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灾后重建有没有出现既得利益集团的乘虚而入?这个东西我觉得也有必要一提,会不会出现假公济私、中饱私囊?老百姓天天吃泡面,天天吃饼干的日子肯定要告一段落。除了自救自助之外,政府给予他们什么样到位的问题?很多人一辈子的储蓄都在房子上,房子全倒了,怎么办?
这里面就对这些之前物资的公平分配,而如何分配的关注度又日益上升,这和直接利益的挂钩,还有对地震本身的反思,这个问题会不断的出现,人们就不断会提,为什么都是学校倒塌?学校倒塌有没有豆腐渣的问题?
好,政府有关部门成立了,已经派了调查组,我们期待有关事情水落石出。为什么农村的房子多数倒塌?跟城市的抗灾的各种标准不一样的。为什么震前没有任何征兆和预警?周恩来生前在邢台大地震力倡的群策情报的队伍,为什么到了文革结束以后,改革开放30年这个东西时断时续,没有一个坚持?
这些问题无论是新闻界、学术界、灾区的人民都会不断的提出这些问题,为什么没有预警等等就不断的出现。而在这个资讯的透明过程中,会不会出现走回头路?会不会因为灾难告一段落,新闻的管控或者怎么样的要求又重新卷土重来?人们担心的其实都很多。
最担心的一点,这些问题会不会妥善处理,能不能积极面对,这实际上对中国政府,尤其是各级的政府,他们的能力,真正的能力和展现是在灾后重建这个阶段。所以人民也担心曾经有的那种透明,资讯的开放会不会因为种种的顾虑和政治因素,又再度收缩?
所以我觉得这一点,在第一阶段的抗灾过程中,第一线部队,我刚才也说过,人疲马乏,缺乏轮替。包括我们的记者也是,也一样,包括救援人员,包括医疗队,包括我们很多人回来,很多记者都得了抑郁症,这些都是他也面临,也有心理的排解问题。
基本稳定了大局之后,思想又再怠惰,对这种灾后重建的艰巨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中央领导人很明白,但各级的领导人是不是很明白呢?不知道。而个别地方的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上,如果一旦出现某种瑕疵,社会情绪的排泄没有办法有适当的管道,会不会出现一些我们不喜欢看到的现象呢?会不会民意沸腾的问题?
我们也知道如何让我们灾区人民有尊严的活着,绝不是靠我们给他大米吃,给他房子住,如何激发自救意识的复苏,如何让我们四川人民、灾区人民能在废墟中重建,最主要是人的这种能动性。这个东西我觉得引用了最新一期《南方人物周刊》有一个文章的标题,“悲伤是一种缓慢的痛”。不是说精神鼓舞就告辞的,而这是一种灾难,而这个灾难的泯除的阴影,从唐山大地震亲历者都已经明白,这是不容易的。
郑浩:对。
杨锦麟:所以我觉得引用他其中点题的一句话,来做我们今天《时事开讲》一个结尾,他是这么说的,“悲悯因它的沉重落入地里,像麦子般长出希望,只因为它落地,落地的麦子是不会死的”。我相信我们这个民族,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不会因为这一次前所未有的灾难,一蹶不振。
我们只能在废墟中重新站立起来,只要我们能站立起来,只要我们的灾后重建还能拿出亮丽的成绩单,中国的崛起不是在改革开放之处,而是在08年之后,所以我觉得对这点我们要有一个充满着一个乐观的期待和自信。
郑浩:对,所以在未来的灾后重建的过程当中,也应该像在受灾的时候,关心灾民的生命那样,来关心他们的各种的诉求。
作者:
时事开讲
编辑:
王平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