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有序的民间参与
除政府机构的高效运转外,台湾地区民间团体和个人在重建工作中起到了同等重要的作用。相对于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领导工作,民间团体的优势在于其社会动员和组织能力强,方式多样化,并且针对具体工作目标,它不需要经过上下多层次的公文程序,而可以直接切入目标,效率极高。
例如台湾慈济基金会,其本身就长期致力于慈善工作,在“921”中更展示了空前的组织动员能力。它不仅是最快(当天)抵达现场的团队,还以“紧急救助”、“安顿与关怀”、“复建与重建”三大步骤,开展了从救灾到重建长达三年的工作,成就卓著。
在一系列重建工作中,以学校重建为例:“921”大地震使得全台湾1546所学校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其中293所严重受损。台湾“教育部”将这293所严重受损校园重组工作划分为A、B、C、D四组来进行(见图二)。A组由“教育部”委托“营建署”代办重建(共41所),B组由“教育部”委托亚新顾问公司协助重建(共22所),C组地方政府自办重建(共122所),D组为民间认养自办重建(共108所)。其中在D组的108所民间认养的学校中,前面提到的慈济基金会就以认养的方式重新建造了55所完全倒塌的学校。
相比台湾地区来说,我们大陆自然不乏民间热心人士,但却缺少强大的民间组织,这将是我们重建工作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一方面,面对如此庞大规模的重建工作,政府的资源、效率、和能顾及到的方面毕竟有限,但在另一方面,如此丰富,但却相当零散化的民间资源在怎样的组织平台上才能有效发挥其力量?现在很多热心参与重建工作的小团体和个人不愿意将财物捐给某些机构,再通过层层环节下拨到需要的地方,这是很自然的:其中要么认为这样做效率不高,要么担心会在某些层次上滋生贪污腐败。那么,无数个孤立的小团体和个人究竟怎样才能有效地出力呢?
在笔者看来,政府的扶持态度才是解决该问题的根本所在。政府应该以开阔的胸怀,尽量向那些国际上信誉良好、有高度整合力的慈善机构开放;也应在税收政策上鼓励国内民间有高度管理能力的大型企业担负起对大规模重建项目认养的工作;同样,政府还应该支持一些民间热心人士自发组织成团体,与各地方政府或机构直接联系,参与到重建工作中去。
有层次有远见的重建工作
重建工作必须长短期综合考虑,不然草率行事的结果往往会在天灾之后酿成第二次人为的灾难。
比如在近期工作中,当务之急显然是解决百万难民的临时安置问题,但另一项工作绝不可忽略:对灾害现状尽可能客观全面的记录,这将是接下来评估灾害程度和开展救济、重建工作的基础,也是留给后世开展各项研究的宝贵知识资源。
另外,针对较长期的重建工作,政府应该有综合性的视野,而不应将重建当成几项单一的数据指标来应付完成。比如在校园重建中,9000多所损毁学校的修补和重建工作,不单单是一批硬件修补和再造问题,也是一项伟大的文化再造再生工程,在这一点上台湾地区“921”震灾后的“新校园运动”经验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在台湾“921”校园重建中,台湾“教育部”委托“营建署”和专业管理公司,主持了全岛范围的设计竞赛,以优厚的设计费来表彰优秀的建筑设计,并鼓励建筑师积极吸纳地方民众和学校共同参与规划设计。在震后的2-4年中,“新校园运动”不仅在震灾区制造出一批优良的教育设施,也催生出富于朝气的新文化:校园的空间和活动开始与当地社区的空间和活动紧密融合起来,校园还成了地方历史文化传承的桥梁以及地方景观中的新地标。更令人振奋的是,这批新学校对“可持续性”环境理念的追求,反过来促进了当地社区建设“可持续性社区”的热潮。最后以点带面,“新校园运动”的文化能量,结合社区力量,扩展到了全台湾,成为促进整个社会深化教育改革、推广环境意识和进行其他社会改造的契机。
总之,在四川即将展开的校园重建、家园重建和社区重建中,我们对一套技术指标如建筑造价、抗震等级、结构体系等等的新规定是不可缺的,而重建工作也必须高效率进行,但我们的眼光还可以,也应该更加高远些:重建,不光是重建一批物质性的构筑物,也是重建已经沦为废墟的文化,重建已经破碎了的人心。
作者:
朱涛
编辑:
彭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