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评论 > 正文
联合早报:央视春晚与中国文化软实力
2009年02月03日 11:22中新网 】 【打印

1月25日,万众瞩目的2009牛年央视春节晚会在《难忘今宵》的歌声中落下帷幕,给节日中的人们带来欢乐和美的享受。今年春晚的舞美、灯光以高科技视频灯光设备,为春晚提供了变幻莫测的新颖造型和全景化的视觉突破。 中新社发 国刚 摄

中新网2月3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当地时间3日刊文说,中国央视春晚的播出范围也早已从国内扩展到国际,成为了中国著名文化品牌之一。央视春晚也长期面临尴尬境地。从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与运作手段的角度讲,央视春晚是个典型案例。央视春晚面临巨大的变革压力,主要是其创作指导原则和框架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容量,否则内不利于大众文化品位的整体提升,外不利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世界突击。

文章论摘录如下: 

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春节文艺晚会”(简称“央视春晚”),目前已经在农历除夕夜连续播出了26年。作为一个电视大制作,“央视春晚”的播出范围也早已从国内扩展到国际,成为了中国著名文化品牌之一。

然而“央视春晚”也长期面临一种尴尬境地:即广大观众在充分欢迎和认可这种电视节日晚会娱乐形式的同时,又针对其质量与内涵不断提出相当的争议和批评。

从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与运作手段的角度讲,“央视春晚”确实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研究和实验案例。

在“规定框架”下鼓励原创

晚会的影响和品牌效应,说明“央视春晚”在时间、场合、资源、规模、技术等方面,确实独具优势,自成风格,实力地位难以撼动。

但同时也要承认,“央视春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压力,主要是其创作指导原则和框架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容量,否则内不利于大众文化品位的整体提升,外不利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世界突击。

对于2009牛年的“春晚”,笔者的总体评价是“它已经在规定的框架内尽量做到了最好”。先说“做到了最好”,就是指晚会在舞台技术、转播手段、演员表演、服装款式、场面调度、节日气氛烘托等等方面,确实是“一年更比一年强”,已经达到了美轮美奂的境界。

再来谈一下“规定的框架”。“央视春晚”一直遵循“欢乐,喜庆,团圆,祥和”的创作基调和原则,这在总体上是合理的。另外一大特色是,尽管春节是民间节日,主办这台大型晚会的中央电视台乃属于官方主流媒体,所以“央视春晚”所表现的是政府框架下的民间庆典。

在这世界上做任何事情,包括金融产业和媒体运作等,都没有绝对自由,政府监管与企业自律都必不可少。譬如西方主流媒体在具体运作时其实都有着严格的规范和框架,有不少话题、视角、争论、用语等,都可能是敏感或禁忌。

既然有“规定的框架”是正常现象,那么媒体运作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就在于对框架本身的把握。目前“央视春晚”的原则框架至少应该在两个方面作出有效改进,才能更好地赢得观众的心灵和增大自身的文化竞争力。首先是增强创作原则和框架的弹性容量;再者是公开公平鼓励艺术家的自发原创。

不能只有香甜,少了辛辣

所谓“弹性容量”,应该主要体现在允许鼓励艺术创作中的“温和讽刺和善意批评”。一个社会不是真空,如果艺术只提好的,对欠缺视而不见,就会令观众产生虚假空洞之感。

尤其是晚会中的相声和小品等节目,其拿手好戏本应是对现实中的缺陷和问题做出讽刺抨击,反之则会流于勉强和做作,导致节目失败。这就像节日大餐中如果只有香甜,而少了辛辣,就很不够滋味。

艺术作品能够惩恶扬善,代表着对问题自醒与化解的能力,既是对公民社会发育成长的熏陶鼓励,也是国家与文化综合软实力的磨励提升。欢迎莺歌燕舞,笑纳电闪雷鸣,乃真正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健康发展与长治久安。

2009年的“央视春晚”请来两位农民歌手与专业演员同台献艺,这个节目很成功。成功的元素包括了质量、自发、自由和真诚。相反,不少费了很大劲头去刻意创作和表演的节目,却是吃力不讨好。这种现象难道不值得“央视春晚”深思吗?

艺术作品的生命源于自发和真诚基础上的高质量,而不可能是生编硬挤,扭捏造作的结果,这是古往今来已被反复证明了的根本规律。(伟达)

春晚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伟达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