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踪诡异的泰国军队
泰国的军事力量一直能力平平,故在国际军事竞争中从未引起过注意,尽管现今其也不断参加一些联合国组织的国际维和行动,但是外界对其印象更多是来自于泰缅边境及金三角地区的那些小规模战斗,虽然断断续续打了许多年,但是对于当地的毒枭武装并没有起到多大的震慑效果。
“1932年由开明军官和知识分子领导的政变使泰国从绝对君主制转向了立宪君主制,从此军队成为国家政治中的一支重要的支配性力量。”暨南大学教授庄礼伟说。
在曼谷市中心的一处街边,仍然有一个圆形的巨大花园和一块矗立的纪念碑,其为泰国军队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得胜纪念而建,当地人都会向外来朋友主动介绍。
一战期间,泰国加入了英法美等协约国阵营,并派出大量远征军开赴欧洲去攻打德国和奥地利,“由于当时泰国国旗上白象图案被法国人嘲笑为小动物,所以引起了泰国对法国的长期怨恨”。有历史学者揭密,本来泰国是很想同德国、奥地利等结盟,但德国在欧洲的战势不容乐观,加上泰国本身国力太弱,这就让泰国人改变了主意,最后却幸运地成为了胜利者。而到了二战时期,随着德意日轴心建立,泰国的法西斯政府马上审时夺势对英法开战,并迅速与踏上东南亚的日军勾结为盟友。
近代的东亚大部分国家都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但中国、日本和泰国却幸存,原因是“中国太大、日本太强、泰国太巧”。泰国的政治智慧使得自己在那种弱肉强食的年代里,依然能够成为英法两大殖民列强的缓冲区。二战爆发后,泰国更是直接加入了德意日的轴心国集团,成了亚洲仅次于日本的另一个战争发动国,风头不小。
目前,在日本有不少军事研究机构,不断图文并茂地公开介绍泰国军队在二战期间的一些作为,其中泰军涉足中国土地的内容是大多数中国人以前不知道的。
1939年二战爆发前,泰国军队已经与日本和意大利军队有了多重联系。战争正式爆发后,时任泰国首相披汶颂堪也摇身成为法西斯首领,并动员全泰国积极投入战争。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泰国正式与强大的日本结盟,后者随即向泰国派遣不少军事顾问。泰国海军在二战前已从日本购入了数艘潜水艇,成为继日本之后第二个拥有潜水艇类水下作战工具的亚洲国家。
1939年,泰国军队与法国军队在印度支那半岛展开了战役,泰国海军在暹罗湾附近使用了鱼雷快艇攻击法国军舰;随后,泰国海军的潜水艇更不断出港去袭击盟军的海上运输线。1941年,泰军的沙立元帅还远赴日本参观军演,而为了体现“日泰轴心”,日本陆军守屋精尔中将甚至穿上泰国军服指挥日泰缅联军对盟军的作战。当时,泰国军队主要是配合日军行动,在印缅中三国交叉的地区与盟军作战,其中还与历史上著名的“中国远征军”有过几次交恶。在缅甸景栋战役中,机尾上绘着白象记号的泰国空军攻击机不断空袭在景栋的中国军队阵地。在这些战斗中,泰军在丛林密布的缅甸境内还使用了战象为前线运送补给。
除了缅甸战场,泰国军队还随日军侵入了别国。1942年,泰军的坦克部队与一支单车旅侵入至马来西亚;1943年,一支拥有意制坦克、拖拉机和篷车的泰国机械化师从缅甸北部入侵至中国云南西部边境。
在这些过程中,由于陆海空各军种俱全的泰军是主权国家的正规军队,所以日本一直比较重视其在东南亚的综合影响。1944年,日本印缅方面军总司令牟田口也廉大将还在泰国检阅了泰国陆军精锐部队,为了稳住泰国,日本还在财政、军备、技术上进行了支援。历史记载,二战前泰国国王拉玛八世访问日本时,日皇裕仁还要与之平起平坐一起去参拜日本的镰仓大佛。
由于作战能力偏弱的原因,加上日军的暗中压制,事实上泰国军队在二战期间一直没有什么大的作为。有学者研究后认为,二战时的泰国是想借德意日的势力,把法国和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势力赶走,然后自己在本地区坐大成为霸主,但不幸的是二战以轴心国失败而告终。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泰国、老挝16度纬线以北的日军,由中国陆军93师吕国权部负责在万象受降。由于泰军没有什么“战绩”,所以盟军统帅部当时并没有用对待日本天皇、日本军队或德国军队的方式来处理泰国,即没有解散或重组其军队,使其实力基本上没有受到损失。当时中国政府甚至表示“希望泰国恢复战前固有的独立平等地位,与中华民国重建其正常友好的关系”。
“尽管以披汶为首的军人专制政府采取了亲日政策,导致了二战后一段时间内军人在国家政治中的失势,但战后的文官政府软弱低效,很快又被军事政变推翻,军人专制再度上演。”庄礼伟说,“事实上,太平洋战争中泰国军队形象所受到的损害是有限的,反对亲日政策的‘自由泰运动’中也有许多军人、将领。与日本军队不一样,后者因从事侵略战争而在战后被彻底排斥在国家政治之外。”
庄礼伟表示,1973年之后,泰国军人的长期专政体制受到了否定;1992年之后,军人直接干政模式又受到了否定,内阁首相必须由民选的下议员出任,“自那以后,泰国政治进入了文官主导时代,军队不再直接干涉国家政治,但在政治僵局出现或军队利益受到严重威胁时,军队也可能短期地、临时性地直接干政,例如2006年推翻他信的军事政变”。
作者:
尹鸿伟
编辑:
张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