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无人机] |
中国最早研制的“长空一号”无人机(资料图)
解放军装备的主要无人空中平台和研发概念机
中国接触无人空中平台的历史并不算短,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就自主研发生产了数量不等的无人航空器,但这些航空器在设计上主要基于西方或前苏联的设计样式和概念,起飞方式也多采用大型有人机拖曳。比如靶-5型无人机,就是以接近服役年限的歼-5为基础,其功能单一,主要用作空中靶机。后来,中国还发展了更小一些的靶-2、靶-9,它们主要用于验证中国最初的远程控制技术、预编程和自动飞行控制技术。按照西方的观点来看,这些无人机结构功能单一粗糙,而真正获得现代意义上的无人空中平台,还得算1994年中国从以色列航空工业公司引进的“哈比”系列无人机。1994年以后,中国开始接触国际最先进的无人机设计概念和实体,除了各国所青睐的各类大中型无人机外,中国也设计了一些便携式单兵抛掷发射的超小型迷你无人机,如用于地面部队短距战术侦察的ASN-15,在此主要介绍更接近西方标准的大型现代无人空中侦察平台和无人攻击机。
无人空中侦察平台
“无侦”-5(“长空”-1)无人机
“无侦”-5是在美国越战时期大量使用的AQM-34N“火蜂”式无人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中国空军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越战期间,曾数次击落误入中国境内的该型无人机,并由此获得了该无人机的相关技术。当时,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前身)承担了研制任务,中国由此在无人机的机身框架、可见光传感器、小型涡轮喷气引擎和地面引导控制方面取得突破,北京航空学院于1972年和1976年分别试制了两架原型机,并于1978年完成设计,开始试生产。1981年,解放军空军装备了9套仿制于AQM-34N的“长空”系列无人机。
这种仿制的侦察无人机在解放军中一直服役到八十年代末,期间为部队提供了大量使用无人机的经验。其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又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改进型号,也就是“无侦”-5A型无人机。它采用惯性导航和中美蜜月期内解放军所获得的民用GPS复合导航系统,飞行、侦察精度都有所提高。“无侦”-5时速能达到800千米/时,由母机挂载升空至4~5千米的中空投放,然后它依赖自身动力爬升至1.75万米的巡航高度,根据预先规划的航线飞行,机械飞行无法自主机动。最初,它由改进后的图-4公牛型轰炸机挂载,后来也能搭载在更小一些的运-8涡桨运输机上。这种无人机采用美国的早期技术,虽然在飞行器硬件技术上使中国得到很大提升,但却并不具备同时期西方军队所熟练运用的数据链系统和多光谱传感器,使其无法实时传输侦察情报;加之该型无人机的涡喷引擎比较耗油,令其滞空时间大打折扣,只有不到3小时,因此只能遂行简单的昼间可见光照相侦察任务。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相关新闻
- · 英军花费5500万英镑为“守望者”无人机提供保障
- · BAE继续研制“螳螂”无人机 验证机已抵澳大利亚
- · 波音计划完成两架自研无人机系统验证项目首飞
- · 新疆首次引入无人机系统用于国土监测防灾减灾
编辑: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