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共同体”仍然还只是一个概念
南方都市报:鸠山政府上台后提出了“东亚共同体”概念,虽然他后来出面解释,他没有想把美国排除在外,是媒体的误读。但实际上,这个概念日本是酝酿已久的了,在2004年五月,日本就成立了“东亚共同体”评议会。日本提出“东亚共同体”的概念,实际上已经意味着日本的战略已经发生了很大调整,日本似乎以“老二”的心态在适应亚洲地缘政治和实力所发生深刻的变换。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金灿荣:对于“东亚共同体”这个概念,我注意到中国政府有一个表态,9月28日中日韩三国外长在上海开会时,杨洁篪部长表示原则支持。但截止到目前,这个问题主要是鸠山首相在讲,日本外交界的官僚没有呼应,它还是一个很空泛的概念,它包括哪些国家,范围就不是很清楚。
南方都市报:鸠山首相倾向于10+6(东盟、中日韩澳新印)。
金灿荣:对。鸠山后来表示不排除美国,是一个勉强的表态,美国人也听出来了,很不高兴。实际上“东亚共同体”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的“福田主义”时期,当时福田康夫他爹就提出这个概念了,但屡屡遭到挫折,东亚呼应不积极,美国也很警惕。这次鸠山的态度最明确,想坚决往下推。他的本意是要排除美国的,但也有制衡中国的含义,所以他想拉印度过来。但现在日本到底怎么想,我们还不知道,比如它必须有范围,步骤、目标是什么?是不是欧盟形态的地区一体化机构,若如此,要开放内部人员流动日本就做不到。若不是欧盟式的概念,只是现有模式的维持,那就要问,有没有必要,因为“10+3”有了,“10+6”也有了,21国和地区的A PE C也有了,还有没有叠床架屋,另起炉灶的必要?这些疑问需要日本来解答。
现在情况是,鸠山本人的政治地位都不稳定,他还有“捐款案”在身,他还在接受调查。日本外务省的官僚也很保守的,他们认为日本全部外交的基石是日美同盟,这个不能变。所以坦率地讲,现在的“东亚共同体”只是一个概念,如何变成政策和行动,还有待观察,但已经有影响了,比如美国就相当紧张,给中美对话多了一个话题,在日本有新动向的情况下,美国就非常关注中国,关注中国是否会坚持开放性地区主义的态度。这次奥巴马来,美国可能会要求中国重申坚持开放性地区主义的态度。从博弈的角度来说,中国无形当中就多了一张牌。
中国的外交还会是“防守型外交”
南方都市报:奥巴马政府上台后,非常重视中美关系,把这种关系定位为“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最近,美国常务副国务卿斯坦伯格与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坎贝尔在不同场合先后发表讲话,呼吁美中两国相互提供“战略保障”。但我们一直也看到,美国政府缺乏应对中国崛起的连贯性战略思维,一直在调整中,克林顿政府时期经过磨合定位为“建设性战略关系”,布什政府先是定位为“竞争性对手”,后变成“利益相关者”。
金灿荣:总体而言,美国人具有很高的战略智慧,又有冷静的现实主义传统。所以欧美日三者中,应该来说美国对中国的崛起,调整的是最到位的。现在的中美关系已经离开了过去30年的一个不良循环:当美国的政治权力由一个党转到另一个党,基本上都会拿中国说事,双方发生摩擦再到磨合,往往新任总统的第一个任期会被浪费掉。为什么能打破这个不良循环,细追下去,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中国政府现在很会做工作,在慢慢学习中与美国打交道的技巧也成熟了。奥巴马上台前,中国的外交部门和学者就已和他的班子进行了良好的接触,上台之后交往更频繁,1轨道、1.5轨道、2轨道、2.5轨道都很多。第二,改革开放30年中国确实取得了重大的成绩,美国是实用主义国家,你有实力,他就尊重你,这就是有了平等对待的基础,所谓“形势比人强”。第三就是中国强调和平发展,强调在尊重现有国际政治经济体制,尊重美国是老大前提下经济优先,而不是像当年日俄那样,军事优先,中国寻求的是一个“体制内崛起”道路。
另外,布什政府也留下了很好的遗产。小布什的外交政策最成功的就是亚洲政策,包括中国政策。中美关系的底子不错,奥巴马也提出了一个新的外交思路和风格:“巧实力外交”(sm artdiplo-m acy),。这里面就包含一些口号,比如“3D (diplom acy、developm ent、defense)外交”就是“外交、发展和防务”,原来的外交政策中是不提“发展”的,只提“外交”和“防务”,这种外交思维与中国一贯倡导的外交思维是很接近的。在“巧实力外交”下,还有一个是“多伙伴外交”,美国现在很大方,动不动就送个“伙伴”称号,把别人心里弄得暖融融的,比较容易打交道。第三就是奥巴马的班子里面有相当多的“支华派”,他们重视中国,了解中国,知道中国人的喜好,知道怎么与中国打交道。所以你会看到奥巴马这10个月来对中国的重视,在外交中用了很多中国成语,动不动就“同舟共济”、“众人拾柴火焰高”。奥巴马能在上任一年内访问中国,这是从尼克松到现在一直没有的情况。
南方都市报:将时间拉得更长远一些,比如有些学者在总结英美世界近200年的霸权史时,挑战国家主要有德苏日,三者分别陷入了“地缘政治陷阱”、“意识形态陷阱”和“金融陷阱”,每一个挑战者失败的背后是英美往往会在一个特定时期准确地锁定头号挑战者。尽管中国现寻求的是“体制内崛起”道路,但也有美国的“防范派”认为中国是在玩“潜伏”。在21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崛起可能是最重要的世界政经地图变化,中国会不会被美国锁定为下一个挑战者?
金灿荣: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中国与德俄日三国还是有点不同。一是中国没有强烈的意愿挑战美国,因为中国是所有大国里面有“双重特性”的国家,也是最复杂的国家。
南方都市报:双重特性?
金灿荣:这个“双重特性”有很多,与外交有关的我可以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内部发展不平衡,兼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重特征,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另一个是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巨型国家,人口有14亿(实际人口比官方统计可能要多),经济增长连续30年保持9 .8%,综合力量非常强大,但另一个方面中国又是所有大国里最弱的,国家还没有统一,民族问题、环境、贫富分化、腐败、治理上的困难、道德真空,核心价值的缺失等。从这两个简单的事实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就是未来二三十年之内,中国还会是一个内向型国家,一定以解决内部问题优先。这就像一个拳击手一样,能力很强,可以竞争奥运冠军,但得了胰腺癌了,这个时候一定是救命要紧。中国决策层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很清楚,所以在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的外交还会是“防守型外交”,它不是一个开疆破土,创建制度型的外交,它是为内部的三大议题(政治稳定,经济可持续,国家团结)服务的。即使个别人有想法,可能也没能力。
二是战略文化上,像德苏,都属于亨廷顿“文明冲突论”范畴,它们和美国的矛盾属于西方内战;日本作为亚洲的一个西方化国家,它的战略战术也是模仿西方来做的,是一“准西方国家”,与美争斗也属西方内战。它们打架用的都是西方的拳击格斗方式,就是打或被打。中国是东方式的玩法:“太极”,以防为主。中国现在就是以发展经济为主,美国再搞军事动作,两边不搭界。美国到处加强联盟,比如与印度合作,但中国尽量回避,处处“示弱”,搞“笑脸外交”、搞“经济优先外交”,弄得美国想挥拳都没有着力点。
如果细究下去,我觉得中美完全有可能走出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的大国政治悲剧。一是今天的国际社会已经高度全球化了,相互依存,冲突的代价比任何时候都大,制度也比较刚性化,制约力量较强;另一个是网络的出现,跨国经济的出现,导致全球市民社会的出现,这也是大国冲突的一股制约力量;还有一个是商业价值观的主导性,现在全球年轻人都愿意做“比尔·盖茨”,谁也不愿意做“巴顿将军”。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时代周刊
编辑:
张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