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关键词:糊弄
豆腐渣里有官商勾结魅影
“莲花河畔景苑”13层楼房倒塌之后,“压力差”的官方结论被广泛质疑,有论者高呼“楼脆脆”的倒掉“是一记警钟”,警示质量安全之忧;也有论者质问“谁之过”,直指背后的官商勾结和事故问责。此后,类似的质量问题接踵而至——成都的“楼歪歪”、南京的“楼裂裂”、北京限价房的“墙脆脆”、浙江桐乡市的“楼薄薄”、南京“桥糊糊”……
工程成为“豆腐渣”,原因不一而足,有论者直言“"楼薄薄"是监管失陷下的蛋”。开发商、设计商、建筑商、监理单位、政府部门……如果每个环节都能恪尽职守,事故率就会降到最低。
上海“楼脆脆”暴露出,开发商股东中包括上海闵行区梅陇镇的镇长助理、征地事务所所长等人。这难免让人产生“官商勾结”遐想,拿地时的权力寻租、设计中的偷梁换柱、建设中的偷工减料、监管机制形同虚设……如此层层陷落,建筑质量焉能保证?有论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倒楼捅破官商勾结的窗户纸”,连根倒下的楼房不但敲响了楼房质量安全的警钟,也揭开了官商勾结内幕的面纱。这也提醒我们,要保证住宅建筑质量,就要遏止工程腐败、根治官商勾结。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一些“豆腐渣工程”却屡屡获奖。如,“莲花河畔景苑”楼盘项目曾被记入上海市建设工程质量诚信档案优良记录;南京“楼歪歪”被评为“江苏优秀住宅”;南京用胶水糊上裂缝的“桥糊糊”也获得了“2009年南京市市级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豆腐渣工程”频频获奖,“有钱能使鬼推磨”,权力能让人变鬼,这其中恐怕也少不了“暗箱操作”的“功劳”,摆脱不了官商勾结的魅影。
焦点事件:楼脆脆
6月27日,上海市闵行区“莲花河畔景苑”一在建楼房倒塌,13层的楼体齐根倒地,造成一名工人死亡,人称“楼脆脆”。
8关键词:倒钩
“钓鱼”为创收 问责应到肉
司机孙中界的“断指”换来了舆论对上海浦东新区“钓鱼执法”的关注,此后,“钓鱼执法”迅速成为公共话题。不少评论直接将其与农民工张海超的“开胸验肺”相提并论,并呼吁绝不能让类似事件成为公民寻求公道的常态。
整个事件又是一起舆论推着政府部门解决问题的范例。在公众要求公开“钩子”信息时,当事部门先是否认存在“钓鱼执法”,接着拒绝公开真相。其在应对舆论质疑方面的不积极、不作为再次成了评论的焦点话题。《钓鱼式执法,危害猛于虎》、《钓鱼式执法还需继续回应质疑》、《政府不能陷害自己的公民》,媒体舆论的继续质疑,再加上网民的民意推动,最终有了上海浦东区政府的道歉,以及对钓鱼执法的公开认错。
“错误的执法易引起民怨。”然而,类似“钓鱼执法”的事件频繁发生,表明我们的执法人员仍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视为“高人一等”。抱着这种思维去执法,信息是否公开,程序是否公正,执法是否有法律依据,就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一些评论将“钓鱼执法”归结为罚款执法的变异,可谓切中要害。一旦执法与部门利益相结合,“钓鱼执法”的出现就不可避免。审视“钓鱼执法”,就不仅应重新审视各种执法行为和方式的合法性,使之有合情合理的操作;而且还应剥离附着在执法之上的种种利益,不能让执法成为部门“小金库”的创收途径。
与公民以自断手指的勇气来求取正义相比,执法部门显然缺乏自断“非法执法”的诚意。“钓鱼执法”相关负责人仅仅受到行政警告处分,轻飘飘的问责显示在执法合法性上还有很长路要走。
焦点事件:钓鱼执法
今年9月8日,上海浦东新区交通执法大队在查处黑车时,雇用“钩子”扮作乘客,诱使司机“非法营运”。司机孙中界以自断手指的残忍方式自证清白。
9关键词:公殇
醉人不醉酒 工伤实公殇
公款吃喝本就不对,喝出人命更不应该,想立牌坊就更荒唐。
有评论认为,烈士认定有12条标准,陈录生与任何一条都不沾边,其申报令人费解,是对烈士称号的亵渎。“为了安慰家属,多争取一些抚恤”的解释,更是把高尚圣洁的烈士认定庸俗化、儿戏化,如此公然作假是对社会正义的践踏。这都敢造假,还有什么不敢假?
尽管深圳市交警局认定陈录生之死不是“因公牺牲”,不具申报烈士条件,闹剧告一段落;然而,闹剧产生的土壤依旧存在,追问和反思不应停歇。
首先,公款吃喝之风何时是尽头?每年高达数千亿的公款吃喝,公众早已怨声载道,但其势头反而愈演愈烈。“革命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直到喝出了人命,还想以“死的光荣”来褒扬。人人都是潜规则的受害者,又是潜规则的推动者,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有的地方法院甚至规定,因公醉酒如出意外应算作工伤,由此反证出这类案件决非零星个案。
其次,还有多少陋习在假“公”之名招摇过市?由于“公务”的概念太笼统,只要领导点头的、能开发票的,什么事都可以“因公”,吃喝玩乐嫖,统统都报销。公私不分、假公济私,严重危害公权力的形象,重挫官方的公信力,久而久之,难怪公众总有一双怀疑的眼光。醉酒下的“工伤”,实为“公殇”——公权力之殇、公信力之殇。
最后,假如事情不曝光结果又会如何?申烈成功也许就不在话下。能“碰巧”被曝光的毕竟只是极少数,更多的事只在权力的体内循环。因意外曝光而“见光死”的教训,能给体内循环带来什么改变呢?既有可能打破体内循环的封闭性,更有可能使体内循环更趋封闭。正是:多少荒唐事,难付笑谈中!
焦点事件:因公醉死
10月28日,深圳宝安西乡交警中队民警陈录生与当地村领导吃饭,喝下大量洋酒醉倒后经抢救无效身亡,交警中队拟请上级认定其为因公牺牲,申报为烈士。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编辑:
李志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