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劲松 不服从的公民
2009年11月10日 16:42南方人物周刊 】 【打印共有评论0

男人的基本维度

在不用跟任何人较劲的日子里,郝劲松算得上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他身上那件粉红色带梅花暗纹的衬衫隐隐折射出这个男人的性格与审美。逛街是他的悠闲解压方式,他流连于大型的ShoppingMall,看一切好玩的东西,逛累了就坐下来,吃。朋友都知道他是个美食家,有一餐晚饭换着场子连吃3顿的纪录,这爱好一度让他体重激增,并失去了自己的下巴。

做律师的朋友们批评他:“像你这样从事公益法律事业的人,怎么可以肥头大耳?这样你看上去跟你所反对的人还有什么区别?!”

他于是很听劝,马上开始减肥,少吃,多动。强烈的危机感把他从早晨的被窝里揪出来,投入北京初秋清冷的薄雾,跑步。

37岁的郝劲松,凡事都要问个“Why”,以及“Whynot”,有着普及到一切领域的平权意识。从北京来到上海,他发现上海街头的时髦姑娘流行不穿袜子,赤足穿高跟鞋,“她们能不穿,我为什么不能?那我也不穿!”他马上很凉快地脱掉自己的袜子,黑色正装皮鞋里赫然露出一双干巴巴的大光脚。

“为什么女人穿皮鞋可以不穿袜子?为什么男人就一定要穿?”他理直气壮地反驳我的质疑。

“那女人还可以穿长筒丝袜,你能穿长筒丝袜吗?”

当他发现袜子问题并不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时,第二天就把袜子穿上了。

带孙家兄弟去餐厅吃饭,因为希望有个私密的环境谈案情,郝劲松要求包间,被服务员告知:我们只有8个人的大包间,没有三四个人的小包间。

服务员态度很坚决,但郝劲松态度更坚决。一分钟后,包间有了。

这一点让孙中记很欣喜,他发现:当权利被剥夺的时候,只要再坚持争取一下,包间就会有了,公道也许也就有了。

在北京,郝劲松另有一记要包间的杀手锏,就是不管人数多么少,先坐进去吃起来再说,买单时,点菜的费用自然不足包间的最低消费额,他很温和地告诉服务员:我可以按最低消费付钱,没问题,但请你开两张发票,一张是我们吃了多少饭钱,其余部分请开具另一张发票,名目写“包间最低消费款”。

没有人敢公然开出“包间最低消费”的发票,所以包间最低消费对郝劲松来说永远不存在。

表现欲也是从小就流露出来,山西常有走街串巷卖艺的耍蛇人,锣鼓点子一敲就围拢一票看客,耍蛇人高举手里的花蛇,问哪位观众愿意上台配合,约莫10岁的郝劲松马上举手,“我!我!”

小男孩看着耍蛇人把那条滑溜溜的动物塞进自己的小背心,得意地拍拍自己的肚皮,以示“不怕”。邻居回去告诉郝劲松的母亲:“你家这个男伢,胆大!”

作为军人的后代、狂热的军事爱好者,他始终在乎“勇气”这一性格维度,但凡他起诉的案件,他就要坚持到底,宁可落败,也不肯半途撤诉,生怕别人说他孬种。“每个人都会有恐惧,但是我不能露怯。在老百姓心中,我们告过那么多国家部委,林业局、铁道部、国家发改委,我们是安全的。而且我们改变了一些现状,我们不能怕。”

“民主就是一条跑道,我们暂时无法确定这个跑道有多长,我们把它初步假设为一个5000米的跑道,要用20年或者15年的时间实现。政府也在这个跑道上,你不可能抛开政府就能进入现代社会,当你去推动政府的时候,你首先要让政府觉得这个力量它是能承受的,是安全的,目的是要把它往前推动。在这种状态下政府是安全的,你也是安全的,跑道以外的人也看到了郝劲松是安全的,那就会有更多的人走上这条跑道。人多了,民主的进程就会缩短。”他说。

在若干次或挑战强权、或承担风险的维权案例里,一旦发现自己在心理上有所动摇,他就会盯着镜子,对自己说:

“劲松,你要勇敢!”

下一页:专访郝劲松:民主还是一个孩子

郝劲松以公民的身份作战

如果你觉得司法体制黑暗,你就不去使用它,它会越来越烂,等到做手术时也没用了。民主是个孩子,你得培育它。健全的社会应懂得培养它的公民

本刊记者蒯乐昊发自上海

我是一个自由人

人物周刊:网上对你攻击最多的是你的律师资格证,有人说,你连律师资格证都没有,是伪律师。

郝劲松:我本来就不是律师,我没有资格证,也从未假装过我有资格证。我是一个公民,一直以公民的身份作战。因为如果你是一个律师,在一些事情上,司法局和你所任职的律所就有办法让你很难受,你要受指挥,你会有顾忌。正因为我没有单位,没有人可以指挥我,我是一个自由人。我需要自己做主,不喜欢被任何力量控制或者要挟。而且我会因此成为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不是律师也照样可以拥有法律的武器。

人物周刊:你现在代理的这些案件中,代理人怎么称呼你?

郝劲松:随便,比如张晖就叫我“郝哥”,孙中界叫我“郝律师”,网上有个帖子说,老百姓觉得律师就该是像你这样的人。

人物周刊:中国是个讲究“名正言顺”的国家,没有律师执业许可对你开展工作有影响吗?你的收入来源是?

郝劲松:我是三家公司的法律顾问,收取顾问费,这工作不会占据我过多的时间精力,所以我有足够的时间来介入公益事件,无偿提供法律援助。我每天都用很长时间关注国内外互联网上的事件,然后选择目标出击,看这个战役,是否适合我。比如邓玉娇案件,我觉得那案子不适合我,因为我不是律师,就无法进到看守所里会见当事人。

人物周刊:你似乎从小就是个“刺头”,总是有人会很慷慨地把“讼棍”、“刁民”这样的词汇送给你。

郝劲松:凡有上级有管理者,我都试图去改变他,改善他,如果他不服,我就和他拼一拼。包括这次“钓鱼案”,我们去区政府要求旁听,有一个局长说:你可以去接待室喝点茶水,参观一下我们的建筑。我说如果不能旁听就算了,我对建筑不感兴趣。过一会儿他的手下来了,说:郝先生你站在这儿也不太好,都是上访的人,你去接待室坐一下吧,配合一下。我说:我没有义务配合你,我是一个不服从的公民。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郝劲松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