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政协委员列席听取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 中新社发 杜洋 摄
中新网3月10日电 意大利《欧联时报》当地时间10日发表署名评论文章说,危机当前,中国政府可以以解决民生问题为起点,借助于扩大内需等一系列经济手段来化解危机。然而心理危机决不容小视,只有精神利于不败,人们才有了与困难抗争的决心和勇气,应当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让民族文化成为抵御危机的有力武器。
文章摘录如下:
尽管属于一届“平年例会”,但由于面临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今年的中国“两会”反而显得颇为非同寻常。也正由于这个原因,任何一个事关两会的细节都可能成为各国媒体捕捉的目标。日前,一份题为“倡导女性精神应对经济危机,加大发挥女性社会优势”的提案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
针对目前中国所处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政协委员们所关注的焦点大多集中在克服危机、产业振兴、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而这份由张晓梅委员领衔、超过100名委员响应的提案则是透过性别角度的分析,提出借助女性思维模式,发挥女性精神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冲淡并化解经济危机所带来的阴霾和不安,促进经济复苏。
在笔者看来,这份提案的主旨跟中国政府所倡导的“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危机当前,中国政府可以以解决民生问题为起点,借助于扩大内需等一系列经济手段来化解危机。然而伴随经济危机而来的民众消费信心下降,为经济前景惶恐不安,甚至于颓丧等心理危机也决不容小视。只有精神利于不败,人们才有了与困难抗争的决心和勇气。
在我们赞同“坚忍不拔,美好博大”的女性精神能够成为一种化解危机的精神动力这个主张的同时,“华人文化”的精髓也未尝不可以被看作是抵御风险,克服困难的有效手段。
与西方的开放和激进相比,华人更崇尚于内敛和稳妥。尽管这种处事态度在西方有时会被评价为过于保守,但是在经济危机的现实中,却体现出了其价值。例如,华人多数注重储蓄,不太赞同西方人所追捧的“寅吃卯粮”,而正是这种理财方式在次贷危机中显示出其自身的优势。
再比如,在此次经济危机中,国外不时出现因为入不敷出而导致房屋被拍卖的情况,但是却极少有华人家庭遭此命运。这并非是因为海外的华人多么富裕,而是在于传统文化造就了华人普遍具有较强的家庭观念,在华人心目中,“家”是一个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在遭遇挫折的时候,家庭可以作为华人积极面对困难的理由,也成为支撑华人抗击风险的力量之源。
每一种文化背后都是历史的积淀,而每一种文化都有值得传承的精髓。华人文化是传统习惯的累积,是精神信仰的归结,也是我们的为人处事之道。因为文化差异是区别不同人群最鲜明界限,所以华人文化也具有其鲜明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恰恰成为华人在面对困难和纷扰时的精神支撑。我们倡议华人能够大力发扬属于民族文化的优势,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让民族文化成为抵御危机的有力武器。(博源)
作者:
欧联时报
编辑:
贾思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