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儿师长对人很和蔼
张国成回忆说,做码头工人是非常辛苦的。每天都干得全身湿透了,却挣不了几个钱。当时,大家总希望有机会抬那些达官贵人上南山。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有幸和“傻儿师长”范绍增有一段缘。
“‘傻儿师长’住在城里面,夏天要到南山去避暑。”张国成说:“他从城里(现渝中区)坐船过来,上岸后坐滑竿上山。我们一般4个人换着抬他。抬上山后,给我们每人5毛钱。”
“当时传说他过去是个茶堂倌儿,后来赌钱输了,就上山当土匪,成了袍哥,后来被川军收编了。”张国成回忆说:“开始,我们听说他袍哥气息很重,对人很凶。可是,我感到他对我们抬滑竿的下力人还是非常和蔼的。”
“我有一次被征集到‘范傻儿’的身边做了一阶段御用轿夫。我们4个人,随着他的侍从一道从朝天门坐船到万县。然后从万县上岸,抬着他到绥定(今达州)。4个人一般换着抬,每天要走60公里。”
张国成回忆说:“这阶段的待遇在当时还不错,每月包吃包住还可以拿到7块大洋。”
码头搬货要交下河钱
重庆是一座码头文化富集的城市,码头工人是这座城市独特的产业工人。如今在这支大军中,据说张国成是最年长的老人了。他见证了重庆码头的百年变化,他对这段江岸,对这里的船舶,对江上的一声声汽笛,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今年春节,张国成和往年一样,在亲人的簇拥下来到朝天门广场。他指着南滨路对晚辈们说:“现在建设得如此漂亮,以前的周家湾到码头一带,江边脏得很。”
张国成告诉记者:“我第一次做码头工人,虽然有人介绍,还是交了下河钱的。不交下河钱,哪怕你全身是力气,在码头上也没有你的活干。”
“现在都还记得,我向姨姐夫借了7块钱开始创业。用了2块钱在码头工人的工棚里租了一个床位,用两块钱买轮子,用2块钱拜码头交下河钱,剩下1块钱做生活费。”张国成说:“我们每天80多个人,排着轮子装船卸船,干完了活路才分钱。常常是分完钱,米店就关门了,米都买不到。”
在谈到码头工人的艰辛时,张国成说:“一两百斤的箱子、麻袋,都是靠我们一步一步地往上扛。经常是累得地上全是汗水,一船货下来,可以说没有一个身上是干的。现在,都是机械化了,我看过九龙坡集装箱码头,现代化的装卸设备好气派啊!”
张国成给我们讲码头总有说不完的话。这位老人虽然快102岁了,但是他面色白净,就连老年斑和皱纹都很少。他说:“现在的幸福日子,在旧社会像我这种码头工人是不敢想的。”
记者 赵君辉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张国成
编辑:
李志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