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马英九到底赢了么

作者:王德民

2015-11-09 第412期

当然,马英九还是获得了作为台湾领导人的胜利。习马会一直强调的是08年之后,两岸获得进步,这是肯定马英九任期的成就,把维持两岸和平现状的功劳送给马英九。至于反分裂国家法之类的,通过警告台独分子仍不免令人联想到。

记者有幸在现场亲眼目睹、亲耳听闻了习马会的双方记者发布会。目前国内媒体基本上都在记录现场的花边新闻。本文就来分析一下真实的政治。

习马会结束之后,首先是大陆国台办张志军主持的记者会。

张志军念稿子般地准确介绍了大陆方面认为的习马会成果。透过那些原则性的共识,其实主要就是以下几个方面:两岸要加强交流,设置热线,防止误判;大陆考虑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在不影响一个中国原则,不会造成一中一台之印象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做出安排;两岸一家亲,只要有利于两岸人民福祉(胡连会时,连战首用此语,大陆以前常用利益一词),有利于两岸和平的事情,大陆会做出调整;依靠台湾基层群众,欢迎乡亲们回大陆看看,培养支持两岸亲近的青年世代,为交流、就业、教育等(全是软性领域)而展开合作;严厉警告台独分子;以抗战胜利70周年为契机,共同回忆历史,共享史料,共写史书,捍卫中华民族尊严,共系炎黄子孙。肯定08年以来两岸关系的成就,重申九二共识,巩固政治基础,维持和平局面,加强两岸沟通,造福两岸人民,实现互存共赢。

我们来看,两岸设置热线一直以来是大陆的积极主张,而台湾方面是持有怀疑态度的,与台湾加强交流,无论是党与党之间的会晤,还是和平论坛,大陆更加积极,阵容更加强大。而台湾在如何沟通交流上,总要有所顾忌,顾忌统战和台湾的主体性问题。这次设置热线,相对而言大陆目的往前推进一步。当然这对已经建立常态的党与党沟通机制的国民党和马英九来说,这也算是一种机会,但回去之后如何设置热线的问题,必然要引起民进党和国会的监督。

关于国际空间,一个中国原则依然是前提,至于如何避免一中一台的印象,这也在于大陆的主观判断,也就是说台湾希望获得国际空间依然有限,解释权台湾并无分享,更别说掌握了。稍后我们再看马英九的记者会上,他说台湾人参观联合国都是不可能的,而大陆对此是“注意到”,可知国际空间问题仍然是任重而道远,或者说台湾的国际空间有赖于大陆的让与。

两岸一家亲,跟以往的民族亲情牌没有区别,共同的历史记忆,主要还是针对外省人而言的,对本省人,很多人的历史记忆并不一致。用抗战来维系国共合作,这也是国民党今年借抗战胜利宣示历史合法性后,又获得大陆加持。大陆还注意到了年轻人世代对中国认同的淡化,提出了争取年轻人的意见。

当然,马英九还是获得了作为台湾领导人的胜利。习马会一直强调的是08年之后,两岸获得进步,这是肯定马英九任期的成就,把维持两岸和平现状的功劳送给马英九。至于反分裂国家法之类的,通过警告台独分子仍不免令人联想到。

张志军回答了三个记者提问。第一个提问记者有点远,声音小,等拿到话筒开始提问,中间耽误了近一分钟。该记者提问习马会有什么重要意义?这样的问题对被提问对象来说最好回答又能消磨时间了,果然张志军几乎又重复了这次会面的历史里程碑意义,两岸沟通、新篇章、造福人民等等。不过他补充到:表明两岸人民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意味着不要外界势力的插手,这话说给谁听呢?第二个是香港中评社。问题是关于身份和民意。张志军介绍了一个中国原则两岸沟通,为未来开辟了道路,以及略带怎么安排了这次会面。显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第三个是台湾旺报的提问。问题是离台湾大选还有70天,这个时间习马会有何用意?以后两岸还会延续这样的会面方式么?回答是大陆无意插手台湾的选举,我们关心的是未来正确的政治方向。再次重申只要有利于,只要有利于,只要有利于,加强沟通。OVER

随后,爆发了台湾媒体人周玉蔻的大闹场,她大呼台湾媒体人不会问问题,高喊张主任你回来回答问题,台湾记者为什么不抗议……有同行骂她是傻逼。

实际上,也就只能回答这么多了,因为大陆想要的是态度,是重申原则性立场的机会,要的是“正确的政治方向”。除了设置乐见其成的热线,并没有做出任何具体的承诺和实施方案,正如会前声明的,不签协议,不做联合声明。大陆以保守而紧闭的牙关,高超的政治语言,牢牢地掌握了会谈。

我们接下来看马英九的记者会。

因为大陆方面多次提到08年以后,把取得两岸和平稳定的历史起点设定在08年,这是马英九上任的时间。马英九自然有些兴奋,于是记者会上看起来也颇为自信,春风满面。于是他说他习惯了自己主持记者会,胸有成竹地准备好记者对会谈具体内容的提问,开场白还表现出轻松的幽默。

本记者靠近前排,看到了马英九的主席牌上写着“总统”而不是“先生”,不知道这样的安排是故意的,还是陆委会习惯了这样安排。我想这也许是耍的一个小花招,果然被媒体抓住了,总统的座位牌成了争相拍摄的对象。主持人的开场介绍用的是“马总统”,而马英九开场白提到习近平是用“先生”。这是否突破了互称先生的约定了呢?你可以说这不是互称,而是台湾方面自己的称谓,但马“总统”成功的在大陆、台湾、香港以及海外629家媒体面前大大方方为自己正名“总统”。这也算是小小的“名义”上的胜利。

马英九的左右随从正襟危坐,有的下巴略微上扬30度,表现出趾高气扬的神情,为马英九的现场提气。对,我们不说花边了,看内容。

首先马英九传达了会谈气氛融洽,正面,并称扬习近平处理问题帅。然后就进入正题。他首先说双方肯定了台海的和平现状。回顾了九二共识的达成,并说他向习近平解释了他说的“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并不是要主张“一中一台”,而是指台湾是中华民国,一中一台不符合中华民国宪法,他还顺手举起中华民国宪法来给记者拍。这一举动引起现场记者一阵骚动,闪光灯对着他手中的宪法一阵猛击。他说的两岸共识超出了国台办的说法:“一中各表”、降低两岸敌对状态、和平解决争端。这些看起来好像一个和平协议,其实目前还都是马英九的理解。

马英九的记者会相当于国台办的记者会要更具体。我们可以看到马英九以“我提出”、“习答复”的格式介绍了双方的互动。那马英九主要提出了哪些诉求呢?

台湾参加国际NGO和区域经济整合、国际活动受到限制。习答复将来会对个别情况做适当的处理。为了说服习,马还特别强调,参加民间组织的多是些精英,不可不顾及啊。

台湾人担心大陆的朱日和基地和飞弹。习答复不是针对台湾。

再次提到希望参与区域经济组织。习的答复是欢迎参加亚投行和一路一带战略。

两岸设立热线,先从陆委会主委和国台办主任建立热线处理机要事情开始。

台湾的科技大学有缺口需要大陆帮忙。习当然不会拒绝啊。

振兴中华,希望双方尊重、尊严、诚意相待。这是相对要更虚的要求。

通过这几点,你觉得马英九得到了多少东西呢?一个频频出招,一个化解高手。当然我们可以理解这次会议并不是要解决什么问题,而是要表述什么问题。相对马英九这些细碎的提议,习表现出大而化之的态度,马希望一寸寸进取,习则只要不突破原则可以考虑。大陆和台湾的优势已经明显体现,大陆强势崛起,给人感觉,你等可求之,而我无所欲也,无欲则刚。这一点被民进党抓住说大陆框限台湾,可是不如此,马英九又能谈什么呢?继续挑战一中各表么?这无疑不可能。他也希望大陆提出某些具体要求,他作为甲方酌情答复么?显然大陆如此大的体量也不在乎。这不是“术”的问题,而是“势”的问题。无论双方谁来谈,这都是很难改变的。大陆绝不会在一个中国上让步,在民族主义面前,这关系到政权合法性问题;在实力面前,为了维持和平,也许台湾方面必须扮演更多的乙方角色。所以民主统一的选项完全被摒弃在外。马英九看起来属于进攻一方,也给台媒造成了“马总统加油”的印象,其实大陆坚持的大前提在这首次两岸领导人会面上得到了确定,成为以后(假如还有)继续会谈的首要原则。

之后是马英九回答记者提问,前面几个提问基本都是刚刚马英九说过的。之后有记者提出了九二共识问题,马英九认为应该回到初衷,他说,九二共识之后,大陆抓住了一个中国,台湾抓住了各自表述,然后越走越远,直到他7年前担任总统才努力往一起谈,他认为这次会面主要谈原则问题,而不是实施,他认为两岸已经分离了66年,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任内能实现两岸领导人的会面,今天终于实现了。言外之意,颇感兴奋。他希望能珍惜这样的机制,能延续下去。这一段表述相当动情,也升华了自己的形象,是他为台湾创造了历史。

随后被众所周知的几个花边问题打断,比如解扣子、邀请习等,马英九的轻松状态给媒体造成了分歧,这是民主大度还是成功握手的得意?接着又被拉回到九二共识问题上来,马英九于是解释了这种含混的状态也不错,在循序渐进中解决问题。他希望能做成超稳定结构,回答凤凰卫视提问,他又再次苦口婆心地阐述了这次习马会的目的。我们可以看到,马英九显然对这次习马会充满了期待和满意。

如果说大陆的表述相当阔大,似乎没有直接回应如何解决马英九的诉求,马英九似乎被矮化了。但这也让马英九舒口气,如果大陆也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那么马英九该如何应答呢?他其实很难应答。如果说大陆希望改变台湾年轻世代对中国认同淡化的趋势,是提出的唯一新具体要求,那么马英九也没有给与回应,他是个权力有限的领导人。这一次,从会谈表面上看,他表达了台湾人的具体要求,并得到了尽管无落实但总算有说法的回应。而对方又没有为难自己,从失去的角度讲,马英九没有失去什么。但也应该看到,正是大陆牢牢把握了会谈的政治原则和前提,所以大陆可以让与的可能是些马英九所说的渐进的小利益,而却进一步重申和巩固了与马英九及国民党联手抑制台独,否定了“一中一台”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