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并购未准中国受负面影响
作者:银玉芝
美国企业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未通过反垄断调查,商务部3月18日明确表态。理由是,因为收购会影响或限制竞争,不利于中国果汁行业的健康发展。
商务部的公告显示,在正式否决此项交易前,商务部曾与可口可乐公司,就附加限制性条件进行了商谈。可口可乐提出了初步解决方案和修改方案,但商务部评估后认为,修改方案,仍不能有效减少交易对竞争产生的不利影响。根据去年8月1日施行的《反垄断法》,反垄断审查存在三种可能:通过、不通过、并购救济补偿。所谓并购救济补偿,即主管部门原则上答应并购,但需要并购方答应一些条件。
这起并购案反垄断调查,商务部或许是出于国内压力,或许叫照张履行公事。看起来,商务部本身对这场收购,是没有价值预设的。作为裁决方,更是不该有。不仅如此,商务部还在并购救济补偿方案上,和可口可乐进行了磋商。之所以并购未获批准,是商务部和可口可乐,在并购救济补偿方案上未达成一致。
理论上,并购未获批准,可口可乐当然可以继续,就救济补偿方案进行修改,直到商务部满意。但商务部具体阐述了未通过审查的三个原因:收购成功,可口可乐有能力把其在碳酸饮料行业的支配地位传导到果汁行业;可口可乐对果汁市场的控制力会明显增强,使其它企业没有能力再进入这个市场;会挤压国内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抑制国内其它企业参与果汁市场的竞争。
如此说来,无论可口可乐怎么修改救济补偿方案,似乎都无济于事。而且,照此理由,任何一家中国或者海外果汁行业巨头并购,都不可能获批。因为汇源的市场地位,本身就极高。根据AC尼尔森的调查数据,2007年,汇源在国内100%果汁市场及中浓度果汁市场占有率,分别达42。6%和39。6%。
不过,一直以来,汇源董事长朱新礼态度是坚决的,他支持自己的企业被可口可乐并购。老板都支持自己的企业被并购,并购却未获批准,剩下的一地鸡毛,又该如何收场?朱新礼当初坚定选择可口可乐,至少在他看来,是符合其自身和企业利益的。按照商务部理由,汇源基本卖不出去了。朱新礼如果执意要买,似乎只能卖给完全没有涉足果汁行业的企业了。但这样的选择,朱新礼是多么无奈,其利益又由谁来补偿?
谁都知道,果汁类行业,不是关系到国计民生最重要的产业。反垄断的第一枪,对准了可口可乐,于情于理是受到质疑的。这一幕,不由让人联想起三年多以前,中海油折戟优尼科(Unocal)的情形。时过境迁,同是并购,2009年至今,中国企业收获丰盛程度,前所未有。
《财经》今年第5期封面报道,使用了“中国大收购”这样的描述。按照Dealogic公司的统计,2009年春节刚过,与中国有关的海外并购就已经有22起,涉及金额达163亿美元。这显然是一个非完整版的中国收购纪录。仅中铝业一家,通过认购可转债和建立合资公司等方式,向澳大利亚最大的矿业公司之一力拓集团(RioTinto)投资就达195亿美元。
这样的成绩,中国俨然成为全球大买家,特别是资源方面。毫无疑问,这在国外激起超乎想象的反对声音。这和许多中国人、中国企业,反对可口可乐并购汇源一样。可口可乐并购未获批准,是国内企业游说商务部之功,还是真的如商务部理由,发人深思。试想,如果当初并购方是中国企业,此次并购还会进行反垄断审查吗,如果审查,结果还会是这样吗?
可口可乐并购中国企业汇源,未获批准。毫无疑问,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和贸易,也将受此影响。中国海外大收购,激起的反对声音,本身不容小觑。这些声音,和可口可乐并购汇源一样,不仅来自相收购一方的股东,也包括相关国家的政府、民间、同业。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未获中国官方批准,必将导致国外对中国企业,有意控制资源价格、垄断市场的担心增加,更质疑中国企业的收购源于政府意志,怀疑收购资金的来源。如此负面影响,是福还是祸?
作者:
周民良
编辑:
贾思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