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典型事件就是2005年西方媒体对朱成虎将军的讲话“断章取义”。当年年中,中国国防大学防务学院院长朱成虎少将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华盛顿军事介入台海冲突,中国可向几百个美国城市发动核攻击。在采访中,朱成虎将军已经申明他的言论仅仅是个人观点,且无论是从身份上还是职务上,朱成虎也都无法代表中国核战略的“官方表述”。但英国路透社、《金融时报》等媒体却对此事件进行了“爆炸性”报道。
相比之下,国外军方的反应相对平静。因为他们清楚,中国核武器的规模和技术水平决定了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战略。如果说对积极防御战略的误读还是出于文化历史上的沟壑,那么对中国核战略的“误读”就是一种无知的炒作了。
2009年,中国空军确立了“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新战略,这同样引起了西方媒体的误读。比如,11月1日新华社对中国空军许其亮司令员的访谈,就被法新社解读为“中国外太空军事化”的开端,它认为中国空军的新战略是改变了过去中国“和平利用太空”的承诺。针对外媒的猜测,多名中国空军专家表示,许其亮的原话是“从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趋势来看,军事力量竞争正在向空天领域转移,军事力量建设不断向空天方向拓展。这种转移是大势所趋,这种拓展是历史必然,这种发展不可逆转”。
你的柔情我不懂
——对中国国防政策的误读
从1998年开始,中国每两年发表一份国防白皮书,一再强调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和永远不称霸、反对军备竞赛的主张。这种不厌其烦的耐心,并未改变国际上此起彼伏、新版迭出的“中国军事威胁论”。
“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被西方国家视为限制中国军队发展的“工具”。几乎中国军队任何正面的发展,比如海外维和,公海护航,或者装备新型武器,都会被一些西方媒体解读为“中国国防政策的转变”,炒作之风随之骤起。
比如,美国的年度“中国军力报告”就充斥着对中国“防御性国防政策”的误读、怀疑甚至攻击。可以说,美方对中国“防御性国防政策”的误读,已经不是理解上的失误,而是故意误导性的解读。即使在美国政府体系之内,也有人对这种不负责任、煽动焦虑情绪的行为看不过去。美《华盛顿时报》曾报道,在对中国军力的评估和评价上,国防部与以麦康内尔为首的情报系统就有意见分歧。麦康内尔在国会公开作证时曾经说,中国现在发展军力的步骤是任何正常国家和政权都会采取的。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郑文浩
编辑:
金亮
|