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动乱的政治与经济因素
鲜为外界所知的是,美国以北约驻军名义,在科索沃乌罗瑟瓦奇市(Urosevac)附近所建立的军事基地是美国自越战结束以来在海外所建的最大军事基地。基于上述所提到的塞尔维亚当局的态度,可以预料塞族据理、
据情、据法永远不会承认科索沃的独立。这意味着,国际上“抑强扶弱”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使军事干预永恒化的动机。如果美国志在对欧洲联盟所推动的“共同的安全与外交政策”进行干扰,同时又一并打击俄罗斯在斯拉夫世界的影响力,借肢解南斯拉夫建立军事据点不失为战略部署的一步好棋。
从克林顿总统提出的“危国不入”(failed state)概念,到布什拟定的“只打具有支付能力的敌人”的“布什法”(Bush’s Law)看来,无论是阿富汗(注八)、伊拉克,甚至科索沃,与一穷二白的朝鲜对比之下,都具有重大经济利益。科索沃占地虽小,其褐煤、铅、锌产量均高居欧洲地区的第二位。除此之外,金、银、铬、镍都有极大的开采价值。因此,“临时管理当局”接收科索沃的行政管理之后,便展开了将国有、集体企业“民营化”的工作。据估算,如果将所有540个工矿企业悉数招标出售,将会带来100亿美元的收入。迄今,在一位德国专家(Joahim Ruecker)的筹划下,已完成了120个企业的转型工作,并为行政当局带来了1亿多美元可供支配的进帐。
无论科索沃问题的事态发展原因为何,且暂时撇开区域性纠纷不谈,冷战结束后一目了然的是,美国尝试着对国际秩序进行全面的改造,而最为重要的领域,即是对国际法的“主权不容干预原则”进行干预,其中,既包括以“维护人权”、“人道主义干预”为由,对主权国家的内政进行干预;一是“采取造成既成事实的办法,分割主权国家的领土”。科索沃事件不过是这两种手段的结合运用(注九)。
至于欧洲联盟,在肢解南斯拉夫的过程中,很不自觉地充当了美国的打手,因此把自己置于进退两难的地步。所谓“进”,系指欧盟一旦意识到美国走得太远,便以反对战争的立场,把脱缰之马、涉入伊拉克战争的美国再度拉回联合国的框架。然而,一旦设法利用国际法和安理会来约束美国,却又对自己淌入巴尔干的浑水、亲手破坏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先例无法自圆其说。安理会自不待言,近二十多年始终扮演着替美国的颟顸行为一再背书的角色。长远看来,历届安理会理事国如果不洁身自好,仅仅着眼于小生意人的短线交易,有朝一日任何过去错误投掷的赞成票都可能成为自己丧失主权的“法理依据”。(2007/01/19)
注释:
(注一)殖民地之允许独立,主要原因在于殖民主义带有严重种族主义歧视和掠夺资源目的;
(注二)西方媒体所宣传的波斯尼亚“伊斯兰教族”不过是个认同性十分松散、宗教信仰相当淡薄的群体,而非政治学意义的民族。即便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也早已在奥匈帝国和铁托政策的影响下,相当的世俗化;
(注三)有关欧洲国家的态度,涉及面极广。限于篇幅,将另作专文讨论;
(注四)笔者于99年6月17日已在《科索沃纷争的启示》http://www.clibrary.com/column/ligong/lg5-16.html一文中预言此条文将会受到滥用;
(注五)迄今,科索沃地区塞尔维亚族于中古时期所建的绝大多数教堂都已让阿族暴民摧毁;
(注六)铁托于1980年死后,次年即有少数极端分子提出分裂要求,但该主张并不为多数阿族所认同;
(注七)就前南斯拉夫全国范围而言,阿尔巴尼亚人口仅占7.7%;
(注八)阿富汗北部是中亚石油、油气通往巴基斯坦的必经之地。这也是美国支持北方联盟的重要原因之一;
(注九)有关“人权”与“主权”问题,参见拙作《主权的危机与安南的联合国改革建议》http://blog.daqi.com/article/8512.html
相关评论:
作者:
俞力工
编辑:
彭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