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肉“致癌”?我们怎么办?

作者:王月兵

2015-10-28 第636期

除了素食主义者,大多数普通人看到这个报告都得急,还能不能让人愉快地吃肉了?“我进化几千万年来到了食物链顶端,不是为了吃素的!”

  [导语]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报告,将香肠、火腿、培根等加工肉制品列为“致癌物”,新鲜牛羊猪肉等红肉列为“较可能致癌物”。

  除了素食主义者,大多数普通人看到这个报告都得急,还能不能让人愉快地吃肉了?“我进化几千万年来到了食物链顶端,不是为了吃素的!”

  这么大的事,世界卫生组织是在唬人吗?听完“噩耗”,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呢?

  ●“致癌物”的评级,代表其与癌症的关联度不代表其致癌能力

  世卫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物质的致癌程度分为五级,依次为:

  I级(group1):对人类确定致癌,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对人类有致癌作用。包括烟草、酒精饮料、黄曲霉素、槟榔、中式咸鱼等明确有致癌作用的致癌物。

  II级(group2):分为对人类很可能致癌的IIA级和对人类可能致癌的IIB级,IIA级有充分的动物实验证据,但是人类证据有限;IIB级对人类证据有限,动物证据不充分,或对人类证据不足,对动物证据充分。包括丙烯酰胺、铅、4-甲基咪唑等可能性较高的致癌物质。

  III级(group3):现有证据无法分级。

  IV级(group4):很可能对人类不致癌。

  其中,加工肉类被归为了I类明确致癌物,红肉被列入了IIA致癌物。

  值得注意的是,致癌物的评级是基于证据强度的,与致癌能力的强弱无关。也就是说等级最高的I级致癌物是指有充分的致癌性证据,而不是致癌能力最强。

  ●癌症受多种因素影响,并非由某种单一食物引发

  世卫组织的报告称,每天食用50克肉类加工制品(不到两条培根的量),就会让罹患结肠直肠癌的概率增加18%。但这是风险增加18%,而不是有18%的风险得结肠直肠癌——举个例子说,如果一点不吃的人风险是1%,那么吃的人风险变成1.18%。

  一些食物确实比另一些要健康。但人的身体是非常复杂的,癌症也是,所以某种单一食物就能影响癌症发病率的结论站不住脚。

  年龄,遗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环境污染等因素都会影响癌症的发病率。据广州日报报道,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启动了一项几乎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死因调查——“1973-1975年全国八亿五千万人口死因回顾调查”(以下简称“调查”)。这次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死因摸查,形成了两份成果,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地图集”,二是“全国人口死因地图集”。

  在这份调查结果中,有很多地区的数据非常突出,比如江苏启东的肝癌数据,河南林县的食管癌数据,广东中山鼻咽癌的数据,云南宣武的肺癌数据,“调查”项目技术指导组组长黎均耀说:“这次调查,得的都是‘穷病’,都是落后国家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是胃癌、食管癌、肝癌等。”

  比如启东一带气候潮湿,农民收下的粮食晒不干容易发霉,产生的黄曲霉素是很强的致癌物,农民经常吃发霉的粮食,再加上该地乙型肝炎病人本来就多,整个地区的肝癌数据就很突出。

  河南林县则是因为当地人普遍喜欢吃粗糙及腌制的食物,并且普遍缺乏维生素C,这样食物中硝酸盐、亚硝酸盐过多,再加上霉菌的作用,亚硝胺产生风险明显增加,诱发食管癌。此外,他们平时经常吃得太快、喜热食热饮、嗜烟酗酒,这些都会伤害食管黏膜,雪上加霜。

  鼻咽癌的发生依然被认为与遗传、EB病毒、环境中的致癌物等多种因素有关。有观点认为,广东地区鼻咽癌之所以高发,可能与广东人的祖先中有鼻咽癌相关的遗传基因有关。

  云南宣威的致病元凶是烟煤。黎均耀介绍:“在云南宣威县妇女肺癌高发区,通过改建炉灶和加强通风,控制室内燃煤空气污染等措施,已使该地区的妇女肺癌发病和死亡率显著下降。”

  ●在吃肉这种“先天”的生活方式面前,癌症显得有些“弱小”

  古埃及医生伊姆霍特普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最早提到了癌症。但人类吃肉的历史却比癌症的发现要久远得多。

  远古时代,人们吃的大多数食物应该还是野菜野果之类,对他们来说,能够迅速补充体力的糖和能量密度高的脂肪,无疑都是最优质的食物,肉就是代表。2010年,美国科学家阿莱姆?塞吉德带领的“迪基卡研究项目”组,发现了可以证明使用过石器的骨骼化石——切掉骨头上的肉的切痕和敲破骨头以提取骨髓的敲打痕迹。这些骨骼可以粗略地追溯到340万年前的南猿时代,是人类祖先使用石器餐具吃肉的第一手证据。

  除了能增强体力,吃肉这一习惯对人类身体的进化过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卡萝琳?M?庞德博士在《生命与脂肪》一书中指出,转向食肉的时间正好与人科动物化石的颅腔迅速增大的时间相吻合。许多人类学家认为,这种相互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食肉直接导致了智力的改善,从而为进化成为现代人铺平了道路。

  如今,肉食早已是人类食谱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经济学人统计,50年前,全球肉类消费量只有7000万公吨,但到了2007年,这一数字增长到2.68亿公吨,人均肉食用量也从1961年的22千克增加到2007年的40千克。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由于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80%的肉类繁荣将持续到2022年。根据《2013年中国美食网络发展及趋势报告》,中国人最爱吃的食物大多以肉类为主。

  尽管已经有许多人从健康、道德、环保等多种因素出发质疑吃肉,诸多素食主义者也坚持“吃肉是个人的慢性自杀,更是人类文明的慢性毁灭”这一观点,但要挑战人类这一古老的生活方式却并不容易。食品工程学博士云无心说:“对高脂、高糖食物的追求,在互相不通有无的各族人群中都流传了下来。从世界各地对婴幼儿食品偏好的调查来看,这种偏好或许已经写进基因而成为‘先天’的了。”

  ●吃喜欢的食物,过“短命”的人生

  尽管火腿肠、培根、香肠等加工肉制品会提高癌症风险,在食品营养界早已得到普遍认可,但意大利网友的反应是:“让我们保留培根,把世卫组织取消了吧!”这体现了今天人们对待食物的一大态度——食物的一大功能是享受。

  过去人类吃腌制肉食,是因为没有可靠又廉价的肉类保存技术。如今人类早已解决了保存难题。但加工肉制品并没有因为人们对“新鲜”的追求而销声匿迹,多年传承的饮食习惯和文化是深入骨髓的,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

  在健康长寿与享受美味之间,人类通常不会选择前者,这是本性使然。许多网友对世卫组织的提醒反应激烈,无非是在宣示他们的生活态度:吃喜欢的食物,过“短命”的人生。

 

凤凰网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