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利用海地救灾诠释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软实力
2010年02月05日 10:26中国青年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非战争军事行动成为达成政治外交意图的重要手段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使用军事力量参与国际救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看到了国际形势与安全环境的变化。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意识到国际安全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2001年,小布什政府在其第一个《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明确提出,美国未来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分为四类,即:传统安全威胁、非常规性安全威胁、灾难性安全威胁和破坏性安全威胁。这四类安全威胁中,除传统安全威胁呈下降趋势外,其他几种安全威胁均呈上升趋势。在这样的国际安全环境中,美国要维护全球霸权,实现国家安全的战略目标,必须在打赢战争的同时,重视使用军事力量通过非战争军事行动,达成国家的政治外交目标。

针对美国海外利益和公民安全日益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美军成为美国干涉全球事务的首选工具,直接卷入地区安全事务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美国更加重视海外的“非战争军事行动”,目的是发挥军事力量优势,为处置各种重大危机提供更多的政策选择。

非战争军事行动成为扩大军事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美国通过海外“非战争军事行动”,为国家政治外交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004年底,印度洋发生海啸,灾害波及沿海十余个国家。美军参与救援的部队除陆海空军之外,还包括了国民警卫队,总兵力超过了1.2万人。在救灾中,美军出动了包括两艘航母在内的17艘舰艇、6艘海上预置船,各型飞机100多架。地面救灾部队分布在泰国、斯里兰卡、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正是通过这一行动,美国得到了丰厚的战略回报。

冷战结束后,在军事安全关系上,东南亚一些国家一度同美国的关系疏远,特别是美军在菲律宾的军事基地关闭之后,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影响力呈下降趋势,美国虽然进行了多年的外交努力,但收效并不大。通过印度洋海啸的救援行动,美国的形象在一些国家民众心目中得到改善,一些国家重新与美国达成军事安全合作协议,美国军事力量重返东南亚。国际舆论认为,美国是用灾害救援这把钥匙,打开了军事力量重返东南亚的大门,实现了多年来用其他手段难以达到的政治目标,从而大大提高了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影响力。奥巴马上台后,其外交战略调整更加重视“巧实力”的运用,海地救援为其实现在中南美洲的外交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非战争军事行动成为提高作战能力的练兵平台

军队的基本使命是打仗,军事能力的最高要求是打赢战争。对任何一支军队来讲,无论是战争行动,还是非战争军事行动,其能力需求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两者无法截然分开。比如,军队的侦察预警能力、快速反应能力、指挥控制能力、联合行动能力、后勤保障能力、应急动员能力等等。一支军队打赢战争的能力越强,完成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的能力也就越强。但也并不意味着具备了打现代化战争的能力,就可以自然地完成好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

美军拥有当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打信息化战争的能力首屈一指。2006年,美军出动精锐部队参与“卡特里娜”飓风袭击后的救援行动。但是行动迟缓,漏洞百出,招致美国民众的猛烈抨击。吸取“卡特里娜”救灾的教训,美军以境内外各种非战争军事行动为平台,注重提高作战能力。近年来,美军每年在世界各地举行的联合军演数百场,其中70%以上以应对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为背景,是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演练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名义下进行的。

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在200年前曾经说过:“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外一种手段的继续。”以这样的论断解读当今时代的战争仍然适用。即使是在不要动用真刀真枪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中,也同样可以看出一些政治元素仍在以特殊的形式发挥着作用。美军参与海地的救援行动,再次验证了这一点。(王宝付)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金亮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