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学生性爱视频风波:“做人要做陈冠希”风行
2010年03月22日 08:41南方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新闻述评

性教育应大大方方进行

有专家这样定义“性罪错”:处于性成熟期的青少年,由于性知识的贫乏或对性行为的社会意义不甚明了,为满足自身生理的需要而实施的有关性方面的错误行为或者违法犯罪行为。

可见,职校女生性爱视频事件,就是典型的性罪错。

性教育严重匮乏

有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性罪错案件比例增加,年龄趋于低龄化,而且此类案件占青少年涉嫌犯罪案件的58.5%。

为什么在青少年当中性罪错发案率如此之高呢?受访的教育界人士和心理学专家均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我国性教育的缺位和匮乏不无关系。

有专家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性教育方面仍然步履蹒跚,仍是一个大空白,但现实情况证明,对青少年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已迫在眉睫。

在西方发达国家,性教育被定位为人格教育。从小学到高中,每个学生都要接受大约120学时的性教育课程,内容包括性知识、性道德、与性有关的价值观等。

反观我国,“谈性色变”的现状依旧没有改变,在学校和家长眼里“性”依然是一个忌讳的字眼。不论是高中生,还是大学生,都说学校仅有的性教育在于几节生理卫生课,老师有时还会让学生自己翻书自学。

对此,东莞市政协常委、东莞中学教师占少云指出,学校和家长在青春期性教育中并未起到主导作用,青少年获取性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来自网络、报刊和光盘等等,这些渠道的内容良莠不齐。

另外,在青少年性教育这个问题上,很多老师和家长的出发点就是为了防止“出事情”,是一种防范式的教育。更有家长认为,性教育越早,孩子产生性意识就越早,越容易“出事情”。

在学校、家庭如此封闭的环境下,孩子们只能“自学成才”。有记者曾对广州某中学200位高中生、100位初中生作过问卷调查,发现有187名受访学生曾浏览过色情网页,170人看过限制级影像。

时下不少青少年把性行为当成一种时尚,以自身性经验相互比较为傲。记者在近日的采访中发现,个别学生把“做人要做陈冠希,做爱要带照相机”这句话奉为“至理名言”。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的任务就在于,要让性本能刚刚觉悟之际,就使他们的理智做好充分的准备。”

当前,青少年性发育有所提前,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我国滞后的性教育能成为无数少男少女的“护身符”吗?因此,针对青少年开展积极有效的性教育已迫在眉睫,这事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不光是他们自己的事,也是家长、学校以及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性教育的“度”在哪里

在大街上,学生情侣上街牵手已是司空见惯。在小巷内院,在校青少年拥抱、亲吻等更亲密的举动也屡见不鲜。一位政教处主任曾向记者提及,有时候女生甚至更主动,乘父母不在家时约男生到家里玩,“这样子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有高中学生也认为,自己已经成年或接近成年,对性可以自己做主。“如果双方都愿意,也没什么关系”。

还有学生认为,拍视频的几个人“太不聪明”,男女朋友间发生性关系很平常。但几个人一起而且还拍视频,则让人难以理解。

有男生说,自己绝对不会也不接受女生参与类似行为。

对学生们的这些思考,一位较长时间接触学生的社工认为,尽管学生有性意识的萌发,但同样应遵守着社会的道德底线。如果能正确引导,是能够大大减少类似事件发生的”。

一位班主任告诉记者,发现班上有的学生关系特别“亲密”,他也曾想过是不是要讲讲性话题,但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位教师说:“不是我不想讲,我怕学生本来没想到这一层。我一讲,他更好奇去尝试,不是适得其反么?”

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也有类似担心。有社工说,针对青少年开展关于情感话题的活动,也只能停留在正确的恋爱观这一层次上,更深入的性关系、性接触话题并不在活动内容之列。“我们对这个了解也不深,难以讲清楚讲透彻”。

香港社会服务发展研究中心陈安发先生,是东莞社工专业督导计划统筹主任,在香港长期从事青少年性教育工作。他认为,随着青少年生理的发展,他们对自己和身体的变化感到好奇,在某些情况下会产生异样感觉,有性接触和性行为的想法,这并没有错。

但是,他说,女生是否应该满足男生的所有要求,男生如何看待自己在性关系中的责任,这需要一个更清醒的认识,也需要必不可少的教育。

陈安发说:“在香港,家庭生活教育也包括青少年性教育,开展了几十年,到今天离全面教育还有差距。未来十年二十年内,这仍然是一个社会要面对的话题。”

他说,首先,成年人不要把性话题当作一个神秘的猎奇的或者羞涩的话题,“你看我在阐述时并没有特别的动作神情”。这样是消除听众好奇心理的一种方式。如果教育者自己抱有上述那些心态,只会更加调动听众的好奇心,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给青少年一个走出阴影的空间

陈安发很关心性爱视频男女主角的现状。他说,应当给这些孩子一个空间,让他们走出阴影。

陈安发认为,要多层面考虑社工介入的效果。

对受害人本人,应当考虑孩子是否会因此产生诸如自杀、自残、暴力等过敏反应。首先要让孩子接受事件发生后造成的现实,并随着时间推移,冲淡对孩子的消极影响。这需要社工开展专业的心理辅导。

同时,对孩子的家人、朋友及其所生活的环境开展社会教育,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孩子,给孩子一个正常的生活空间,不要让她觉得现在自己没有人能依靠。

他说:“对于类似事件,社会上有人是围观的心态,有人用苛刻的指责,也有人完全出于同情。我认为,想让孩子走出阴影,最重要的是一种接纳的心态。我不同意孩子的一些行为,但并不代表我就要用特别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陈安发说,帮助孩子改善心理状况是当务之急,社工应当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东莞市大众社工机构副总干事余欣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她认为现在涉事的孩子可能面临巨大的压力,如果现在生活的小环境对成长不利,换个学习生活的环境未尝不是一个选择。

她还关心这件事情对青少年生理上是否会造成不良后果,父母在家庭小环境中和孩子能否保持良好沟通,以避免二次伤害。

余欣说:“社会上一些案例中就有一些孩子,经历过类似事件后,对生理上心理上都受到伤害,最后自觉不自觉地沉沦下去。我们应当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朱晋段思午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