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捉虾,误了庄稼
唐德刚曾经评价在抗日战争中任驻美大使的胡适是“摸鱼捉虾,误了庄稼”,原因是当时的胡大使理应多为当局争取些国际援助才是,而他却到处搞什么空洞的民主演说,最后,大使当不成了。其实唐德刚与他的老师也差不多,他这个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可是没写出一部哲学专著,而人物传记和文学类、史学类的著作却能找出一箩筐,诸如《梅兰芳传稿》《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记》《顾维钧回忆录》《书缘与人缘》《史学与红学》《战争与爱情》(小说)等等,那本在香港出版的《中国之惑》是研究毛泽东的,这不真应了他评价老师的话了吗?
但他的“鱼虾”使他名扬天下,不知有多少读者被他那洋洋洒洒、亦庄亦谐、自然天成的“唐派散文”所倾倒,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鱼虾”得来并不容易。
以《胡适口述自传》为例:先是以英语录音整理而成的,为使英译准确,师生俩常“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二十年后再由英文转译成中文在台湾出版。台湾《传记文学》社主编请他写篇“短序”,可正遇上他“旧情喷发期”,一发而不可收,一天一节,居然写了几十万言,最后竟成了脍炙人口的《胡适杂记》。
险些被调包的系主任
一九七二年,唐德刚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同时在纽约市立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课。在纽约市立大学他只上中国现代史,只教一个班,每周不过一次课,而且时间排在学生最不要听课的周末三点到六点。可就这一门课,他也把人家闹了个锅底朝天。
按说这门课在大洋彼岸不会有多少学生选修,可他一出手就弄了个大班,令人难以置信地堂堂爆满,每次都有不少学生挤在门口和窗外听课,这就引起了洋人教师的反感。第二学期,他的这门课派给了洋人教师上,叫他上美国史,他照样弄了个大班,把学生一拨一拨地吸引了过来,又是人头挤挤,满堂生辉!
正当此时,校方决定成立亚洲学系,要从全美亚裔学者中选聘一位系主任,还设立了“选聘委员会”。由委员会拟定的十余名候选人名单中,唐德刚排在末尾,奇怪的是委员会秘密投票时,唐德刚竟“十发九中”成了“黑马”。学校当局瞧不起中国人,反悔不认帐,竟把投票结果秘而不宣,一拖数月,到新学期开学宣布时,系主任竟被调了包!受骗的学生直冲校长室质问,校长理屈辞穷,无计可施,只好向唐德刚求救。那天他正在二百里地之外上课,校长急电请他速回,当他乘坐校长安排的飞机回到学校时,校方和学生双方都派了代表欢迎他,纽约市三家电视台纷纷出动,唐德刚衣锦返校,一下子风光到了极点。
不出校方所料,这位黄皮肤的系主任一上台就大刀阔斧地把原有的课程砍掉了一半,接着又一口气开出了十几门美国教育史上史无前例的“亚美学”课程,诸如“亚裔民族移民美国史”、“美国政法制度与亚裔移民适应之研究”、“亚美文化冲突”、“亚美文学选读”等等,将那些洋人史学家有意无意地避而不谈的、百年来华侨移民美洲的血泪史搬上了大学讲坛。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宋路霞
编辑:
张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