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视点 > 正文 |
|
相关标签 | [中国经济] [美泰道歉] [中国制造] |
谢国忠:中国制造业向何处大转移
《财经》特约经济学家 谢国忠
制造业成本上升之下,中国重工业仍有成本优势,正进入一个黄金时代;但不应任由轻工业转移出境,而要向内陆转移
制造业成本上升
由于通货膨胀和本币升值,中国制造业成本正在上升。目前,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大约以每年7%的速度升值,包括4%的名义汇率升值和3%的通货膨胀。
这一趋势可能导致:第一,出口价格上升(贸易条件改善);第二,劳动生产率更高(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潜力);第三,经济增长减速。前两者在中国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大。第三种情况通常是不受欢迎的,但在经济出现过热时也不是一件坏事。
最近几年里,中国面临的贸易条件颇为不利。原材料进口占中国总进口额的近三分之一,而CRB指数(美国商品研究局指数)几乎比2002年底翻了一番。出口价格方面,美国的进口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出口商品价格仅有轻微上涨,然而相对于过去几年价格节节下跌的情况,这已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种初显的出口价格上涨趋势,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中加强。
最近关于“中国制造”产品安全问题的争议,也和中国制造商面对成本压力采取的对策有关。中国的出口企业通常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战,而国外进口商则相对集中。很多出口商都只有一两个大客户,要么是大的零售商,要么是大品牌的拥有者。出口商显然为占据市场而不遗余力,所以任何来自客户的涨价要求都会使他们心惊,想方设法压价。这样,有的制造商就不得不采用更低廉的原材料、将产品缩水或省去工艺环节,以求降低成本。
我相信,西方进口商对这种情况其实心知肚明。很多分析师都注意到,最近两年中大型零售商提供的商品在材质和品质上都有下降趋势。因为这些大零售商都在试图削减成本,惟恐涨价毁了他们的形象。因此,他们对供应商的偷工减料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
随着成本压力不断增加,这种以牺牲产品安全和质量来压低价格的做法终于招致大规模的产品召回。这一后果对于零售商和品牌企业来说都是严重的。他们在未来几年中可能官司缠身,付出巨大代价。高昂的诉讼成本会警醒他们,压榨中国制造商利润的行为具有很大风险。
几年前,我曾访问过一家为美国某知名大型零售商供货的台湾电缆企业。该美国零售商每年年底都会对五家供应商进行末位淘汰,所以每家企业都拼命削价以求自保。报价最高的供应商迟早会被炒掉,而美国零售商届时会找到一家新供应商,让他们今后继续彼此倾轧下去。不过,当中国和世界都面临通货膨胀压力时,这种策略便产生了产品质量恶化的后果。那些大零售商将面临的官司开支,可能比此前压榨到的利润还多。
最近几次产品质量事件令一些大型采购商有所醒悟,开始调整他们的采购方式,包括减少供应商数量,加强质量监管。不过,减少供应商数量将显著缩小采购商的议价余地,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放弃了压榨策略,买方不得不支付足够高的价格以保证产品质量。
目前的产品质量危机也引发出一个好结果,即中国制造商的定价变得更加可持续。这会提高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或改善贸易条件,从而有利于中国通过出口价格提升化解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的成本。
作者:
毛颖颖
编辑:
吴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