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专访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
2009年09月25日 05:57人民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2009年,审计工作就是始终贯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条主线,加大审计力度,推动调结构、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刘家义说,审计署提出要抓住“三个重点”,即促进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落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积极推进体制制度创新和反腐倡廉建设。

审计表明,截至今年一季度,2008年底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计划和预算已全部下达,2009年初新增1300亿元中央投资计划和预算基本下达。各地区基本按照规定投向分解下达本地区投资计划,未发现新增投资用于“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项目,也没有发现用于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项目。同时,也查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较低,二是部分项目管理不够规范,项目进展没有完全达到预期要求。

“目前,我们正集中力量开展对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政策措施的贯彻实施情况的全面的审计调查。这一工作已于今年9月初启动,预计将于10月底结束。审计调查结束之后,我们将依法向社会发布审计结果公告。”刘家义说。

抗震救灾审计实现了“防患于未然”

2008年5月,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爆发。审计署党组从自身职责出发,迅速对救灾款物的审计作出安排。全国1.2万余名审计干部对3.2万多个部门和单位的救灾款物进行了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延伸调查了重灾区的3800多个乡镇、9500多个村和7.6万多户受灾群众,提出了3640多条审计建议,促进了救灾款物筹集、管理和使用的安全有效。

“通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审计工作,有效防止了抗震救灾的资金和物资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做到了‘防患于未然’,实现了‘保证不出问题,少出问题,至少不出大问题’的目标。”刘家义说,这次审计和过去我们对救灾资金的审计有很大的不同。以往是事后审计,现在则转变为事中审计,对救灾款物管理使用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切实发挥即时监督功能。此次审计重在服务,强调审计工作要从抗震救灾工作大局出发,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及时纠正,并且实行定期公告审计结果,重大问题随时公告。

“在严峻的考验面前,灾区广大审计人员忠于职守、奋力拼搏,表现出坚定的意志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们用心血和汗水,以忘我无私的奉献,践行了审计人员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和承诺。”刘家义说。

经济责任审计将加大力度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审计署探索建立了在国际上尚无先例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初期主要进行国有企业厂长经理离任审计、承包经营审计,后来发展到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

2008年,审计署对34000多名党政机关或企业的负责人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其中省部级干部4名。“从审计的结果来看,有110多名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和300多名其他人员的问题被移送司法和纪检监察机关。”刘家义说,在这110多名领导干部当中主要是处级干部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经济问题、不廉洁问题和失职渎职的问题。从对4个省部级干部的审计结果来看,履行职责的情况比较好,对党中央、国务院的一些重大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也是比较好的,没有发现个人的经济问题。

目前,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逐步得到规范,地厅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面推开,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正在继续试点。刘家义说,今后省部级干部离任审计不仅范围会扩大,而且会形成制度化。现在,中纪委、中组部、审计署和人事部、监察部等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如何把对科级、县级、地厅级“三级”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化,对省部级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也在加快推进中。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期、资源环境改变期、社会矛盾凸现期,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这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刘家义说,努力推动审计工作在新世纪新阶段取得新的更大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我们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认真履行法定职责。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本报记者  崔 鹏   编辑: 霍吉和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