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国际 > 正文
普京“克格勃情结”:始终以克格勃经历为荣
2009年08月19日 14:48人民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1989年11月柏林墙被推倒后,普京停止了在德国的间谍工作。普京后来回忆当时的情况说:“我们把一切都销毁了,我们所有的关系、联络及整个间谍网都已不复存在。我本人焚毁了大量的材料,把炉子都烧坏了。”对于柏林墙的推倒和苏联的撤退,普京感叹地说:“我明白,这是不可避免的。说实在的,我还是为苏联阵地在欧洲的丧失感到惋惜”;“……就这样一扔就不管了”;“如果我们不是那么仓促地逃走的话,我们就可以避免许多许多的问题”。1990年普京离开德国,回到列宁格勒大学,做校长的国际关系助理。1991年8月,已经成为中校的普京提交了退出“克格勃”的辞职报告。

普京在“克格勃”前后工作了16年。长期的“克格勃”经历,使普京心中充满爱国热情,养成坚忍不拔、敢于冒险、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以及遵纪守法、老练稳重、善于幕后操作的神秘作风。1998年7月,普京在出任俄联邦安全局局长后,曾调阅自己的档案,结果发现,当年上级对他的唯一消极评价是:“缺乏恐惧感”。而这正是“克格勃”系统经过长期观察包括秘密观察后对普京作出的结论。

就任总统后大力恢复“克格勃”的正面形象

苏联解体前后,“克格勃”系统遭到前所未有的攻击与非议,因而声名狼藉。一方面,“民主派”蓄意攻击“克格勃”过去胡作非为,“残酷镇压”群众,使“克格勃”在人们心目中成为“恐怖”的象征。为打击和削弱“克格勃”,叶利钦总统曾采取行政命令手段,压缩“克格勃”的机构和编制,把“克格勃”肢解分割为联邦安全局、对外情报局、联邦边防局、联邦保卫局、联邦政府通讯署等5个互不隶属的部门。原来“克格勃”引以为荣的那些塑像和纪念碑,也被纷纷拆除和销毁。另一方面,机构的调整和改革又导致许多职业特工流离失所,生活坎坷,不少人沦落为企业团体的门卫或有钱人的保镖,个别人还利用社会混乱局面出卖情报,甚至从事坑蒙拐骗的勾当。因此,当时民众对“克格勃”的印象很坏,许多人甚至把那些干坏事的特工与黑社会相提并论。

普京2000年就任俄罗斯总统后,立即着手为“克格勃”恢复名誉。他执政伊始,就下令将已经流失的苏联“克格勃”著名领导人安德罗波夫的一块牌匾找回来,使之重新悬挂在原来的地方。而坐落在莫斯科市中心卢比扬卡广场的“克格勃”鼻祖捷尔任斯基的雕像,自1991年被推倒13年后,又在2004年9月经普京批准重新恢复,并举行了隆重的雕像安放仪式。2001年12月,普京特意在俄国家安全机关工作者日(俗称“间谍日”)举行记者招待会,鼓励间谍们大可不必为自己的身份害羞,要“抬起头来做人”,并盛赞俄罗斯间谍的“历史辉煌”。当时,普京以过来人的身份发表讲话说:“提到(克格勃的)历史,我们不必难为情,我们应当为英雄们和他们的业绩感到骄傲。”2006年12月,普京又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盛大宴会,庆祝俄安全机关成立89周年。普京在宴会上发表讲话,赞扬俄安全人员坚定地捍卫国家利益,充分显示了“爱国主义、竞争能力、高度的人格和职业准则”,并希望重新恢复俄安全机构的雄风。普京说:“在俄罗斯国家安全机构的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光辉的时刻,展现了真正的英雄主义和勇气。”

与此同时,普京又大力打造曾经辉煌昌盛的“克格勃”系统。2003年3月,普京宣布对强力部门进行重大改组,大力加强俄联邦安全局的机构设置,把拥有21万人编制和大量军事装备的联邦边防局合并到联邦安全局旗下,联邦政府通讯署也被撤消,其相当一部分人员和职能也划归联邦安全局名下。这就大大加强了原本只有8万人编制的联邦安全局的地位和权力,使之成为仅次于国防部的强力部门,成为昔日“克格勃”的缩版。2004年7月,普京下令提高联邦安全局的地位,使正副局长的级别相当于政府的正副部长,该局的职权也大为扩大,对地方分支机构实行垂直领导,地方行政长官无权过问当地安全机关的工作。2005年,普京又下令投资数百万英镑,拍摄一部名为《倒数计秒》的俄版“007”间谍电影,颂扬那些“智勇双全、充满男性魅力”的俄特工,为“克格勃”形象彻底“平反”。

经过普京一系列的努力,现在俄罗斯民众心目中的“克格勃”形象已经大为改善,成为无所不能的“英雄”的象征,而特工们也再次昂起了头。

始终以“克格勃”经历为荣

西方世界始终“妖魔化”过去的社会主义强国苏联,尤其着力“妖魔化”苏联的情报机关,把“克格勃”描绘成为维护苏联“独裁专制”的罪恶工具。普京就任俄罗斯总统以后,西方媒体在继续进行诽谤和丑化的同时,还经常拿普京曾经当过“克格勃”特工的经历讽刺和挖苦他。对此,普京也利用各种机会理直气壮地进行回击。

2000年3月,普京在《头号人物:访谈录》一书中自豪地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是苏联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典范。”2001年6月,普京在克里姆林宫接受美国媒体的联合采访,面对记者关于他出身“克格勃”的挑衅性提问,普京严肃地说:“老布什当初也在中央情报局工作。”他自豪地说,正是“克格勃”这个背景使他能够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以及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处于同一水平,这段经历对他治理俄罗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普京说,“克格勃”经历“教会我如何同别人进行交流,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还掌握了如何处理大量信息并分出轻重缓急的本领。普京强调:“在情报部门工作,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拥有了一颗爱国心,我热爱我的国家。”同年11月,普京在访问美国前夕接受美记者采访时说:“应当说,走谍报工作这条路我从不后悔。我无愧于我往昔走过的生活。我自认为是个卓有成效的情报官,我始终在为祖国的利益而工作。”同年12月,普京在访美回国后又发表电视讲话说:“现在的美国总统也是前中央情报局局长的儿子,所以你们可以说,我们拥有相似的背景,我们彼此非常了解。”2006年7月,普京在出席全球网友见面会回答问题时说,“克格勃”工作使他受益良多,使他学会了工作技能,学会了理解和尊重别人,使他具有了敏锐的洞察力和新闻情报意识。

其实,普京“铁腕治国”的严厉作风也和他的“克格勃”经历密切有关。例如在2004年9月发生的“别斯兰人质事件”中,普京毫不理会车臣绑匪的威胁和要挟,坚持采用强硬手段,最后虽导致300余人死亡,却也成功解救了1200名人质中的大部分。在此期间,普京指挥若定,冷静果断,充分表现了由多年“克格勃”经历所磨炼出来的“强人”本色。

从原“克格勃”系统寻觅治国人才

普京主政初期,立足未稳,缺少自己的班底,因此要依靠前任总统叶利钦的班底来帮助执政。普京当俄罗斯代总统时也曾对叶利钦作出承诺,上台一年之内不更换执政班底。后来,普京慢慢从圣彼得堡同乡和“克格勃”系统搜罗人才,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执政班底,以取代原有的叶利钦班底。尽管更换的进程相当缓慢,但其势却锐不可当。

普京在用人方面的一大特点,就是乐于从原“克格勃”系统中寻觅人才,重用原“克格勃”系统的干部。起初,普京把“克格勃”同事召来帮助对付金融寡头、打击地方势力和惩治贪污腐败。后来,普京又把原“克格勃”干部引进政权上层,作为自己的左膀右臂。2001年3月的政府改组,在这方面走出重要一步。当时,普京一下更换了四大强力部门的领导人,让自己的同乡、同学和“克格勃”时期的同事伊万诺夫出任国防部长,让“团结党”议员团领导人格雷兹洛夫出任内务部长,分别控制了军队、警察和内务部队。同时,刚建立的7大联邦区的总统全权代表,也大都出身于“克格勃”系统,是普京的知己和亲信。于是,“克格勃”势力冉冉升起,俄罗斯政坛出现了“西罗维基”(意为“强力集团”)的新名词。据美国《华盛顿邮报》2003年9月24日报道,当时来自原“克格勃”系统和其他强力部门的干部已占俄罗斯政坛高级职位的25%,其中包括总统顾问、政府部长、联邦区总统代表、州长等等,他们控制着国家行政、经济、司法和监管媒体的大权。这种干部的比例,在叶利钦时期为11%,在戈尔巴乔夫时期仅为3%。另据俄罗斯女社会学家库留西塔诺夫斯卡娅在《普京先生的精兵强将》一书中所说,“西罗维基”在俄政坛最高层的比例已从1988年的4.8%上升到2003年的58.3%。2004年3月出任政府总理的弗拉德科夫,据说也具有“克格勃”的历史背景。此外,在俄罗斯各类大型企业中担任领导职务的“克格勃退休干部”,更是数不胜数。据俄罗斯社会学家统计,在普京第一个总统任期结束时,身居要职的官员中“戴过肩章的人”比例已达50%。而正是这些来自原“克格勃”系统和其他强力部门的干部,在帮助普京实行“铁腕治国”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 上一页12下一页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高欣艺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