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毕业生死亡日记:我们为何如此艰难?
2009年03月20日 09:32南方新闻网 】 【打印已有评论0

同一所学校,不同的梦想

聊起身边的创业明星,她的语气里充满了检讨的味道,“我整天只知道读书,却总感到前途迷茫。”

雪峰楼大概是整座校园里密度最不均匀的建筑。一楼是一贯人气火爆的创业基地,而往上的教室,不上课时,尤其是周末,几乎空无一人。斜对面的图书馆里,平时也只稀稀落落地坐着十来个学生。

这样的校园让计算机系新生郑宇(化名)觉得有些“怪异”,这个喜欢看书的18岁男生平时喜欢泡图书馆,他打算毕业前完成自己的第一部科幻小说。但这个伟大的目标在他跨出空荡荡的图书馆时便不知所措起来。走在校园的路上,随处可见拎着一大袋小商品,行色匆忙的创业同学,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要么好好学习,要么好好创业,不要无所事事”。“但这两种选择不是平等的,我想好好学习,但我感到孤独。”郑宇说。

2007级旅游系的周诗琪(化名)也有同感。这个与人说话时,总是逃避对方眼睛的女生是名典型的好学生,不仅一次性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全班只有两三位同学能做到),还进入了全省一个导游大赛的十佳,但聊起身边的创业明星,她的语气里充满了检讨的味道,“我整天只知道读书,却总感到前途迷茫”,“我也想创业,但下不了决心,也没什么经验和本事……”

在周诗琪眼中,这些创业明星“高高在上”,学校开讲座时,他们总被安排到前面一二排位置就坐;评优秀毕业生时,不创业的学生要求每门成绩都达到优秀,但创业的学生只要全部通过即可;班级学习第一名拿的奖学金两千元,而淘宝竞赛的一等奖两万元,第二届更要提高到10万元……

与一座分布着近郊、市中心和CBD的城市类似,创业学生根据各自的业绩被划分于不同的空间位置——刚起步的学生在宿舍开店,达到钻级的可进入创业基地,级别更高的可住在校外。

所幸的是,创业带来的财富的悬殊,还没有演化成学生之间阶层的分化,事实上,即便月入4万如杨甫刚,那些本可以区分身份的钱仍止于一个被不断追逐的数字目标,他们还腾不出心思和时间去琢磨如何享受成功。

恰如其他本科高校寻常所见的英语热、证书热、考研热一般,这所高职院校正强调着毫无掩饰的商业价值取向,演绎着一个极富颠覆性与争议性的教育梦想。

周诗琪承认,这个让她心神难安的新梦想并不是她真正想要的生活,他们班一个男生也开了一间淘宝店铺,平时很少来上课,即使来也是开课后,抱着一叠书和一台笔记本电脑,头发蓬乱地从后门悄悄溜进来。

有时,周诗琪也听到一些老师说出让她稍感欣慰的不同看法,“创业好固然是好学生,但加一个‘更’字是没有必要的”,“人生的路很长,三年的大学时光很有限,不该拿绝大多数时间用于经营网店”。

但这些看法都会被副院长贾少华一口否定,“我们不是走得太快,是太慢了!”“有些老师说,学生都去创业,都不上课了,老师岂不是要下岗了?我说,你这样想,就该你下岗!”

“我该怎么让自己坚定起来呢?”在图书馆里,周诗琪烦躁地翻着一本六级英语模拟试题,“我也想拥有一个明确的未来。”

老板专业的未来

本质上说,这多少逼近并挑战着贾少华的理想,他的对手或许压根就不是传统的培养模式。

张军并没有在第一届淘宝大赛上获奖,尽管他的网店顺利升级为四钻。不过他可以入选学校新开设的创业学院了。这里是最临近诞生杨甫刚般超级毕业生的摇篮之地。

创业学院的门槛不低——实体创业的同学月收入达8000元,淘宝创业的同学达四颗钻以上。学院专门另设课程,学生可自行选修,以替代原专业的课程;网店升级到更高业绩,还可抵一定学分。订立这一新规时,贾少华有充分的依据,“杨甫刚当年考市场营销才三十几分,可谁敢说他不懂市场营销?”

曾有记者问他,创业学院到底是个什么专业?贾少华哈哈大笑,“老板专业!”

眼下,“老板专业”的课程尚未正式启动,变通方法是学生除了公共课之外,可以申请不去上课,只要期末考试参加且通过。一次,张军向班主任提出,“能不能连公共课也不去上?”这个得寸进尺的要求很快被否定,“不行,啥课也不上,还像个学生么?”于是每天,张军不得不在两个几无瓜葛的角色之间转换——学生张军负责上英语、思想政治等公共课程,参加各种期末考试,拿到大专毕业文凭;老板张军负责经营网店,并酝酿着一个伟大的梦想,在即将启动的第二届淘宝大赛中升级为一顶皇冠,争取10万元最高大奖。

和今年的超级毕业生们一样,张军不打算找工作,毕业了继续做淘宝,他打开电脑,桌面是马云,“做到一顶皇冠,还有两顶,更高级别的还有金冠。”“金冠之后?……凭那样的资本,做啥都行了。”

也有坚持不下去的。创业基地启动半年多,张军所在的工作室换了近一半的人,一些同学因忍受不了如此无趣的生活而离去,“我不想把大学三年时间都花在电脑前。”也有人貌似恍然大悟,这种创业只是时间堆积的低水平交换而已。

一次偶尔的闲暇,杨甫刚难得地回学校散散步,看着下课走出教学楼的学弟学妹、在操场训练的体育特长生,他形容当时自己有种眩晕感,“校园生活原来那么美好那么可爱!我多想大声告诉他们,好好珍惜!”

回到堆满货物的工作室,这个瘦小的大三男生即刻又回到狂热的工作状态。即将升级三顶皇冠的他获得了首届淘宝大赛的最高大奖两万元,他把奖金回赠给了学校,“钱对我来说已不是最重要的”,他的目标是做到两顶金冠。

这些超级毕业生以及即将毕业的超级学生们无疑是贾少华的骄傲,支撑着他尝试教育模式改革的企图。他以自己能喊出学校一百多个创业明星的名字而自豪,“全中国没有哪个高校的校长能像我这样。”他还对那些曾经沉迷于网络游戏,后转做淘宝做到四个钻的学生说,“你们要骄傲地活着”。

在不久后的新学年,贾少华还要将这句骄傲的话具化为现实——创办首届淘宝班,批量生产超级毕业生。他甚至计划要求学生收到录取通知书后,立马到学校报到,开网店。他还设想,淘宝班的学生上课都应带着笔记本电脑,老师边授课,学生在下面边操作。

他有充分的数据印证,“全国范围内网店的成活率仅有11.5%,但我们学生的网店成活率高达70%。”但也有人担心,这70%也许更多只是依仗于学生们最充足的时间投入而已。

淘宝的东家阿里巴巴已经发现了义乌工商学院的创业模式,他们在不遗余力地借势宣传的同时,正在杭州建一座大型淘宝城,一两年后投入使用。淘宝城的功能之一即是引入批量淘宝店主、物流及供货商进驻,实现整体性规模经营。他们的目标是,如果全国各大城市都建起一座……

从本质上说,这多少逼近并挑战着贾少华的理想,他的对手或许压根就不是传统的培养模式。也许不远的将来,那些怀揣财富梦想的年轻人不得不考虑:是选择交租金进驻淘宝城,还是交学费考入义乌工商学院?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