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2·26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两周年特别报道之二


来源:北京青年报

总书记在2·26讲话中,从北京禀赋资源的实际出发,分析了北京的资源劣势和优势,鼓励北京“多搞林业”。

原标题:2·26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两周年特别报道之二

房山区石楼镇的碳汇林有3000多亩,不少树干上都缠着黄色胶带,这是村民们为了防止美国白蛾入侵而做的护林工作 摄影/本报记者 郝羿

“从涵养水源和风沙防护的角度看,北京应该多搞林业。要规划城市增长边界和生态红线,遏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习近平

建设以绿为体、林水相依的绿色低碳生态家园,让人更加方便地亲近自然,是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必然要求,是广大市民的最大关切。

总书记在2·26讲话中,从北京禀赋资源的实际出发,分析了北京的资源劣势和优势,鼓励北京“多搞林业”。

在采访中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生态林业的建设,也是三地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房山样本

“粮食大镇”生态转型路:农民改行林业工

阳光和煦的午后,房山区石楼镇大次洛村的村长李仪,带着十几位村民,开着一辆满载铲子的小卡车,来到一片空旷的林地。这片3000多亩的林地上,整齐地种着杨树、柳树、榆树……村民们这一天的任务是清叶、防火。放眼望去,不少树干上已整齐地缠着黄色胶带,这是村民们几天前的劳作,为了防止美国白蛾的入侵。

这样的护林工作,过去从未在大次洛村发生过。作为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的房山石楼镇,2013年前村民们还在忙着夏季收完小麦,秋季开始种玉米。而眼前这片一望无际的林地,当时还是每家每户的农田。村长李仪最大的感受是,相较两年以前,村民们劳动少了,收入反而多了。副镇长隗功晋说,过去全镇总的造林面积只有100亩地,但这两年一下达到了“16532.6亩”。

为什么连小数点都记得这样清楚?隗功晋对北青报记者说,因为对于石楼镇而言,现今这片林地可谓“寸林寸金”。两年前,北京碳交易市场开市,“碳”变成了一种“无形资产”。重点碳排企业每年必须按照政府发放的碳配额,控制碳排放量,一旦排放超标,就必须在碳交易市场进行配额购买。为了推动林业的生态建设,本市出台林业碳汇项目核证减排办法,作为“碳汇项目”的林地,由于对二氧化碳的减排效果,可以换算为一定数额的“碳减排量”,企业可以通过购买碳汇项目的“减排量”,抵消对应的碳排放量。因此,碳汇项目可以入市交易。

房山石楼镇的上述林地,就是北京两大碳汇造林项目之一。这之中的碳汇收益,隗镇长说来脸上写满了喜悦,“第一期项目核证减排量是1500吨,被一家企业以一吨30块的价格全买走了,我们赚了4万多块钱”。按发改委的专业核算,“第一期项目”的交易有效期长达20年,总碳汇量达到了114298吨,“你想想看20年,这得多少钱?”林业站站长王福补充说道。

“我们石楼镇是房山土地最肥沃的地方,所以一直是‘粮食大镇’,历史上是很富的一个镇。”隗功晋感慨地说,“但现在种粮食越来越不划算了,种子、化肥、水费、电费都贵了。就算是种得好的人家,一亩地的利润顶多也就800块钱。”

从种地到造林,说起村民们收益的变化,隗功晋说,这笔账其实还远没算完。从2015年开始,碳汇林项目开始进入管护阶段,每个村约有60%的农户加入护林工作。新的管护工资,又要开始下发。

“一亩地的管护费是2664元,全镇12个村总的管护费达到2200万元,60%都给大家拿来当工资,剩下40%用来投入管护的机器设备、农药、水电费等。”隗功晋笑说,“全都改行了,从种地农民变成了林业工人,比过去轻松得多,剪剪枝、浇浇水、打打药,负责管护的公司还给大家上保险呢。”

除了作为林业工人的工资之外,还有一笔由造林带来的收益则更为可观,就是林下经济的发展。“去年一半都已经种上了黄豆、中草药、食用菌等林下农作物。”王福介绍,林下经济收益不菲,“一亩黄豆收入有1000块钱,中草药一亩地可以收入4000块钱。去年我们房山的杨驸马庄村,还被国家林业局评为林下经济示范区。”

“生态理念,其实比钱还重要。”隗功晋说,“石楼镇未来还要打造森林公园,要从‘房山的乌克兰’转型为‘京南的绿宝石’,坚定走生态这条路。”

文/本报记者 林艳

石楼镇碳汇林盈利情况

20年期(2013年3月至2033年2月),项目计入期内计量碳汇量114298吨二氧化碳当量。市发改委对第一监测期的1506吨核证减排量予以认可,第一期碳汇项目1500吨出售,交易价30元/吨,盈利4.5万元。

丰宁样本

京冀跨区域碳交易满一年:四千林农获利

“没想到十年前种下的林子,现在靠‘呼吸’就能赚钱。”2月17日中午,丰宁满族自治县大滩镇二道河子村党支部书记于永河指着自家门前成片白雪皑皑的山头告诉北青报记者,白雪覆盖之下,就是丰宁千松坝林场碳汇林。

据介绍,2006年,丰宁千松坝林场碳汇造林一期项目正式启动,采取了和农户合作造林的形式,林场出资金和技术,项目所在村、林场、牧场出宜林土地,共同建设。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2014年12月18日,北京与河北正式启动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设,优先开发林业碳汇项目,这也是全国首次实现跨区域的碳排放权交易。就在这个试点建设启动当天,丰宁二道河子村等6个村、2个牧场、1个林场共39161.85亩连片碳汇林在北京市环境交易所正式上市,经核算,可抵消16.05万吨碳排放量。

2014年12月底,眉州东坡餐饮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率先以38元/吨的价格购买了1550吨碳排放权指标,成为全国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第一单。在此之后,北京市有13家重点排碳企业成为了丰宁碳汇林上市后的首批买主。

千松坝林场副场长何树臣表示,碳排交易的收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林场碳汇项目管护,另一部分分给当地村民、林场、牧场等宜林地的所有者。于是,丰宁二道河子、孤石等6个村1500多户约4000余名林农成为了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的第一批获利者。以二道河子村为例,去年一年,全村7000多亩碳汇林靠碳排放权交易,共获得了10多万元的收入。

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使林农们的生态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于永河告诉北青报记者,以前大家“靠山吃山,靠林吃林”,而现在大家自觉把这片林地当成了“生财林”、“生命林”。

据老于介绍,他们整个村已经被分成了六个大组,每组百余人,与县林业局、千松坝林场的工作人员一起组成了专业的护林队,每一名护林员都要按照事先划定好的区域及时间入林巡视。夏天,护林队的主要任务是防护病虫害;春秋季节要重点防火;冬天则要注意防止人为砍伐和牲畜破坏。在护林最忙的时节,他每天早晨4点多就会起床,徒步爬上海拔1000多米的山头,巡查划定给自己的区域内的每一棵树;晚上睡觉前还要出来溜达一圈。

“碳排放权交易实施一年来,村民们得到了实际的收益,大家知道自己种的林子靠‘呼吸’就能赚钱。”于永河告诉北青报记者,“而且,我们靠着这片碳汇林,居然和首都北京有了‘生意往来’,真是用青山换来金山啊!”

何树臣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将用碳排放权交易的所得鼓励林场和林农们造出更多的林地,吸收更多的碳排放。“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碳汇造林的规模,同时更大地发挥丰宁作为张承生态功能核心区对京津两大都市的生态抚养作用。”

文/本报记者 王晓芸

千松坝林场碳汇林盈利情况

截至去年12月18日,京、承两地实现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满一年。北京环境交易所数据显示:丰宁千松坝林场碳汇造林一期项目完成交易69191吨,平均交易价格每吨36.73元,实现交易额254.14万元。

惠民账本

北京年均3亿支持河北生态

在生态水源保护林工程实施方面,北京对张家口、承德2市9个县给予支持,每年进行10万亩水源保护林的补助;张家口坝上地区退化林分改造试点工程,2014年开始实施,改造总规模将达122万亩,规划至2016年完成,由中央、北京市、河北省共同出资。

2015年,本市平原百万亩造林工程进入收官之年,平原地区再增11万亩城市森林,加上此前3年营造的94万亩,城市青山环抱、周边森林环绕的首都生态格局已基本形成。

平原百万亩造林工程开展以来,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也有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北京对河北生态建设的支持,年均资金投入已超过3亿。按照新一轮京冀合作有关协议,2015年安排的支持资金达3.2亿。

日前,市发改委正在向各区下达2016年新一轮平原造林任务,其中大兴20320.5亩、延庆10648亩、顺义8232.3亩、海淀4476.6亩、房山1898.2亩……除了东城、西城、石景山、平谷四个区,其余12个区都有新的造林任务,确保继续加强生态建设。

据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在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方面,还将继续推进水源保护林的建设,加大张承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持力度,加快密云、官厅两库上游重点集水区荒山治理进程。计划于2016-2020年在张承地区两库上游重点集水区内,实施50万亩造林,建成京津冀区域第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文/本报记者 林艳

记者观察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说到平原造林,目前北京已经有上百万亩的面积。这两年,围绕造林,有个特别时髦的热词“碳汇林”——就是在平原造林这一大工程的基础上,遵守一定的碳汇项目开发的方法学,以高的固碳增汇能力标准开发的林业项目。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碳汇林的树种具有更强的二氧化碳吸附能力,其经营管护标准更高,发挥的生态功能也更强。

北京的“顺义区碳汇造林一期项目”以及“房山区石楼镇碳汇造林一期项目”相继被成功开发为碳汇交易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河北承德市丰宁也有一个碳汇项目加入阵营。通过造林和加入碳汇市场,林农们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家门口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地协同发展的大幕已经拉开,生态建设是三个率先突破的领域之一。碳汇交易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之所以林农们从原来的“靠山吃林”到现在争相造林、交易,主要原因就是有了一种“获得感”——房山也好,丰宁也好,两地农民摊开自己的小账本,都有一个不约而同的感受,那就是“值”!

碳汇林交易确是协同发展中共赢良好生态环境的应有之义。北京企业在河北买碳交易权,本质上也为当地的生态治理贡献力量;林农获益,则是用经济杠杆撬动的结果。

“我们希望碳排放权交易的所得能够形成良性循环,让这些资金鼓励林场和林农们造出更多的林地,吸收更多的碳排放。”这是林农的心声,更是观念的觉醒。以前总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地里忙碌,而植绿造林之后还能给人们带来林绿相依的心灵享受。其实,这样的感受不正是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吗?

文/本报记者 林艳

标签:生态 造林 林农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