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膜下滴灌”是将地膜栽培技术与滴灌技术有机结合,即在滴灌带或滴灌毛管上覆盖一层地膜。它使传统的浇地变成浇作物。农民形象地比喻为给作物“打点滴”。水流顺滴孔直达作物根部,使土壤始终保持疏松和最佳含水状态,加之地膜覆盖,水分蒸发大大减少,农田用水量仅为常规灌溉的50%。
但这样一个好产品,一开始却并不被农民接受。
2003年,149团开始推广“膜下滴灌”新技术时,水管中心副主任候雷军带着技术人员挨家挨户地做工作,嘴皮子都快磨烂了,可还是没几个人响应。
当时,在149团出现了一个怪现象,被连队干部一直认为是致富带头人的那些能人,竟然没有一个带头搞膜下滴灌的。原因是这些能人有办法,他们采取的办法,就是给水管人员送烟送酒,这一送,就可以把规定300立方的水搞到500立方。
候雷军说,当年149团的18万亩耕地,只推广了1.7万亩。
农工们根本不相信一滴一滴的水能满足作物的需要。于是,不少农工把天业集团免费提供的滴灌带卖掉换了酒喝。
“长期以来,习惯于大水漫灌的农民总喜欢看到哗啦啦的水流进田间的那种感觉。在他们看来,只有水漫过地皮并保持一定的水位,庄稼才能吃饱喝足。殊不知,这种做法浪费水、花钱多不说,还会造成水位上升、土壤次生盐碱化日趋严重的后果。”天业集团的高级企业顾问吴磊说。
秦玉萍一开始也拒绝接受,在她看来,这玩艺儿和以色列的产品没什么区别,也是个吃钱的料。
但142团14连的职工宋立业和妻子在技术人员鼓动下,决定试用膜下滴灌技术,并一下子多承包了200多亩盐碱地。当时,他俩还犯嘀咕,承包地一下扩大了十倍,能管得过来吗?
等把棉花种完,他们才发现,原来是铺膜,下种、滴灌带铺设一次性完成了,自己没怎么动手就把220亩棉花种完了。当年仅卖棉花的纯收入就达8万多元。
“最初我也反对使用膜下滴灌技术,那是因为不了解价格,怕给自己增加种植成本。现在看来,一亩地多投的98元,与节约的水费、务工费等成本几乎持平,增产的部分就是纯粹的利润了。当初是落后的观念造成了经营误区。”宋立业感慨。
秦玉萍看到那些试水者收获的喜悦,多少有些后悔和失落,自己不比他们笨,也不比他们怕吃苦,为什么就不能比他们干得好?
第二年,秦玉萍决定,在自家承包的地里也搞膜下滴灌。
“开阀门、点鼠标、穿皮鞋”代替了“拿铁锹、提马灯、蹬胶鞋”
在农场和农村,浇地一般是男人的事,因为这是最大的体力活。
秦玉萍的丈夫是一名兽医,平时根本帮不上她什么忙,为了浇水的事,他们没少吵架。
一旦跑水,在堵水的现场就没有身份和性别之分,即使是女人,不管她们是否有“特殊情况”,都必须跳进水里,和那些男人一样奋不顾身。
关节病、内分泌失调等职业病,见证了兵团职工对这块土地的付出。
而且,每年仅浇地用水的水费,就让农工们心疼不已。秦玉萍包的40亩地,仅水费一项就得支出4800多元。
但自从用了膜下滴灌,浇水不再是繁重的体力活了,节水的效果也让秦玉萍喜出望外。
地头这边是设备滴灌的首部,通过干管、支管和毛管,将首部与数十亩地里的每一株庄稼相连。每到需要浇水时,秦玉萍只需坐在风吹不着、日晒不着的首部房子里,轻轻按下按钮,水分和已经配制的养料就会源源不断地送出去,像打点滴一样滴在每株庄稼的根部。老人和孩子教一下都可以单独完成。
从那年开始,秦玉萍的棉花产量就连年递增,270公斤、350公斤……2009年已增加到512公斤。
庄稼还能这样种?农工也能这样当?秦玉萍对生产种植方式的改变将信将疑。
但王智对这种改变却是深信不疑。作为农八师远近闻名的大型农场主,他承包的土地有5000多亩。
承包这么多耕地,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按照原来的生产方式,别说5000亩,就是50亩我也忙不过来。”王智说。
种棉花是石河子垦区多数农工的首选,因为不愁销路,经济收益也比较合算。浇水、耕地、铺膜、播种、解放棉苗、中耕除草、施肥,这些环节环环相扣,一个都不能少。
农忙时,王智摸爬在承包的不到100亩的土地上,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非常辛苦,即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改变自己困难的局面。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中国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即便是有着“职工”身份的兵团农场职工也不例外。
自从搞了膜下滴灌后,情况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按王智的说法,那就是“天上”和“地下”。
种地不用耕地了,不用自己下田施肥了,不用下地播撒农药了,也不用亲自到田里播种了,更不用挖渠、起垠了,当然也用不着下大田浇水了。
过去那种传统的农耕方式在这里被彻底颠覆。
“如今,种地是大型拖拉机一过,一切都OK!”王智已不是当年那个穿着雨鞋浇地,晒着太阳拔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王智了。
集铺膜、施肥、下种、滴灌带铺设、打孔于一体的棉花播种方式,已经成为石河子和新疆一些地方农民的“新宠”。
从传统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的王智,已经完成了从体力劳动向农业生产装备操作工,从种田能手向生产管理者,从技术生产向资本经营的华丽转身。到2007年,王智一共承包了4900亩土地,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家庭农场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梁建春 刘冰
编辑:
李志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