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地标——京西宾馆
2007年12月19日 19:51凤凰周刊 】 【打印

设计之初,设计者到全国参观,最后参照上海锦江饭店建成西楼,成为当时北京市最高的建筑。西楼13层,1层为大堂,2至12层为客房,13层为包房和餐厅,以苏式建筑风格闻名。

为解决宾馆人员的来源问题,1964年5月,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联合发出通知,先后从沈阳、北京等9大军区和空军、海军等6个兵种,选调干部95人、职工401人。

“文革”开始后,各大军区、各军兵种和许多地方党委干部被揪斗。在一些中央领导的帮助下,大批干部被送到京西宾馆保护起来。

1967年1月19日军委扩大的碰头会上,就军队搞不搞“四大”的问题,叶剑英、徐向前和聂荣臻等军队高级领导干部同中央文革小组的江青和陈伯达等发生激烈争论。这就是著名的“大闹京西宾馆事件”。

京西宾馆成为中共及军委高干庇护所后,随即成为造反派冲击焦点。仅1967年1月,就有10余起冲击事件。中共和军委紧急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京西宾馆同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一样属于保护单位军队和地方的战斗队组织不许冲击。”

1967年2月7日,周恩来指示,宾馆实行军事接管,未经北京卫戍区允许,任何人不得进入。此外,宾馆接待室还安装了一部直通总理办公室的电话。后来毛泽东又指示北京卫戍区“常驻京西宾馆两个连”。

“文革”之前,京西宾馆已有中央警卫团1个连的兵力,和“文革”期间增加1个连,共200多人。

“文革”结束后,京西宾馆的保卫力量恢复正常状态,改为北京卫戍区的武警负责,常驻1个连。这些部队归宾馆使用,但由北京卫戍区直接负责,过一段时间,就会换防一次。

此外,宾馆还把原来的松树围墙改为砖围墙,有的地方增加了铁丝网,客房楼的电梯安装了防护门,设置专门保护首长安全的电梯,在宾馆东大门设立接待室,严格控制人员进入宾馆。宾馆内部被划分为甲、乙区,首长经常开会办公的会议楼为甲区,其他部分为乙区,对甲区采取严密的保卫措施。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邓丽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