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视点 > 正文 |
|
相关标签 | [北戴河] [中国政治] |
中国最早的旅游地
褪去“夏都”色彩,北戴河正缓慢回归其本来面目。在原初意义上,它是中国最早的旅游地。
据北戴河旅游史专家、《秦皇岛日报》前总编孙志升介绍,这里开创过中国旅游发展史上的诸多第一:第一条旅游铁路专线,第一条旅游航空专线,等等。1898年,北戴河被清政府宣布成为第一个允许中外人士杂居的“避暑地”。包括西方传教士在内的大批外国人前往北戴河定居或旅游。1936年人口统计显示,当时住北戴河海滨的中国人近8000人,还有来自约20个国家的2535名外国人。
1918年,为避免北戴河沦为外国人“租界”,知名人士朱启钤发起成立北戴河海滨公益会,捍卫国家主权,同时组织各界名流捐款,修路建桥,绿化山林,建立医院学校,开辟公园浴场,保护旅游名胜,规划市政。
到上世纪30年代,北戴河已成为远东知名的避暑旅游地。那时,饭店、旅行社、餐馆红火一时,网球、垒球、高尔夫球、焰火、舞会、电影等新潮活动在这里出现。
团队优惠、往返打折等今天人们熟悉的旅游促销方式,在当时的北戴河便已实行。
当时的北戴河,虽然表面上平民百姓均可自由来往以及定居,但主要居民和旅游者,实际上还是来自北京的高官和外国人士,这些人中就包括张学良、顾维钧、徐志摩、斯诺夫人等中外名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组部在北戴河建立最早的疗养院(后更名为中直疗养院),随后在学习苏联的浪潮中,中央许多单位在北戴河建立疗养院。北戴河遗留下来的七百多栋别墅,绝大多数供疗养院使用。
1953年秋天,中央决定暑期在北戴河办公。1954年,国务院规定北戴河休养区的使用方针:为中央暑期办公服务。
当时,北戴河接待的主要为中央领导、劳模、中外专家和外国驻华使节等。在平民百姓的眼中,北戴河已成为神秘的“圣地”。
为活跃北戴河暑期文化生活,国家曾专门调拨文物,包括一些贵重的瓷器和宫廷用品,陈列在北戴河劳动人民文化宫里。
当时中国最著名的艺术团体和艺术家,大多曾在这所文化宫里为来宾进行专场演出。
毛泽东自1965年起不再来北戴河,中央暑期办公自然中止。到“文革”期间,中直机关许多干部也被批斗下放,近40所疗养院几乎全部停办。
而“文革”中,仍有外交部组织的使馆人员和国际友人来北戴河休疗。这批人中包括今天的美国总统布什,他曾和父母一起来过北戴河。
当时休假的有一位波兰的左派革命党人米雅尔,在参观山海关孟姜女庙时建议说:“孟姜女像塑得太雍容华贵了,要知道,她是个被压迫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建议被很快采纳,不久孟姜女改塑得清瘦并带愁容。
1979年,随着邓小平再次走上政治前台,北戴河面临的命运再次转变。《人民日报》发布消息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最近决定,中央机关和军委在北戴河的休养区将拨给旅游部门接待外宾用,中央国家机关今后不用了。”
这一消息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一个多月后发布的。孙志升说,把中直机关的疗养院交给旅游公司,这是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后的第一个工作。
一时间,国内庐山、杭州、济南、大连等地纷纷效仿,把党和国家领导人当年住的高级住所交给旅游部门办旅游。
到了1980年后,大批革命元老和高级干部得到平反,恢复过去的政治待遇。而他们来北戴河休养,因为住过的别墅被交给了旅游部门,住房十分紧张。旅游公司随后把中直、中央军委和国务院院机关过去拿出来搞旅游的房子全部归还。外国专家也从中直疗养院搬了出来,住国家旅游总局修建的三星级的金山宾馆。
1984年,中央恢复北戴河暑期办公制度。当年暑期,邓小平、李先念、彭真等大批中央领导人进驻北戴河。
中央及国务院各部委领导人也随之而来。北戴河迅速掀起了疗养院建设的热潮,数量很快从当时的不到50家发展到今天的200多家。
作者:
李梁
编辑:
吴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