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毕业生死亡日记:我们为何如此艰难?
2009年03月20日 09:32南方新闻网 】 【打印已有评论0

发言者是义乌工商学院副院长贾少华,这位一直在琢磨高职学生新出路的校领导正是在杨甫刚身上找到了灵感。

他打算批量生产超级毕业生——三年内,全校实现2000多名学生创业,这占全校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在他的设想中,成功的进度及效果还可以精准计算——大一结束时人均月收入要达2000元以上,大三毕业时达10000元。

只是,创业的形式基本就是开间淘宝网店。2月中旬,在北京一个教育论坛上,贾少华的演讲主题就是“淘宝改变命运”的口号,将“知识”两字换掉了。

他还不打算“收敛”,尽管外界争议纷然。因为在金融危机的凄风冷雨中,在大学生就业率仅36%的当下,至少他的义乌工商学院的学生们已开始坚信不疑。

“样板工程”

“有事情随时给我打电话,”面前的院长笑眯眯地望着他,“杨甫刚,你是学校的英雄!”

在成为“样板工程”前,杨甫刚和身边的同学没什么区别——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次等生”,考了两次高考才勉强进入这所高职学校。

下岗的父亲已视之为最大的欣慰,想着儿子毕业以后能进政府机关或单位,过上体面、稳定的生活。

杨甫刚认为父亲OUT(网络用语,过时的意思)了。在他读高中的2003年,被称为“扩招就业元年”,媒体上开始出现“失业大学毕业生达50万”的悚人报道,北大毕业生街头卖肉亦掀起轩然大波,高学历不再必然意味着一份体面工作和精英身份。

杨甫刚想实现一个不一样的梦想,“就算我拼了命考过英语六级,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年年拿一等奖学金,出了校门,我能和本科、名校的学生争当精英吗?”

大一开学没多久,杨甫刚开始在校内捡矿泉水瓶易拉罐卖,遭到“竞争对手”——学校门卫的强烈不满,“大学生怎么能干这个?不务正业!”“不务正业”的学生很多,在倡导创业前,义乌工商学院和其他的高职院校一样,教学与实践五五开,鼓励学生打工兼职。学校的告示栏经常贴有饮食店收银员、传单派发员的招聘信息,这些工作和他们的未来差距不大,“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一个月一千多,一眼望到穿”。

和杨甫刚一样,许多同学的学习热情也不高,自习教室太空,以致部分教室干脆锁门。

这便是贾少华一直试图改变的现实。他曾经狠抓学风,这位将女儿培养进清华大学的父亲规定学生必须上早晚自习,上课必须点名,学生不许住校外。但很快,他发现不是学风的问题——他曾为学生的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差而恼火,但把成绩报到省上后才发现,每项成绩居然都名列全省高职院校前茅,甚至第一。他死了心,开始考虑,“补短不如扬长”。

当时,有几个在校学生开起了户外用品店、广告公司、婚庆公司等,但都不具备推广的可行性。大多数学生还是做些普通的兼职或家教,杨甫刚也仍在“厚着脸皮”捡瓶子。

2007年,在朋友的推荐下,杨甫刚开始转做淘宝,售卖家居装饰品和化妆品。彼时,网络购物风靡一时,只有一台电脑、五百块钱与骨灰级吃苦品质的杨甫刚迅速上手。当十余平方米的宿舍已塞不下货时,他冒着被开除的风险悄悄搬出了校外。“如果拿不到文凭,我也只好对不起老爸老妈了。”他说。

八个月后,做到五颗钻(网店的信誉评级标准,越多越好)级别时,“不务正业”的杨甫刚突然受到副院长贾少华的隆重接待。他被带到院长办公室,一问一答地坐了半个多小时,临走前,还收到一本书和名片作为礼物。“有事情随时给我打电话,”面前的院长笑眯眯地望着他,“杨甫刚,你是学校的英雄!”

如此高规格的接待和称赞一个成绩平平的学生超出一些年轻老师的预料,“我们都没有过到院长办公室单独面谈的机会!”“这样的学生一下子就成英雄了?!”

更大的变化接踵而来。贾少华开始在各种公开场合提倡学生创业。“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及时抓住这个机会!”他的声音充满激情。在他看来,这一低门槛、低投入、低风险、回报快的创业模式易于操作和推广,加之学校就处在义乌这一全球小商品批零中心,“天时地利人和”。像此前狠抓学风一样,他开始用他的意志全力鼓动学生上网开店。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