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社会 > 正文
2008年十大假新闻
2009年09月16日 15:36人民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二、上海方言“嗲(dia)”字收入《牛津英语词典》

【刊播媒体】《竞报》

【发表时间】2008年3月19日

【作者】张暄

【“新闻”】日前,牛津英语在线词典上将上海常用词“嗲”收入词典中。“dia”被定义为名词,意指“嗲的事物”,用作感叹或者表示同意,此外还加入了“d i a i st”、“d iai s t ic”、“di a i sm”等相关词汇。这个来自“dear”的“嗲”原本就是英语世界的词汇,此番又改头换面回到了英语世界。《牛津英语词典》旨在收录所有已知词汇的用法,以及词汇在不同地区之英语的变化,不少对英语词汇的学术研究都以它作为切入点。《牛津英语词典》主编Jo hn Simps on在一份声明上说明,“d ia”因为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知名度而被收录,也正符合《牛津英语词典》顺应潮流日新月异的宗旨。

【真相】《新民晚报》3月29日报道,近日被国内各大新闻网站竞相转载的“《牛津英语大词典》新收上海方言‘嗲(d ia)’字”的报道,疑为提前出笼的愚人节新闻。记者昨天致电牛津(上海)咨询有限公司询问详情,词典部的余先生表示不知此事,他在牛津英语在线词典上也没有查到“d ia”字。随后他通过在香港的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词典部刘经理向英国本部求证,昨晚8时终于给了记者明确答复:牛津英语在线词典并没有收录“嗲(dia)”字,相关报道有误。《北京青年报》也收到了来自《牛津英语词典》出版方、牛津大学出版社的邮件,对“上海方言‘嗲(dia)’收录进《牛津英语词典》”予以了书面否认。该报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在《“嗲(dia)”字被收入牛津英语词典》一文出现前,有一篇落款“叽歪”的汉语博文中出现了媒体盛传的“dia”的相关词汇。随后,记者通过搜索引擎查到“唯一”出处,是一个名为“敌托邦的栖息者”的博客,该博客2007年4月6日的博文内容与报道《“嗲(dia)”字被收入牛津英语词典》中完全一致,所举例句也全部在报道中出现过。该博客内容显示,其作者为一名在上海学习的台北年轻学生。所谓“‘嗲(dia)’字被收入牛津英语词典”乃其恶搞也。

【点评】说来惭愧,虽说生在上海长在上海,平日里有时也说“嗲”,但作文造句从未用过“嗲”字,更不知此字系出名门,乃英文之“dear”也。乍读此文,沾沾自喜之余,不免埋怨上海媒体漏报特大新闻,怎么让北方媒体抢了先?其实,北方媒体的同仁不妨逆向思维,如此轰动的新闻,“嗲”字出生地的沪上媒体岂能无动于衷?而且,既然知道“牛津英语在线词典”等关键词,何不上百度、谷歌去搜索一下?

新闻同仁切记,天上决不会掉馅饼,因此,借用一句上海话:勿要发嗲!

三、北京房地产商协会会长赞成炸掉故宫盖住宅

【刊播媒体】《东方今报》

【发表时间】2008年3月25日

【作者】余东

【“新闻”】“账其实很好算,与其每年花十多亿元维修,不如干脆炸掉故宫,彻底改造成建筑用地,大大解决北京土地资源匮乏引起的房价暴涨。”

近日,一位房地产商通过媒体发出此番“肺腑之言”。对此,北京房地产商协会会长胡云景表示认可。他表示,如果将故宫占的土地全部改为建筑用地,约可以提供2400万平方米的可居住面积,至少可以为120万人提供住房,北京住房价格届时会有大幅下降。

【真相】网友“那年那月那天”2008年3月26日凌晨在红网论坛发帖,指出:“这也太假了吧,两年前网友恶搞的帖子竟然又被当作新闻发出来了。”原来,《信息时报》早在2006年5月30日已有报道,揭露《北京房地产商建议炸掉故宫改为建筑用地》是假新闻。当时该报记者从网上发现了这个帖子的原始版本,题目是《阻碍开发建设,专家建议炸故宫》。在这个原始帖子里,发帖人有一个“编首语”:“需要先阐明的是,这篇所谓的新闻是作者个人炮制出来的文学作品,并非事实。令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是以下事实新闻:阻碍长江开发建设,专家建议炸掉南京长江大桥。由南京长江大桥类推至北京故宫,虽然作者行文激愤,但也并非是杞人忧天。”作者署名“网易乱弹日报”。原来,这只是网友的一篇“乱弹”,但经过千百次的转载后,发帖人的“编首语”已经被人有意无意地去掉,文中的人名也做了改动,剩下一篇“几可乱真”的“新闻”,让众多难辨真假的网民白白激愤了一回。而且更发噱的是,两年后这条“新闻”居然又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点评】今天的记者生逢其时,借助互联网的威力,可以将新闻的触角无限地伸展到任何遥不可及的地方。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利弊,互联网亦然。据粗略的统计,当今世界平均每秒诞生1.4个博客、新增博客文章17篇,世界上博客文章的总数约为13.5亿,相当于数百万本书籍的内容。面对如此浩瀚的信息海洋,谁能保证其真实的成分究竟有几何?记者若想以博客中的内容作为报道的依据,无异于竹篮打水。近年来频频出笼的假新闻,就是必然的结局。结论是,想要让虚拟的根茎结出现实的果子,要么是痴人说梦,要么是智商为零。

四、六旬老人考取清华研究生激励儿子

【刊播媒体】《黑龙江晨报》

【发表时间】2008年5月8日

【作者】金雷

【“新闻”】62岁的哈尔滨市民老滕因儿子没有考上名牌大学,为了激励儿子,自学考上清华大学研究生。2005年,老滕的儿子小滕即将参加当年的高考。老滕对儿子说:“你只能考北大、清华,不然天津大学也行,如果考不上,你就别考了,去别的学校也没有意思。”高考后,小滕以637分的成绩考进了南昌大学。为此,老滕狠狠地将儿子骂了一通。

失望、气愤的老滕对儿子说:“你考不上名牌大学,我给你考一个看看。”经过一年的努力,2006年老滕报考了清华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班。考试的科目有专业知识、政治、外语。老滕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了2006级清华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班27名学生中的一员。

老滕拿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到学校报到时,发现班上的同学都在30岁左右,就连他的老师也只有46岁。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新闻杂志供稿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