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十大假新闻 垃圾场儿童残肢入选/图
2006年12月31日 10:41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假新闻]

八、铁道部酝酿火车票中加铁路建设费

刊播媒体《中国经营报》

发表时间2006年11月6日

作者柴莹辉

“新闻”铁道部正尝试寻求一种方法来“堵”。住我国铁路建设资金的庞大缺口。近日本报记者独家获悉,今后火车票价有可能效仿民航的机场建设费概念,在票价中引入“铁路建设基金”。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就此事进行市场调研。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今后建设基金的模式可能被沿袭到铁路客运中,“票价改革有可能分步实施,新建的客运专线首当其冲,之后普通线路的客运也会涉及。”据悉,这种借鉴民航机场建设费模式,在铁路票价之外额外收取的“铁路建设资金”,在高速列车和普通列车、新建线路和原有线路会有所区别,建设基金定位在不同数额。

真相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表示,他注意到《中国经营报》发布的所谓“独家”新闻,这条看不出来源和依据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范围的误传。至于报道中有关铁道部酝酿在火车票中加收铁路建设费,火车票将要涨价的消息纯属空穴来风。铁道部从来没有提出过这方面的议题,更谈不上正在酝酿这样的方案。铁道部寻求通过这种方法来堵住我国铁路建设资金缺口的说法,更是毫无根据的,也是不负责任的。铁路票价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票价调整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

点评这条广为传播的新闻被铁道部新闻发言人指为“空穴来风”之后,有不少评论提出质疑:这会不会原本是铁道部故意放出的“政策气球”,但看到舆论汹汹,就翻脸不认账了呢?但不管幕后情况究竟怎样,从新闻业务方面加以探讨,就能发现问题不少。新闻中说“本报记者独家获悉”,故而无疑是一条独家新闻,但是,风险也由此产生。正因为是独家,其他媒体也就无法证实你的报道。况且,新闻源只是一个不知姓名、不明身份的“知情人士”!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权威部门加以否认,记者和媒体百口莫辩。客观报道的准则之一,就是必须要有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新闻源相互印证,方能成为新闻报道。其实,这不仅是新闻报道的技巧,更是保护媒体的良策。而现在《中国经营报》没有严格遵循这条准则,就只能独吞苦果。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