
而蔡英文此前支持废除死刑,她在2012年曾批评马英九“政府”在废死议题上有不同的立场,以致在国际间造成混淆。但后来又认为台湾不具备废死的条件。2015年和洪秀柱的论战中,蔡英文表示,废死’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社会共识”,第二个必须要有“完整配套”,这两个条件在“台湾社会”还是“不完全存在”。
蔡英文29日下午4点半左右,前往案发现场献花致意,送上两只兔子娃娃、卡片,并且也写下对女童的不舍。
废除死刑这一话题上的态度,有时候能直接决定一个政治人物的命运。马英九任内首个法务部长王清峰的下台,就是因为她坚决支持废除死刑,任内不愿签署死刑执行令。2010年3月9日,这位一直坚持要废除死刑的“法务部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与“检察总长”被提名人黄世铭立场不同,不愿意在任内签执行令,对台湾已经三审终结的44名死刑犯执行死刑;之后觉得“意犹未尽”,她将自己撰写的一篇题为“理性与宽恕”的文章传播到网络,阐述废除死刑的原因。次日,当台湾媒体打破砂锅问到底时,她更加明确地发表言论,表示政府没有权力剥夺人的生命;甚至激动地说,自己愿意“替他们(死刑犯)被执行,甚至于下地狱都甘心。”11日晚间,对执行死刑申请“释宪”没有得到领导人马英九和“行政院长”吴敦义支持之后,王清峰口头辞职,立即获准。“大家这样苦苦相逼,希望我杀人,说真的,我不可能做得到,所以离开是最好的选择。”王清峰后,是否支持死刑成为了能否成为台湾法务首长的一件要件。4月28日,王清峰的继任者从速签署了4名死刑犯的执行令,并于30日晚执行完毕,结束了台湾4年没有执行死刑的历史。
王清峰
在纷乱的舆论场中,态度暧昧的政治人物往往出于现实考量,不愿意在敏感议题中积极表态,以免得罪不同立场的选民。
而作为在废死话题上少有的态度鲜明者,无论是王清峰还是洪秀柱,都反映了她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个性,体现了女性政治人物身上独特的韧性。而考察她们立场的形成,多与自身的专业背景,人生信念有关。
作为华人社会长期的重大敏感话题,死刑问题会持续考验政治人物,不苟且的人要有成为殉道者的思想准备。
(更多有用有理有趣内容,请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sanjiangx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