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学勤:这就是天谴吗?死难者并非作孽者。这不是天谴,为什么又要在佛诞日将大地震裂?
爱中华者,当为中华哀。华南雪灾,山东车祸,四川地震,赤县喧嚣该清醒了。圣火应该停一停,国旗也该降一降,就为黎民百姓降一次吧,他们不是伟人,只是遗骸,遗骸千万,只是无言。
●吴向宏:当一个社会处于灾难之中时,人民应该暂时放弃批评,全力支持和信赖政府;而为了应有一个在灾难时刻最值得支持和信赖的政府,就应当在社会不处于灾难的时刻,最好地保障人民的批评权利。
●肖金成:对汶川大地震遇难的同胞表示深切哀悼!全国人民应奋起救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国的优良传统。
●谢春涛:希望灾难能够唤起每一个国人的爱心!
●熊培云:“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注意到了中国政府对国际援助表示出一种积极态度,它让我不由得想起发生在改革开放前的“唐山大地震”。我一直认为,导致隔阂世界、祸起纷争的不是倒掉的“语言巴别塔”,而是不断竖起于人际与国际之间的“观念柏林墙”。不幸又幸运的是,对苦难的铭记与感同身受总会让人类走向团结。所以我说,开放社会没有敌人,如果有的话,这个世界的共同敌人就是苦难。
●许章润:在共同承受危难中,多难吾邦,必走向成熟民族。
●杨锦麟:天降大任于中国。2008年的大喜大悲,或许是凤凰涅槃最后那一刹那的宿命安排。
那就让它们都来吧,我们承受得起!
●杨早:5月12日汶川地震时,我离震中不到80公里。虽然侥幸房屋不倒,人员未伤,但我无法置身事外,我就是一个灾民,我看地震,有着灾民的心态。说两点:一、成都人平时给人感觉“散”,躲地震也户外通宵打牌,但市民义务献血深夜排起长队,许多出租车司机自发驾车前往都江堰救人。关键时候不拉稀摆带,成都人不含糊;二、本次地震爆发来得突然,无从准备,但余震大小,对灾民心理影响至关重要。每次有大的余震(5级以上),我都试图从电视或广播中寻觅一点观察,一点关注。很可惜,直播节目都在播“通知”、“公告”,或展示好人好事。似乎没人记得,灾难尚未过去,人心仍在悬望。
●姚立法:向灾区死难同胞默哀,愿大难幸存的同胞平安!
●叶檀:此次救灾,展示出信息公开、行政高效与行政光辉。这是对灾区人民最大的安慰,也是对中国未来负责的态度。我们将始终关注此次灾难的处理过程,并贯穿于建筑质量、救灾款运用、交通设施应急、对物价的影响等各个方面。期待此次救灾善始善终。
●应星:值此国难当头,仅仅说我们蒙受了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那是远远不够的!!!
●于建嵘:灾难会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
●袁伟时:汶川地震,又一次灾难袭击,又一次见证生命的脆弱和无奈。
生灵消逝的悲痛让我们沉思:掏出心来展示我们的友爱,伸出手来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务。
这次救灾,政府的行动迅速、有力,履行了它的职责。应该受到赞扬和支持。
缺陷是民间组织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疯狂播种仇恨的1966年,证严法师在台湾花莲组织“慈济克难功德会”,开始了她的大爱事业。四十多年来,它发展成为横跨五大洲65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性慈善组织。包括大陆许多省市都可看到它的许多业绩。
也许解放思想的浪潮,会令多轮驱动的慈善列车首先在这里鸣笛上路!
●展江:办公室窗外点点的烛光,是北京大学生们对四川灾区人民的遥远祝福。
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多年后我们才知道几十万条鲜活的生命瞬间消失。
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信息不再封锁,我们积累了物质财富,更感悟到人道主义的普世价值。
帮助灾民,奉献爱心,是我们身处平安境地的国人同胞共同的心声。
作者:
钱钢 熊培云 袁伟时
编辑:
彭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