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旱作的冲击波 新疆石河子膜下滴灌节水调查
2010年02月22日 10:58中国青年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1994年,王龙不堪忍受团场的大田劳动,恳求父母把他送到河北省石家庄市的一个部队。从农业团场到大都市,一切对于王龙都是极大的诱惑。

看看城市的生活,想想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王龙发誓,部队就是他走出团场的跳板,复员后决不再回团场。

1997年,王龙离开部队。复杂的心情让他觉得,回家的路如此短暂。

在家没住几天,王龙就告别父母去了乌鲁木齐。为了儿子的未来,母亲拿出多年的积蓄,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些钱给儿子买了一辆出租车,王龙在大城市开起了出租车。

开出租车并不像王龙想象的那样让他很快富裕起来,相反,日子越过越变得紧巴巴。这让王龙彻底迷失了方向。

但是,王龙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母亲原来种的100多亩地已经变成了300多亩。而且,很少看到母亲疲惫不堪的模样了。

终于有一天,王龙去地里看了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地里的渠没了,满地找不到一颗杂草,特别是母亲下地时连劳动工具都不带,干活儿的全是雇工。

王龙被眼前的场景深深震撼了,他没有想到,几年间团场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如此之大的变化。2007年,王龙决定放弃城市,重新回到团场种地。

2009年,王龙和母亲经营的300亩棉花地,总收入近90万元,扣除生产投入35万元,雇工16万元,纯收入可达25万元。

王龙的母亲说,等棉花款兑现了,就给儿子买辆车。过去是开着车拉人赚钱,现在是开着车去种地。

秦玉萍家的生活条件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去年9月,她的儿子去天津海洋学院上学,一下拿走两万元,在此之前,家里买了一辆小轿车,夫妻俩还一人换了一辆新的雅马哈摩托车。

从2004年至今,秦玉萍每年都要出去旅游,国内玩遍了,一周前已预定了新马泰的旅游。

121团的王继彬老人今年72岁了,原是5连浇水班的职工,全连有3000亩地,他们班有12个人专门负责全连的浇水工作。

2003年,王继彬搞起了膜下滴灌,种地面积由过去的500亩扩大到1300亩,自家打了4口井,还雇用了18个临时工。

王继彬老人说,刚参加工作时,全连的棉花总产才28万公斤,现在他一家仅棉花产量就达50多万公斤,一家的产量是相当于过去一个连的一倍,过去单产100多公斤,而现在达到400多公斤,过去全是人工作业,现在全是机械化。

今年,王家棉花收入达280万元,扣除成本,纯收入达150多万元。2003年,他在石河子市买了第一套楼房,2004年又买了两套,到2005年又添了两套,一个孩子分了一套。每到农闲时,他就到城里孩子的家里轮住,享受天伦之乐。

像王继彬老人这样在城里购房的农场职工,在石河子垦区已经成为一个经济现象。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梁建春 刘冰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