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赴美国学习时,西方的法学观念已经经历并基本完成了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重大的法学本体论变革。那个时期,在政治学及伦理学领域中包括“内在观点”理论、“社会合意”说、“权威”理论、对社会功利主义广泛批判等的各种学说的思辨基础上,传统法律中被认为是法律的基本特征的“强制力”观念被弱化或消解,使得平等、自由、公正等法律的其他价值被特别强调出来。由此生成的观念是,法律的存在不仅和国家、权力运用者有关,而且和一般民众有着关联;在一个正义的社会,平等的公民自由是确定不移的,由正义所保障的权利决不受制于政治的交易或社会利益的权衡;民主应当而且必须成为法律的永久性社会基础。这场本体论的变革,意味着现代西方法制观念实际已经解决了实现法律规则与法律信仰内外一致的问题,亦即将法的内容直接与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合一,守法非靠外在强制力量。
这场本体论的变革,一方面使得西方现代法学的本体论与传统中国政治文化“以德为本,以法为用”的法律核心价值相互辉映,有了一致性,这是马英九能够接受现代西方法学观念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也深刻揭示出西方法的核心价值中与传统中国法的核心价值的差异性。中国传统法的观念是一个包含着天理、国法、人情的大法的观念,而天理、国法和人情却是相通的,其中人情在法律中是最有价值的东西。这样的法律观念容易引发的弊端显而易见,这就是人情大于法,它加剧了权力对上位者的消极影响,导致严重的权力弊病。浸淫西方法律近十年的马英九必然对此看的分明。
因此,对自己有着极高道德要求,并笃信法律是现代人应该遵循的高于情和义之上的唯一最高行为准则的马英九,在为人上必然会远离人情,不经营派系人脉;在处事上必定以 “依法”“按程式”办事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最佳方式,特别在政党、个人行为与法律冲突时,不惜被自己的同志“千夫所指”也要按法律办事。可以说,这既体现了他对东西方法律价值观的思考和扬弃,也提供了他养成“不沾锅”、“法律人性格”、中规中矩行事风格的政治文化心理土壤。
家庭影响——行事风格的养成之一
马英九之所以深受中国传统“士大夫”文化的影响,与他的家庭背景和从小受到的严格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而他的一些政治性格也肇因于他所受到的严格的家庭教育方式。
众所周知,马英九出身于书香世家。马英九在台北市长办公室悬挂的祖训对联“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就是他的祖父马立安所题写。马英九的父亲马鹤凌,受马立安的言传身教,也是中国传统儒家的信奉者。他生活简朴,饱读诗书,多才多艺,诗词棋艺无不精通。要求子女熟读四书五经,也灌输子女应有的忠孝及民族大义。马英九的同学曾开玩笑说,“马英九将来是要做总统的”,可马鹤凌听了却非常不以为然。他反驳说,“我不会那么肤浅和狂妄,我是以国士培养他,要他有名臣的风范,要他活在别人心,活在历史上”。马鹤凌所谓“国士风范”, 不外“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与义,分别有让,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以“国士名臣”为培养目标,希望马英九“有九思之德,九如之身,九经之志”,“活在别人心,活在历史上”。马鹤凌心志之清高,对马英九寄望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马英九从小就受到非常严格的家庭教育。在他的记忆中,“强迫”是对父亲严格要求他按照雷打不动的作息时间读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左传、论语、孟子等诗书典籍的生动描述,被同学笑称是“古代的人”,也是因为每天没背完古文观止、写完毛笔字,就绝不能出门和同学玩。马鹤凌爱读武侠小说,马英九也受其影响,对武侠书也是爱不释手,因此,少时就有侠义之风,从政后自然流露出“济弱扶倾”的抱负,对社会不公不义特别敏感。
马英九的一些政治性格也与他受到的严格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关。政治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早年的互动方式决定了成人社会行为的模式。个体表现的人际行为与他在最早时期的人际关系,通常是与父母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相似。由于马鹤凌的相对强势、对马英九的严格要求与深切期许,马英九从小便追求完美,“脸皮薄”,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从而给自己增加了许多精神压力。体现在政治性格中,就表现为凡事追求完美,特别爱惜羽毛,事必躬亲的倾向明显,马鹤凌潇洒直率的一面,马英九在公开场合也很少表现出来,更多的是谨慎内敛,面对政治冲突与对抗,其柔性、妥协的一面比较突出,显得有点魄力不够,担当不足。
总体上看,马英九的行事风格可以描述为“以妥协争取认同”,“温和而坚定”两个互为表里为特点。
国民党的因素——行事风格的养成之二
国民党的不良体质激发了马英九的使命感。
马英九对国民党的感情,掺杂着父辈的政治遗传、长期国民党的教育培养、自身政治生涯的起伏历练等等主客观因素。其中不可忽视的是,在他尚未真正接触国民党党务、切实瞭解国民党体质之前,就对国民党有了最初的怀疑和另类的思考,正所谓经历了一个“预先社会化”的过程。“预先社会化”是个政治心理学名词,大意是,一个人在早年的成长过程中就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深刻影响并进行相关反思,从而影响其在人格成熟后的行为模式。
编辑:
解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